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新民周刊》 > 最新文章

激辩中产之税

面对各种压力,工薪阶层及小企业主渴望减税
面对各种压力,工薪阶层及小企业主渴望减税

消费要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有赖于民众对未来的良好预期
消费要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有赖于民众对未来的良好预期

新预算案将使全香港一大批中产人士获益匪浅
新预算案将使全香港一大批中产人士获益匪浅

  激辩中产之税

  民生是2008年“两会”的重中之重。

  2008年的民生问题有两个经济背景:其一,物价继续走高;其二,去年财政收入突破5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加“财产性收入”,建设“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社会。雄厚的财政收入使政府分担群众的生活压力成为可能。虽然政府已不断提高可支配财政中的民生开支,低收入家庭依然期待更多补贴,工薪阶层依然渴望继续减税,而中小企业主也不断呼吁降低税率。

“两会”的代表委员已将期待“分红”、激辩“降税”的声音带到了会场。

  政府如何花钱,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也是对施政理念的一项考验。(汪 伟)

  花钱的困境

  撰稿·汪伟(记者) 衣薇

  前些日子,小齐收到了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寄给他的个人所得税税单。一个薄薄的信封,拆开一看,他忍不住嘀咕了一声: “这么多?”

  3年来,这是小齐头一回收到税单。上海税务机关开始给纳税人寄税单,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情。2007年之前,小齐一直经营自己的小公司,会计就是齐太太,他们自己给自己开工资,每个月从来没有超出过个税起征点——小齐自己也不讳言,这是为了避税。二人世界的日常开支,统统算进公司成本,夫妻俩因此从来没有见过个税的税单。

  公司存在一天,小齐夫妻就不用交个税。到了2007年年初,勉力维持了几年的公司还是关了张,小齐找了一份工作,重新穿上西装,上班去了。一年后,税单如期而至,小齐撕开信封,翻看着那个数字,又新鲜,又心痛。

  信封里头就一张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下面用粗粗的隶书打着一行字:感谢您为祖国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以前小齐也要缴税。每月一次,到税务局缴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计算方式很简便,税率是根据行业和企业规模核定好的,乘以主营业务收入也就是开出去的发票上的数字,就是他应缴的税款。

  但个税征收是通过代扣代缴的方式进行的。除了得到这一纸通知,除了那个颇为可观的数字,纳税全程的细节,小齐一无所知。

  “这就完了?”交出去的钱,仿佛也是泼出去的水,税单上的数字再大,似乎也和纳税人没有关系了。然而,税单上的数字还是让小齐念念不忘。回家忍不住跟齐太太抱怨,说,现如今物价上涨,百物昂贵,什么时候能有退税就好啦。

  在外企当会计的齐太太逗着他们几个月大的儿子,说,你还不知道么?个税起征点上调到2000元啦。

  小齐的税痛

  收到税单后,像小齐这样看在眼里、痛在心头的大有人在。他们是工薪阶层中的收入较高的一群人,常常被称作“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者”这个词很新,很正式,刚刚出现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里。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报告中说,要建设一个“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社会。

  “税痛”和“心痛”一样,对小齐这样的中等收入者,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痛苦。当物价持续上涨的时候,这种痛苦变得剧烈了。但是,常常把“税痛”挂在嘴边的经济学家,随着行业收入普遍上升,“税痛”反而从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实际经验中消失了。这正如研究物价的经济学家往往对物价上涨没有切肤之痛一样。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韦森来说,物价上涨和个税税单带来的,毋宁是一种抽象的和学术层面的“痛苦”:物价、税收、财政收支、宏观调控、政治体制改革,这些复杂的问题纠结在一起,造成了一种困难重重的局面。

  他的谈话是围绕着这几个关键词汇展开的。而作为目前经济形势下的阶段性的结论,韦森说了四个字:

  “应当减税”。

  退税与减税

  不止一个人在谈减税和退税,因为CPI升幅正在吞噬大多数人的税后收入。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2007年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

  2007年全年CPI增幅达到4.8%,2008年头两个月的CPI升幅又连续创下10多年来的新高,通胀对国民福利的损害,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1月24日,有人向上海市政协提交了一份大胆的提案,提案说,国家应该考虑向每个国民发放1000元钱,作为通货膨胀时期的补贴,也让国民分享中国财政高速增长的成果。此人名叫邢普,是上海市政协第十和第十一届委员,也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经理,一位学习经济学的“海归”。他的提案很短,只有1559个字,摆事实,讲道理,证明向每个国民发一个1000元的大红包并非他一时的心血来潮,相反,可以作为一项多目标的经济政策,进行严肃的研究。

  在接通邢普的电话之前,不少人听说要找他,都说这人异想天开。这是一般人对邢普的提案的评价。很多人听说了他那个“人均发放1000元”的观点,觉得不可思议;说得难听一点的,就指斥他“炒作”,或者“哗众取宠”。然而,读过提案全文的人少之又少。其实,如果将提案中的两段话拎出来发表,也许邢普会得到更多的是掌声,而不是奚落。他说,

  在新加坡,广大人民直接从政府获得金钱,分享国家财富增长的成果。香港也有通过退税让人民直接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事例。而美国政府在经济衰退时多运用退税直接刺激经济。

  另一段文字则说:

  通货膨胀最大的害处之一,在于改变分配,使底层百姓受到伤害。但给每个国民发放1000元的计划,将舒缓这种道义压力。而且可以形成制度,根据CPI值,定期发放补助。

  实际上,在邢普的提案前后,通胀压力已经使得普通人和专业人士关于补贴、减税和退税的提议越来越多。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王一江认为,个人所得税实行退税合情合理合法,技术简便可行,好处也很明显:至少,可以避免“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中等收入者”因为通胀而人数缩水。

  政府收上来的税款又退还给纳税人,这样的事情因为没有发生过,让很多人担心退税的连锁效应。王一江说,不用杞人忧天,“美国退税的项目无穷多,政府仍然运作良好,没有破产”。

  财政专家把减免税收当作政府在通胀时期的责任。由于政府掌握了发行货币的权力,一旦货币因为发行过多而贬值,引起通货膨胀,“等于是变相提高了税率”,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说,通胀时期理应减税——尤其是减免个人所得税。

  2007年12月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调整的主要原因,还是炙热的物价因素。

  “上调个税起征点,就是减税。”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刘剑文教授说。

  2005年,个税起征点从执行了25年的800元调整为1600元,媒体上激起了马拉松式的辩论。这次辩论使得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制度、功能和弊端都为人所知,几乎成了一堂纳税人权利的启蒙课。这次起征点意外地从1600元上调到2000元,要求减税的呼声仍然没有因此而停止。

  在3月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柳传志和宗庆后说,应该把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5000元,以抵消通胀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通胀主要影响中低收入家庭的福利,但中国的高收入阶层也开始嫌个税税负太重,提出了减税的要求。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力和“女首富”张茵这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分别提交提案说,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过高,高收入人群税负过重,建议修改税制,降低税负,以吸引人才。

  个人所得税被称作是“劫富济贫”的税种,采取累进税制,也就是说,收入越高,边际税率越高,税负越重。在现行税制下,最高边际税率可以达到45%。

  与两位人大代表提高起征点的呼声博得掌声不同,“为富人减税”的提案引起了争议。3月8日的大会发言中,即有政协委员提出,应该强化累进,提高边际税率,向富人征更多的税,以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双方针锋相对,分歧严重。

  “有争议不奇怪”,蒋洪说,“争议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不仅现在有,过去就有。”作为财政和税法方面的专家,蒋洪与刘剑文认为,当务之急不是降低税率,而是建立与CPI联动的税收机制,让起征点根据物价变化,实时做出调整。

  退税还是限价

  通胀带来了纳税人要求减税和退税的呼声。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不禁给人一种合理的预期:中国政府有能力(当然也有义务)弥补通胀给国民带来的损失。

  中央政府的确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了控制物价,甚至还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措施,比如说限价。但是,到底哪种手段应该成为政府面对通胀时的优选项,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议。

  从春节前开始实施的临时限价措施并没有解除,一些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仍然处在中央政府的管制或者密切关注之下。随着限价政策实施时间越拖越长,这一政策可能产生的后果开始让人感到担忧。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认为,限价可能导致未来的物价上涨更多。因为限价政策会导致供应不足,只要需求不变,当供应越来越少,物价上涨的压力就越来越大;通胀的压力并没有消失,充其量只是往后推迟罢了。以石油为例,由于发改委限制汽油涨价,等于鼓励石油消费,长期看来必然会压制供应,将导致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最后推动油价上涨。

  和退税相比,限价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有倾向性的政策。蒋洪认为,下调税率会使得所有纳税人受益,但限价却使特定行业的投资者和企业不得不蒙受损失。

  对王一江和陈志武要求退税和降低税率的坚定立场,有些国内学者并不赞同。刘剑文教授认为,由于已经降低了利息税,并且上调了个税起征点,中国没有必要继续减税。

  2005年全国人大就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举行听证会的时候,刘剑文曾是公众陈述人之一。他当时提出以1600元作为个税起征点,认为这个数字已经足以满足三口之家一个月的基本生活所需,还有一定的余钱可以留作机动所需。

  刘剑文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并不高,纳税人之所以普遍感到“税痛”,主要是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所致。

  刘剑文认为,现阶段中央政府有必要继续掌握强大的财政。他也因此反对邢普的方案:“每人发放1000元,意味着国家要拿出1万多个亿。这笔钱能干多少事啊!”

  韦森的看法与刘剑文相反。他担心强大的财政不仅对解决通胀没有帮助,反而会使通胀的局面更加复杂。他援引一份材料说,2007年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与其他收入相加,总量达到9万亿元,再加上政府发行债券10万亿,一共19万亿,大都用于政府投资和开支——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很可能助长了通胀。

  花钱的困境

  财政收入激增和物价高企同时发生,一笔钱,要么由政府用于投资或其他开支,要么退还给纳税人。但不管怎么花,都可能助长通货膨胀。应该如何选择?

  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显露无遗:如果两种选择处于非合作状态,那很难避免损害的发生。而每个选择都对应着一种价值倾向。如果选择不可避免,最终的政策意味着给这些价值排序。

  韦森的第一选择是补贴低收入家庭。绳从细处断,通胀一旦发生,低收入家庭抵御通胀的能力最弱,福利受损最厉害,因此补贴给他们的钱所能发挥的边际效益也最高。

  第二选择是退税。征收个人所得税是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的一个措施,但这个措施也有误区。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其二是地区间收入差异,个税征收的主要对象是中等收入者,属于工薪阶层,在韦森看来,社会贫富分化不是由这一部分人的收入过高造成的,导致个税的手段与目标不完全匹配。通胀增加了中等收入者的生活成本,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针对生活成本上升而向他们退税,有助于维持这个阶层的信心和生活方式,稳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

  给全民派红包,在邢普本人看来,也只是“大胆的假设”。除了改善民生的愿望之外,邢普还有更复杂的设想,比如,以此举改变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抵制热钱流入——实质上是通过人民币贬值抵制热钱。这无异于以通胀抵制通胀,自相矛盾,属于自残战术,没有虑及国民财富长远可能遭受的损失,实不可取。

  作为金融专家,陈志武担心退税和“派红包”都会对通胀局势产生火上浇油的效应。他认为症结在于政府目前收税太多,财政过于庞大——这庞大的财政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虽然增长迅速,但长远看来,却未必健康。他因此力主减税,提倡釜底抽薪。

  韦森赞成减税。在通胀时期,多数经济学人把目光集中在个税上,但韦森却呼吁要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

  “由于人民币升值和税负过重,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制造加工的中小企业,已经面临艰难局面。”韦森说,珠三角制造企业出现了外流,这是一个危险的迹象,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出口引擎在减速。

  在发达国家,经济萧条的标志是经济负增长,但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主导的中国经济来说,要保证国民财富增长,必须让GDP维持在高位运行。韦森估计,如果中国GDP增长低于7%,就会出现大量失业,农民收入将停滞不前甚至下降,情况会变得危险。

  中国的中小企业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并且培育了一个中小企业主阶层。王一江认为,中小企业主和高技能劳动者将是中国“中等收入者”的主要成分,因此,降低个税与降低企业税率,才真正有可能实现中共“十七大”的设想,把中国建成一个“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社会。-

  五问财政

  撰稿·汪伟(记者) 衣薇

  中国财政收入自2003年突破2万亿元之后,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突破4万亿元,2007年又突破5万亿大关,平均年增速30%左右,远远高于10%的同期GDP平均增速。强大的财政不仅使政府手中掌握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也将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年两会期间,皆有人大代表表示,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收支信息公开的力度。中国财政到底为何激增,支出有何特点,强大的财政对未来将产生什么影响,又如何监管,《新民周刊》约请五位专家共话财政。

  问题一:中国财政收入激增如何实现?

  刘剑文:三个原因: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世界最快,税源随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是正常的;第二,社会对税收法制的认知增强,纳税意识增强;第三,相关部门加强了征管。

  蒋洪:一些政策发挥了杠杆作用导致财政增长快于GDP增长。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有税收优惠,这些优惠逐渐取消了;一些出口加工企业的退税取消了,一些税种如印花税的增长很快,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应该还会有较大和较快的增长。

  问题二:中国财政支出有何特点?

  蒋洪:总的趋势是重投资,轻消费;重经营性领域,轻非经营性领域。

  王一江:2005年国家抚恤和福利支出的总和为716亿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2.1%,加上政府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817亿元和各种价格补贴收入不足1000亿元,三项支出的总额约为3530亿元,占当年整个财政支出33930亿元的10.4%。同年,国家的经济建设费为9317亿元,国家行政管理费即政府为维持自身运作所花的钱为6512亿元。从1993至2005年,国家的抚恤和福利这项支出增加了9.5倍,同期行政管理费支出则增加了10.26倍。

  陈志武:按照财政部长谢旭人的介绍的话,去年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等社会福利民生项目上,总的开支是6000亿元人民币,只占去年5.1万亿人民币税收差不多1/6左右,占中国的GDP2.4%。这个数字比美国要低10个百分点。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预算、钱是怎样花的,往往讨论不够充分。

  问题三:强大财政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维森:政府手里的钱多了,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在公共事业和国民福利上有所作为。经济增长较快,财政增长较快,某种程度上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样一个机遇。

  但目前大量财政是被政府作为投资进入到经营性领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呢?有一种观点一直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带来的,但没有看到这种竞争带来了一种浪费型的、资源消耗型的增长,各地争相在基建、重工业和工业园区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与此同时,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的速度,内需不振,经济过分依赖政府投资和出口,使得经济结构调整迟迟不能进行。

  王一江:财政强大,政府投资能力强,要建一个港口,能够迅速筹措几百个亿的资金,社会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所以,在政府参与经济的初期,经济往往会产生加速度,冲上一个快车道,但这种增长的软肋在于低效率,不能持续。

  低效率是两个原因导致的,第一是因为政府参与经济用的是别人的钱,它特别敢花钱,容易产生浪费。第二个原因是为了争夺政府资源,全社会展开博弈,博弈本身是有成本的,会消耗大量资源。为了得到政府项目,大家都在信息上大做文章,把成本讲小一点,把收益讲大一点,产生一个歪曲的信息,一旦最后发现信息有问题,大家就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掩盖问题,不使它在自己任期内爆发出来。最后会扭曲整个社会的信息体系。比如我们的银行到底有多少不良贷款,企业有多少不良资产,数字都未必准确。

  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一开始总是难以置信的形势大好,但可能一夜之间垂直下落。在前苏联、在东欧、在日本都有过这样的情形。

  陈志武: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995年到现在,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大概是年均10.2%左右,财政税收年均增长是16.2%左右,超过GDP增长6%左右。而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只是按照6%的速度在增长,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照8.2%在增长。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都比中国GDP增长速度要慢,只有国家的财政税收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问题四:如何监管政府的财政收支?

  李维森:第一步是税收法定。要把征税和调整税率的权力严格回收到全国人大手上。不能人大授权给国务院,国务院授权给财政部,财政部授权给税务总局,层层授权,最后一个部门就有权决定征税。像突袭式地提高印花税不应该再上演。新税比如环境资源税可不可以征要由人大来讨论,由人大来批准。

  刘剑文:要加强人大对财政收支的监管。审预算是所有议会机构最重要的功能,在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中,有400多个专门的工作人员,而中国人大里负责预算的只有20多个人。中国人大要强化这一块功能。以前财政部长向人大代表报告预算,都要一项项宣读,现在不读了,这是一个制度的倒退。预算就应该细化,应该逐类逐项地读,逐类逐项地审核。

  蒋洪:公共财政理的是公众的财富,这个财富一不小心就会被浪费、就无效率地使用,因为离我们太远了,不像在我们家里,什么东西打碎了,立刻就会心疼,公共财富被浪费了,我们往往一无所知。但是作为一个财政学者,我常常感到痛苦,因为我缺乏必需的材料,材料都在政府的口袋里。

  政府的口袋有三个,分别是行政费用、社保基金和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其中第二和第三个口袋,我们只知道一些支离破碎的数据,第一个口袋也没有完全透明,一些预算外收支我们并不了解。这三个口袋里的内容都应该让公众看见。

  公布财政信息应该具体,而不是笼统地给你一个数字。比如说预算,不能用一个基本建设的大口袋就把很多项目包括在内,你必须展开告诉我,有哪些项目。交通占多少、工业占多少、农业占多少,然后我再问,交通里面你到用在什么地方,他必须回答我,在四川什么地方修了一条公路,这条公路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多少公里,什么等级,哪里造了一个桥梁……只有这样不断地展开,这个钱用得合理不合理,人们才能作出评估。

  又比如说,要规范政府转移支付,每年转移支付是多少,哪些项目,选择这些项目的原则是什么,下去之后,转移支付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有没有反馈?都要有具体数字来支撑。

  我们不能凭一个笼统的数字来评估一件事是否正确。

  问题五:民富与国强的关系应如何厘定?

  陈志武:很多人觉得私人利益要服从于国家的利益,但说这话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国家,谁是国家。这需要重新改变理念,要考虑什么是国家,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国家的起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让社会大众、每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更好,而不是为了这个抽象的“国家”变得更好。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不是反过来的。

  历史上有过只强调国强国富,不强调民富民生的国家,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日本,以及1920年代之后的苏联。它们曾经一味追求国家的强大,不管老百姓的民生,认为国家强大比个人的生活和幸福更重要,但是它们最后都垮掉了。苏联的经济和科技曾经可以和美国比肩,但是它垮掉之后,回头看它的经济发展,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给俄罗斯人民留下了什么?过分强调国强而不注重民富,最终只会留下一个空架子,老百姓能够得到的好处非常有限。-

(责任编辑:王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