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周五话题:品味清明节(图)

  话题参与人:

  范忠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杨祎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

  王钢懿律师
编者按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有着祭祀和踏青的双重含义,所以每到这一天我们都忍不住要参悟一下古人这个寓义相悖又相通的命题———对逝者的怀念和对新生的礼赞。可能也只有在这一天才能让我们那被现代商业文明浸淫已久的心,安静下来感知古人的精神世界,凝想生命的意义,体味生生不息的伟大。

  今年的清明节是国家修改法定假日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它短暂但却充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意味。忖度设计者的本意,应该是让我们的节日能够有机会摆脱七天长假“黄金周”这一充满商业文化特色的称谓,也让国人摆脱已经习惯了的现代休闲方式和行为方式,摆脱紧张忙碌、摆脱喧嚣浮躁,而有时间来思考一点节日背后的文化,找回一些正在被逐渐淡忘的传统,让我们的精神穿越时空,贴近古人的思维轨迹。
如果真能如此,那该是我们民族的幸事、文化的幸事、也是特设这个假日的幸事。

  源于这个目的,我们特别为清明节筹集了一组稿件,这些文章从传统文化,从制度对传统文化的确认等角度,对清明这一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进行了话语解构,希望可以在假日休闲中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并作为一个开拓思路的形式,让我们共同感知传统的魅力。

  法定清明节假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法定清明节假日,用以扫墓祭祖,用以追思先人,感念先人的功绩,饮水思源,弘扬孝道。特别是教育那些亲情已经淡化了的青少年孝敬父母、敬重老人,强化亲情纽带,强化子孙赡养父母祖父母的义务观念,以此奠定和谐社会的第一基础

  范忠信

  清明节是我们今天尚存记忆的少数几个传统节日之一。作为法定节日,据说早在东周时代就确定了。传说晋文公为了纪念他的忠臣介子推,就以介子推殉难的日子为人民纪念亡故亲人的节日。所以,清明节后来一直是人民上坟扫墓祭奠先人的节日。清明节同时又叫寒食节,据说也很有来历。大约自西周时代开始,国家规定每年有一天全国禁火,《周礼·秋官·司煊氏》说司煊之官(实为防火官)“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因为禁火,人民只好提前预留熟食到禁火那一天冷吃,于是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有人说寒食节本在清明节之前一二日,原是单独的节日,但后来因为与清明节时间太近,就逐渐合而为一了。在扫墓祭祀先人之际,全家人不举火,冷吃或生吃食物,其实无非是为了表示与躺在地下的先人同苦而已,就像《周礼》要求儿子为父母服丧时不得吃酒肉听音乐一样。从现在能看到的史料记载看,自唐朝开始清明节才成为法定假日。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大约从那以后,清明节成为一个法定的纪念先人、表达孝思的节日。据宋人的《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

  过清明节的有关民俗,传承着这一节日的传统文化含义。这一天及其前后的活动,第一是扫墓,为先人的坟茔除草培土,并在墓前摆上酒食邀先人同享,烧些纸钱供先人在阴间花销;带着未成年的子弟侄孙等同祭先人,述说先人筚路蓝缕创业家史,饮水思源,缅怀先人的辛劳和贡献。第二是寒食,在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我小时候就体验过。用吃冷食的方式表示哀悼先人,亦即削减自己吃热饭热菜酒肉的享受表示与地下受苦的先人同苦之心。除此之外,清明节和寒食节的习俗,还有踏青(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这些活动,无非是借扫墓祭祖之机,约亲朋一块儿出来作春游,作游戏,增进亲情和友谊。总之,历史上的清明节之民俗,既有缅怀先人、弘扬孝道的意义,又有敦睦亲情乡谊的和谐社会建设意义,还有强身健体提高体质的意义。

  这样一个一举而三得的好节日,在过去几十年里几乎得不到正视,更谈不上尊重。我记得上小学前,也就是文革前,我们家乡很重视“四时八节”。所谓八节,就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八个传统的大节日。其中清明节扫墓,非常温馨而庄重,我们孩童都要在大人的率领下向祖先的墓碑磕头,回家后还要用山上采回的野蒿子菜做粑吃,与祖先同享。文革后,这一节日被视为“封建残余”,视为“四旧”而禁止了。谁要是敢公然在清明节扫墓祭祖,就是“牛鬼蛇神”,就要受到批判。从那以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只能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句里知道这个节日,老师们也只介绍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里面的一个节气而已,都避谈其中的上述民俗及其文化含义。

  现在,在党和政府高扬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大旗的新时代,清明节终于再一次赢得了法定的地位。这是令人欣慰的。这一节日成为法定节日,我觉得不应该仅仅是为了点缀我们尊重民风民俗,而应该真正借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以为清明节法定假日有以下特别意义:

  第一,法定清明节假日,用以扫墓祭祖,用以追思先人,感念先人的功绩,饮水思源,弘扬孝道。特别是教育那些亲情已经淡化了的青少年孝敬父母、敬重老人,强化亲情纽带,强化子孙赡养父母祖父母的义务观念,以此奠定和谐社会的第一基础。

  第二,法定的清明节假日,用以亲戚团聚、朋友团聚、同学同事聚会和郊游,用以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和友好,特别是先加强亲属之间、乡党之间、单位之内等较小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情谊,然后推而广之加强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友谊,使和谐社会建设有制度性的且合乎民俗的保障。

  第三,清明节的全部民风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文化,可能还不只是孝亲敬祖、敦睦亲情乡情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一文化习俗还传承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理念,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活理念。当万象复苏、天气清明、春光明媚之际,我们以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的开朗姿态,在青草地上与亲友联欢,其意义就不仅仅是体育了。

  传统正在进入国家秩序

  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体系予以制度化,也意味着国家对于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重新确认,以及将传统纳入国家秩序并转化为构筑现代国族之基础性力量的确信和能力

  杨祎清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而今年的清明却比往年更激起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个沿循已久的节日,终于首次在共和国的法定节假日体系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节日,是一种特殊的标志,是在时间之流中被选择出来的赋予和标记了特殊意义的某些时点。由于这些时点,延续的时间之流似乎发生某种暂时性的中断,它们将人从日常的例行化的生活场景中拉出来,进入另一种由这意义所规定和打开的时空。因而,节日之重要性在于,对于一个特定的群体而言,节日不仅标记了时间,而且意味着一种由这个群体所共享的意义———共同的命运、共享的价值以及心理和情感的体验;无论是否具有外在的仪式,仅仅这些节日的存在,就是一种提醒,一种对于凝聚在这个时点中的共享的意义、价值和心理体验的重新唤醒和温习。尤其是传统节日,它们往往标记了那些经过时间的洗练维系一个群体之所以为特定群体的核心意义空间和价值观念,成为指示一个群体历史延续性的重要符号。通过世代沿循的节日,“现在”和“传统”在“当下”这一从时间之流分离出的片断中汇合,从而延续和巩固共享的意义、价值和心理体验,并反复地重新确认本群体的独特身份。

  在现代,“国家”这个语词之前,往往要加上两个定语,“现代的”和“民族的”。在一个空间中所存在的特定群体既是“现代的”、也是“民族的”,同时又构成一个“国家”。就现代国家管辖的广阔地域而言,“民族的”特性为在广大地域内的人群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有责任的归属感提供了坚强基础。而“民族的”又与“传统”———群体的历史延续性有着密切的关联。节假日体系作为国家设定的时间符号系统,现代国家的三重面向也在其中各有相应的指示和表达。以我国为例,元旦、五一等节日是标示融入全球社会的“现代”意义的,国庆、八一等节日是标示共和国建国的“国家”意义的,而春节是标示中华民族传统即“民族”意义的。而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体系予以制度化,也意味着国家对于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重新确认,以及将传统纳入国家秩序并转化为构筑现代国族之基础性力量的确信和能力。

  就此而言,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几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被正式纳入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清明这个节日。对祖先的崇敬,对于以“家”为伦理核心和寓神圣感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通过民间的不断吁请最终促使传统节日被纳入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视作民族国家对于自身的历史性内省的一部分。希望这个过程不是昙花一现!

  回归与困境的法制思考

  每一项制度都需要有其根基;一个国家的立法和制度,也只有深深根植于其民族土壤之中,并积极反映其文化和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才有可能稳固和有效

  王钢懿

  今年的清明节休假,是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后迎来的第一个长假,也是对这次法定节假日制度修订背后所体现的弘扬民族文化、回归传统价值这一立法宗旨的首次检验。

  所以,大众都非常关心,这个清明节能否过出它应该有的“民俗味”?大家当然不愿意看到,3天长假沦为另一场酣睡、牌局和麻将的盛宴;同样也不愿意再通过电视屏幕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重温那人头攒动的焦灼紧张、令人窒息的烟熏火燎和出行拥堵的无可奈何。可如何才能验证这次节假日修订是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这其实也是在回答最初的问题,到底放假的背后是否存在足够厚重的民俗基础来支撑起即将到来的一个个传统节假日。

  民俗的探讨留给民俗学者,而通过对法律制度变迁的分析,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小小的制度调整背后所凸现的立法价值导向与社会传统资源之间的微妙关系。今天民俗学家所倡导的,很多都曾经是我们在过去奉“移风易俗”之名、曾未加区别一棒子打翻在地的东西。同样在法定假日设置的问题上,除了春节这个最根深蒂固的民俗,其他民间节日也长期被排除在法定节假日制度之外;久而久之,也加剧了如今的民俗资源的匮乏。直到这次重新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制度节假日的范畴,算是在制度层面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

  由此可见,某项制度的一废一立,在立法者也许不过是一纸文告的替换,而在社会却要经历一个从积累到流失、再由重新累积而逐渐恢复的漫长过程。那么,我们或许不难猜测,在这第一个清明节里,除了扫墓、踏青的常规活动,那些民俗学家给我们考证出来的更多“传统节目”未必能再现。而对于为数庞大的流动人口大军,既包括远赴外地的打工族,也包括当今“北漂”、“南游”在大都市的候鸟一族,恐怕就更难以按民俗学家的建议过上一个货真价实的清明。这都是传统节日在回归民间生活的过程中所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其实,每一项制度都需要有其根基;一个国家的立法和制度,也只有深深根植于其民族土壤之中,并积极反映其文化和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才有可能稳固和有效。今天再以此反思我国的立法轨迹,又有多少制度是根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自然生发而成的,而那些移植于域外的外来制度又在何种程度上和本土资源和谐共生,也许都可以从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变迁这个小小的案例中得到启示。

  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看到的是立法者向传统价值的回归。而在更高层面上,立法者也应调整其视角,厘清哪些事情应当让位给传统的、民间的社会角色来调整更为有效,或是结合本土资源、民间资源予以综合管理才为治本之策,简而言之,就是“把社会的还给社会,把国家的留归国家”,即在达到立法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和谐社会和繁荣社会的目标。相信在国家法为民间文化生活的繁荣释放出更大空间之后,假以时日必能收获丰厚的文化与精神回报。

  清明节小贴士

  ※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活动

  1、祭祀: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蹴鞠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6、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范忠信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