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7日电 美国《侨报》发表题为《清明节不只是祭祖》的时评文章说,如今将清明等传统节日定为假日只是让文化回归传统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应让更多中国人了解清明节的本来面目,看到它所寓意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让献花、植树、“天堂信箱”、网上祭奠这些文明祭奠方式取代“攀比烧钱”的恶俗。
文章摘录如下:
今年的4月4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恰逢大陆去年宣布改革休假制度后的第一个“小长假”,海内外华人纷纷利用这个时机或返乡祭祖,或踏青出游。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陆由于清明、端午、中秋已与春节获得同样的国家法定假日待遇,如何借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便成了热点议题。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近日就表示,当局将籍此发动全民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征集”活动。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人们在这一天举行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时至今日清明节被已局限为扫墓祭祖日。
其实,不止清明节的传统在变,国人的祭扫之风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简单的纸钱,到现在阴曹地府“发行”的钞票;从纸人、纸马、纸轿子,到眼下琳琅满目的纸轿车、纸别墅、纸二奶;从以家庭为主的个人祭祀,到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热衷、动辄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公祭……
笔者不敢认同近年来频见大陆报端的比拼祭奠之排场、墓地之豪华是对逝者的敬重与怀念。而各地政府为了彰显政绩争相举办的“公祭”活动,则令炎黄先祖的祭典更像是一场用金钱堆砌而成的闹剧戏台。
改革开放,三十而立。在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同时,大陆对传统文化的观照也正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节日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即是标志之一。相较于开办讲授“四书五经”的现代私塾等方式而言,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或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普世意义。
笔者以为,如今将清明等传统节日定为假日只是让文化回归传统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应让更多中国人了解清明节的本来面目,看到它所寓意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让献花、植树、“天堂信箱”、网上祭奠这些文明祭奠方式取代“攀比烧钱”的恶俗。
中国先圣孔子说过:“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他认为,祭祖的意义在于让后世懂得道德敦厚和感念祖德的道理。过清明,看似关心的是死亡问题,落脚点却是现实世界,其是一个对传统习俗温习和体验的过程,更是让活着的人在追思中感悟并传承个体、家庭乃至民族的优良文化。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