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抗日战争前线上,两个17岁的小八路李宝俊、于维本约定,将来谁有机会回到沈阳,都要去对方的家里向亲人报个信……一年后,于维本牺牲在吉林省临江县,被追认为烈士。
60多年过去了,已经82岁的李宝俊因始终未能兑现当年的承诺而耿耿于怀。“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找到于维本的家人,告诉他们,于维本是一名光荣的烈士!”
同年入伍 战场结谊
1945年8月,年仅17岁的李宝俊在沈阳参加了八路军。与他同时参军的,还有一个叫于维本的同龄小伙,个头1.7米左右,长瓜脸,大眼睛,性格十分开朗,被分在合编后的某旅一团二营营部当警卫员,与同在二营的李宝俊渐渐熟络。
这年11月,随着国民党大举进攻东北,李宝俊和于维本随大部队撤出沈阳,沿新民、法库、康平一路到达吉林四平街(今四平市)南郊。在1946年4月的“四平保卫战”中,李宝俊头部中弹,受了重伤。这时,上级决定二营伤员和于维本等个别未负伤的同志撤下战场,到临江养伤。
相互约定 还家报信
当时,整个东北正处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争形势。这批从四平撤下来的伤员,奉上级命令成立了临江县大队,于维本被分配到队部当警卫员。
战争年代,李宝俊和于维本这两个离家在外、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年轻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闲暇之余,两人常常拉家常。有一次,两人约定,将来谁有机会回到沈阳,都要去对方的家里报个信。
抢救财产 烈士捐躯
1946年夏天,进入汛期的临江县鸭绿江流域突发洪水,顺江从上游冲下大批木材。于是,县大队组织干部和战士下水捞木材,抢救国家财产。于维本和李宝俊主动请缨参战。身强体壮、水性不错的于维本从洪水中打捞出不少原木,但由于洪水太大,连续作战体力透支,于维本最终被一个大浪卷走……
多方查找 音讯未果
沈阳解放后,李宝俊调回沈阳。他曾特意到市公安局户政处,查找于维本的家人。当时沈阳刚解放,户籍管理混乱,没能找到于维本的户籍。
李宝俊说,于维本曾提到家住大南门附近,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线索。这些年,他曾多次到大南门一带打听于维本的家人,每次都很失望。
“战争年代,一个普通的小战士牺牲后,家里是无法知道的。60多年没有音信,于维本的亲人一定还在惦记着他。”已经82岁的李宝俊说,60多年来,他始终没忘当初的承诺。
为句承诺 心愿难了
这几年,年事渐高,李宝俊内心的负疚感越来越强烈,总觉得这辈子完不成“报信”这件使命,就对不起九泉之下的于维本。今年“清明”,李宝俊去烈士陵园扫墓时,想到于维本还孤零零地长眠于临江,没有亲人探望,禁不住潸然泪下。
“前几天,我想到借沈阳晚报帮着找找于维本的家人,估计他还会有兄弟姐妹和子侄后辈。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亲人于维本是好样的,他是为了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说着话,李宝俊又流下泪。
编后:李宝俊说,他没看过电影《集结号》。但是,他的行为,和《集结号》里的谷子地,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谷子地执著于给死难的战友们追讨烈士“名分”,李宝俊执著于寻找烈士家属报个音讯。战争年代,有多少英烈默默长眠于地下,至今无法还原身份。李宝俊说,寻找于维本的亲人是他的责任,有生之年,他会一直找下去。
如果您能够提供于维本家人的线索,请拨打本报电话:22690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