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周杰伦”引入课堂
近日,据《天府早报》报道,时下,中学生作文引用周杰伦歌词的频率直追陶渊明,而现代人诠释浪漫古典类的文章成为中学生的新宠。据悉,在历届作文竞赛中,中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习惯反复引用唐诗宋词或中外名人逸事。
周杰伦之类的流行文化没有老师讲解、教材培训,学生却记忆犹新、乐此不疲,而陶渊明的文章多要求背诵,是必讲科目。“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流行文化格外受学生青睐,这是值得思考的:教育有必要为孩子点亮流行文化这盏灯了!
遗憾的是,我们对流行文化不但没有点亮,更有“关门主义”。平时少有讲解和探讨,学生想接近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允许”。北京有的小学的校长竟然不允许孩子唱《老鼠爱大米》。
流行文化这盏灯笼的“灯光”一直呈现朦朦胧胧、混混沌沌状态,无师自通的发展也呈现良莠不齐的江湖化现状:疯狂迷恋、不择手段。为争夺地盘,“快男”的歌迷会之间争执不断,甚至大打出手,他们为自己喜欢的歌手煲汤,购买衣服,甚至一打一打送去内裤;有的学生还为了偶像逃课、厌学、审美倾斜等。武汉女歌迷因思念谢霆锋而跳河寻死;“超女”的粉丝们因听闻节目有黑幕而扬言集体自杀;杨丽娟因偏执追星而家破人亡……这种无序、不良增加了社会堵截流行文化的理由,流行文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想得到名正言顺的合法接纳就更为艰难。
我们总认为,只要堵截了,就能得到好效果,可看看今天的现状,最能反映学生心声的作文中,周杰伦的魅力竟然直追陶渊明,成为学生的精神最爱,成为汉语素养。笔者不得不承认,社会、教育者与孩子们的审美品位和心理品位存在难以逾越的代沟。尽管此前教音乐的我曾经不厌其烦地想弄清周杰伦音乐的魅力何在,而最终还是非常迷茫。所以,我们应该调整审美思路了,孩子喜欢自有他钟情的理由;我们拒绝,自有我们的传统壁垒。用传统壁垒取代非常钟情,怎不出现审美分歧呢?
因此,与其妖魔化流行文化,让孩子们自己独自摸索、跌打滚爬,不如正视、引导之,和孩子一同学习成长,为孩子点燃流行文化的教育灯笼。教育者通过必要的开放理念,将更多的“周杰伦”引入课堂,将更多流行文化纳入课堂阵地,通过行之有效的系统教化,让孩子们既能得到流行文化的营养,又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让流行文化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伙伴,良师益友,我想这才是开放的教育、开明的教育、进步的教育和受人称道的教育!(雷泓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