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保护大熊猫官网 > 中国保护大熊猫官网 > 大熊猫官网资料

秦岭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组图)

秦岭生活着许多野生大熊猫。雍严格摄
秦岭生活着许多野生大熊猫。雍严格摄

在秦岭108国道隧道上种竹子,为大熊猫搭建生态走廊。WWF-CHINA
在秦岭108国道隧道上种竹子,为大熊猫搭建生态走廊。WWF-CHINA

和秦岭大熊猫一起生活的伙伴们——羚牛。关克摄
和秦岭大熊猫一起生活的伙伴们——羚牛。关克摄

  秦岭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

  国宝大熊猫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它所面临的威胁代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问题: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护需求的冲突等。可喜的是,自1998年起,中国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将有望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状况,也为解决大熊猫种群所面临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尤其自然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的西部省区将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实施众多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虽然这是西部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生活在该地区的国宝大熊猫可能将面临新的和更大的生存压力。

  陕西秦岭是大熊猫分布最北的山系,秦岭的大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本身数量较少,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道路的建设,又被分隔成几个小种群。虽然这里被誉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但是如果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的程度继续加深,秦岭大熊猫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由于认识到了陕西秦岭在大熊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地位和保护的紧迫性,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论证,WWF于2001年底确定在秦岭开展项目,希望在结合国家工程,强化有效的传统保护方式的同时,尝试促进大熊猫分布区内发展的生态化,使分布最北的大熊猫生活得更好和更长久。

  WWF秦岭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

  背景:

  秦岭,横贯甘、陕、豫三省,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和中国南北的分界线。陕西的秦岭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是众多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活的乐园,这里更是国宝大熊猫分布的最北限和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国宝大熊猫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它所面临的威胁代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问题: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护需求的冲突等。可喜的是,自1998年起,中国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将有望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状况,也为解决大熊猫种群所面临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由于认识到了陕西秦岭在大熊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地位和保护的紧迫性,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论证,WWF于2001年底确定在秦岭开展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希望结合国家工程,强化有效的传统保护方式的同时,尝试促进大熊猫分布区内发展的生态化,使分布最北的大熊猫生活的更好和更长久。

  项目理念:自然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部门、社会自主力量和经济力量的共同参与,只有三者各司其职,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完善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自然发展的良性循环。

  目标:调动和发挥各界力量,尤其是非传统的保护力量,使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和方法在政策、决策、管理、投资和消费各个过程中得以应用,使秦岭成为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的完整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WWF秦岭项目一期

  自秦岭项目一期(2001-2004年)启动以来,WWF积极开展与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林业厅、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陕西省旅游局等各个相关部门的合作,以保护秦岭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工作的核心,兼顾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旨在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秦岭。

  主要项目活动包括:

  A: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走廊带建设子项目

  B:秦岭南太白山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子项目

  C: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反偷猎结合子项目

  模块A的目标是与传统的保护部门合作,通过促进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得大熊猫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得到更好更完善的保护。同时,在大熊猫栖息地关键地带建立生物走廊,连接因为人类活动而隔绝的不同大熊猫种群,从而确保大熊猫在秦岭生存的更好更长久。

  模块B 和模块C旨在探索与非传统的保护部门之间的合作,调动各界力量投入到大熊猫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通过引入切实可行的发展理念,在提高当地社区群众收入的同时,改善群众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减少人为干扰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模块B主要关注南太白山区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希望通过项目的积极引导,减少无序的大众旅游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保护西安市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地黑河。

  模块C目的则是在于探索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当地老百姓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习惯,通过多种替代生计提高其经济收入,改善生活,并自发的参与到保护的行列中。

  模块A: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走廊带建设子项目

  与陕西省林业厅保护处合作,积极推动8个新的大熊猫保护区的建立,使大熊猫的保护面积增加了115237公顷。

  与陕西省林业厅合作,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林建设与大熊猫保护区外重点走廊带的建设结合,于2005年建立了周至厚畛子、太白林业局大树坪、太白县二郎坝、洋县九池河和宁西林业局菜子坪5条走廊,总面积65369公顷,形成大熊猫交流的完整网络。

  具体项目实施内容涉及境界标定、森林管护、人工造林、森林防火、桥涵建设、科研、检测与救护工程、社区建设等。

  秦岭:献给地球的第83份礼物

  2003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陕西省政府将“秦岭大熊猫保护网络”的建立作为一份特殊的 “礼物”献给地球。2002年,通过陕西省林业厅的努力和陕西省政府的支持,陕西省在秦岭-大熊猫的分布最北限和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新增5个大熊猫保护区,确定建立5条大熊猫走廊带,使秦岭大熊猫保护面积扩大150,000多公顷。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保护区和走廊带的建立将使被分割成5块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重新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能够自由迁徙,长久地繁衍生息。

  模块B: 秦岭南太白山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子项目

  陕西秦岭南太白山区域是指东经107°45¢-108°06¢,和北纬33°45¢-34°00¢之间,东起周至县沙梁子乡,西邻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至秦岭主梁;北至太白县东、西老君岭;南邻周至国家级保护区的范围,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含西安市黑河森林公园49.4平方公里及老县城保护区22平方公里)。

  南太白山区域是秦岭大熊猫种群在野外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国宝大熊猫分布的北限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在WWF介入之前,该区域的旅游发展处于自发和无序的初始阶段,缺乏有效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其经营管理在某些方面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际存在冲突隐患。

  为避免无序的旅游发展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特别是对大熊猫和古都西安水资源保护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WWF与西安市和周至县政府自2002年6月正式启动秦岭南太白山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项目。2002年9月10日,“秦岭南太白山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纲在西安通过评审。这是陕西省第一个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结合的区域性规划,为该项目实施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具体工作包括:

  制定严格的区域自然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

  引进现代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实践,提高旅游品质

  建立野生动物巡护和旅游监测队伍

  建立野生队伍保护资金筹集机制

  探索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场转制中保护与发展的途径

  引导社区开展低环境成本的产业

  加强老县城和太白山保护区的管理

  加强大熊猫走廊带和核心区的管理

  建立国家或国际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C: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反偷猎结合子项目

  在中国现有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然资源的保护究其根本是解决如何共同管理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问题。秦岭地区的保护区曾经在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中引入了“社区共管”方法。这一方法是根据自然保护区当地群众和政府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促进参与和利益共享,使周边群众和社区从自然保护区的可能破坏者变成共同管理者,把孤立的生态系统变成了开放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从而达到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WWF秦岭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希望能够在GEF项目取得的经验基础上,突破原有项目主要只注重与社区群众共同管理的模式,探索与不同利益群体,如当地政府、保护、农业和扶贫等有关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参与的“社会共管”模式,争取和扩大保护途径,并在合作中采取双赢策略,解决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持续性问题。

  项目案例:

  老县城保护区建立“改良中蜂养殖与养殖户巡护反偷猎机制”项目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地处陕西省佛坪、周至、长青、太白山等几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心,是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枢纽地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农家旅游的发展,游客对地方土特产品如蜂蜜的需求增加。为满足社区群众发展的愿望,同时借助群众力量建立起巡护反偷猎网络,老县城保护区将对靠近社区的实验区实行“管护+发展”承包责任制,即对实验区进行划分,承包到户并资助中蜂养殖,其产品售出后,本金返还保护区作为滚动发展小型基金,其余所得归承包户所有。承包户在管理峰箱的同时,要承担保护区的部分资源管护任务,保护区对此进行监督管理并决定承包户的合同能否延续。

  朱鹮自然保护区“绿色大米”项目

  朱鹮是世界最濒危的涉禽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名录,是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湿地面积的急剧减少、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森林的过度砍伐和人为猎杀等因素的影响,朱鹮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经达到了灭绝的边缘。自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后的历史资料考证和实际调查,目前世界上只有陕西省洋县生存着近200只野生种群。而这些朱鹮仍然面临森林面积和水田面积逐年减少,耕作制度改变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其赖以为食的水生动物大大减少等问题,而且部分地区污染严重,对一个数量仅有几百只的物种来讲,仍处于高度濒危状态。

  在国家林业局的积极支持下,朱鹮自然保护区针对这一根本问题,通过陕西省林业厅的管理和WWF的参与,借助当地稻米研究机构的技术支持,通过大力促进项目区群众发展多种经营,实施兴修水利、退耕还林、泥鳅养殖等项目活动,扶持村民开展绿色水稻种植,结合绿色食品的开发和推广,形成保护和当地经济共同发展的互利保护模式,使当地群众和朱鹮共同受益。

  WWF秦岭项目一期工作成果

  积极推动8个新的大熊猫保护区和5个走廊带的建立,使大熊猫的保护面积增加了180,606公顷。

  为8个新建自然保护区和2个走廊带的管理部门配备野外巡护监测的装备,开展培训等能力建设活动,并帮助其制定了各自管辖区域的管理计划。

  支持厚畛子林场开展巡护监测工作,使其成为陕西省唯一的一家参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的林场。

  支持多个自然保护区编制保护区管理计划,促进各个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WWF为陕西省政府颁发了“献给地球的礼物”奖,表彰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建设项目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使秦岭成为献给地球的第83份礼物。

  支持“秦岭南太白山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核,使其成为陕西省第一个相关生态旅游的区域规划。

  在南太白山区域开展生态旅游项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改善黑河森林公园内的旅游设施,例如支持建设生态小道、熊猫山庄、天谐园,促进合理有序旅游的开展,避免对厚畛子走廊带产生人为的干扰。该区域旅游收入提高20%。

  共支持92户村民开展养蜂项目,每箱蜂蜜产量提高10公斤,户均年收入提高500元。

  共支持120户村民使用节柴灶,使得薪柴消耗量减半,相当于每年节省了60亩成品林的砍伐。

  共支持378户村民开展朱鹮绿色大米种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朱鹮野外生存赖以为食的水田生物,如泥鳅等。同时每亩收入提高100元,目前种植的绿色大米达到333公顷。

  共支持南太白山区域的42户村民开展农家乐经营,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

  开展了“秦岭——大熊猫家乡的故事,中国——荷兰儿童艺术竞赛展览”,帮助青少年了解秦岭大熊猫的生活状况,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WWF秦岭项目二期

  秦岭项目二期于2005年1月开始,2007年6月结束,项目总体目标为:通过实施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至2007年,秦岭地区的大熊猫数量和其他重要物种数量保持稳定;在不干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不破坏水源地的情况下,秦岭项目区的保护区、林场和当地社区的收入保持稳定或增长。

  项目主要活动是:

  A:秦岭野生动物(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B:基于保护的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积极宣传推广项目理念和经验成果,为秦岭大熊猫保护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模块A :秦岭野生动物(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显示,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人类活动和偷猎等仍然是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大熊猫种群已经被人类活动分割成6个相对独立的种群。全国天然林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与保护区建设两大工程的实施为解决这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恢复和连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期项目中WWF与陕西省林业厅合作,新建了8个大熊猫保护区和5条大熊猫走廊,初步形成了大熊猫保护的完整网络。

  二期项目模块A的目标是:至2007年,项目区的各保护区和走廊带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确保秦岭地区的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保护并不断扩大。

  在秦岭项目二期,WWF将进一步加强与陕西省林业厅的合作,恢复更多的大熊猫栖息地;在已建成的保护区和走廊带加强资金筹措、巡护监测等方面的管理。

  主要项目活动:

  1. 秦岭大熊猫巡护监测网络化建设

  2. 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生物走廊及大熊猫栖息地恢复

  3. 新建大熊猫保护区

  4. 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

  5. 已建保护区的能力建设

  项目案例:

  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生物走廊及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项目

  项目背景:陕西省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被公路、村镇等分割成6个相对孤立的斑块,各斑块内分别栖息着相对独立的大熊猫种群。其中两个栖息地面积最大的种群,因108国道的贯通及沿线人为活动的干扰,被人为的隔离。1999年108国道秦岭隧道修通后,在隧道上部为野生动物开辟出了一条天然通道。该区域成为道路两侧野生动物相互交流的重要生物走廊。从理论上和发展趋势上来看,也使两个大熊猫种群的融合成为了可能。然而,该区域仍面临着来自外来物种、社区、道路及旅游者的影响和干扰。

  项目活动:WWF开展的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社会经济本底调查,全面了解区域内社区经济状况以及生物走廊和大熊猫栖息地面临的威胁。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观音山保护区内的日本落叶松林进行改造,使林下竹林得到恢复。通过对隧道上部废弃公路过往车辆及游人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同时加强巡护监测,在与生物走廊及大熊猫栖息地关系最为紧密的社区开展环境教育、中蜂新法养殖、节柴灶改建以及社区服务产业的试点等活动,以减少社区生产生活对该区域造成的压力。通过项目的实施,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的生物走廊及大熊猫栖息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网络化建设项目

  项目背景:截止2005年6月,陕西省林业厅在秦岭建立了14个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和5个大熊猫走廊带,使秦岭主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在保护区的范围内。然而,各保护区或走廊带在巡护监测工作上的水平参差不齐,就整个秦岭而言,缺乏对秦岭大熊猫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动态的监测过程。对制定大熊猫保护管理措施、预测大熊猫栖息地未来变化趋势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国内外大熊猫保护合作领域以及保护效果的评估等缺乏详实的基础数据支持。

  项目活动:制定秦岭大熊猫巡护监测标准和操作规程,在陕西省林业厅、大熊猫保护区、走廊带间建立起巡护监测管理及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统一指标、统一时间对整个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开展巡护监测工作,逐步完善秦岭大熊猫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整个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长期动态监测。

  模块B: 基于保护的当地经济发展

  秦岭二期项目模块B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南太白山地区旅游生态化和社区可替代生计发展。

  秦岭南太白山地区不仅是秦岭大熊猫种群在野外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而且是西安市目前的主要水源地,是西北重镇发展的命脉。然而,该区域目前的旅游发展缺乏有效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其经营管理在某些方面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际存在冲突隐患。

  为避免无序的旅游发展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特别是对大熊猫和古都西安水资源保护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WWF与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合作开展南太白山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项目。

  在中国现有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然资源的保护究其根本是解决如何共同管理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问题。秦岭地区的保护区曾经在世界银行的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中引入了“社区共同管理”方法。

  WWF希望能够在GEF项目取得的经验基础上,突破原有项目主要只注重与社区群众共同管理的模式,探索与不同利益群体,如当地政府、保护、农业和扶贫等有关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参与的“社会共同管理”模式,争取扩大保护途径,并在合作中采取双赢策略,解决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项目的具体工作包括:

  南太白山旅游生态化

  引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实践,提高现有旅游景点的品质;

  提高旅游营销能力,培训市场营销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

  完善景区内旅游设施,如支持建设熊猫山庄,生态竹林小屋,南太白山生态小道,天谐园,游客信息中心等;

  提供环境教育及旅游回馈保护的生态旅游机制;

  探索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场转制中保护与发展的途径。

  社区可替代生计

  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

  改变当地山区的传统生活生产习惯,引导社区开展低环境成本的产业,帮助发展替代性生产方式,如改建节柴灶,开展农家乐,开发绿色大米,改良中蜂养殖等。

  项目案例

  南太白山社区滚动发展项目

  项目背景:地处秦岭南太白山地区的厚畛子镇处在大熊猫栖息地的外围缓冲地带,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其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的大熊猫保护工作。世界自然基金会希望借助非传统保护力量和市场的力量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结合起来,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减轻或消除人为活动对大熊猫及栖息地的威胁,增加栖息地的有效面积,自然恢复已退化的栖息地,为大熊猫及其它物种的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实现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项目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厚畛子镇政府合作开展南太白山社区滚动发展项目,通过小额借款滚动发展的方式,引导厚畛子大熊猫走廊带内的社区群众开展以家庭和个体为单位的小规模旅游接待和服务活动,使社区群众从当地的旅游产业中获利,并通过建立资金滚动运作机制,实施有效管理,带动更多的社区,改变山区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使社区群众参与到生态旅游的服务中。在解决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山区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的同时,有效遏制人为活动对这一区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威胁,达到“双赢”。这一行动既能够解决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又能实现区域内旅游产业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和特色化,达到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社区群众参与项目的同时,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环保意识,促进走廊带内的社区经济发展,使区域内的社区从对保护工作的威胁转变为保护的成员。

  WWF秦岭项目二期成果

  WWF支持陕西林业厅编制基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总体规划,促进秦岭大熊猫保护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标准化。

  WWF与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了108国道隧道区域的生物走廊建设,栽种竹子100公顷,对连接秦岭兴隆岭和天华山种群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促进了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综合管理和走廊带的建设。同时,WWF 还支持了108国道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在周边社区开展了适合当地的新法中蜂养殖和节柴灶改造,使得社区居民也能积极加入到走廊带的有效管理中。

  WWF和陕西省林业厅合作,启动了《秦岭》杂志的复刊工作,以宣传秦岭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主题。截止2007年6月底,分别出版《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3期以物种为主题的系列。同时,还出版了《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和《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等4期以保护区为主题的系列,推动了秦岭区域的整体对外宣传工作。

  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开展一年,各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参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网络化管理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巡护监测工作为秦岭地区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推动了秦岭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整体步伐。目前,秦岭地区巡护监测样线共312条,巡护监测工作共收集了5022条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数据。该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认可,并选定秦岭作为试点地区开展工作。WWF共发放251套巡护监测设备,组织了8次不同内容的培训,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能力。

  WWF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派遣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收集社会经济资料,并在专家的支持下,系统培训当地农民。并通过成立协会等形式,使农户从被动的参与保护工作转化为主动的承担保护义务,从根本上缓解社区对保护区的压力。

  在社区启动了小额项目,支持上百户农民开展家畜饲养、蔬菜种植、用药植物栽培、沼气建设及生态旅游等10多个项目,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对栖息地的依赖。

  WWF支持在南太白山区域建设环境教育基地和竹林生态旅馆,针对进入该区域的游客开展环境教育,促进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并有望在未来为该区域的保护与社区发展工作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该基地的竣工标志着WWF在秦岭地区引导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方面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WWF启动并支持川陕甘三省联合反盗猎活动,在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牵头的这次活动中,来自三省的保护区行动队打破了行政疆域界限,在全面清山中收缴猎套20多个,并同时集中检查了200多家餐馆、药店等,发放了2000多份宣传资料,达到了极好的教育作用。

  WWF与团省委、陕西省林业厅合作组织了“秦岭青年使者”活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共有陕西的9所高校参加了此次活动。首批200多名秦岭青年使者分别奔赴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19个社区,开展为期14天的技术服务工作,走访上千名农户,收集社会经济信息。这些使者们以“服务秦岭生态保护,发展社区绿色经济”为主题,通过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促进高校科技力量和秦岭山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推动秦岭的生态保护和社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

  WWF支持黑河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使其成为秦岭地区生态旅游的典范。同时,支持其建设游客信息中心,晋升AAA景区,进一步突出自然保护和旅游开发平衡发展的关系。

  WWF在陕西朱鹮国家级保护区开展的社区发展项目中,扶持农家乐10户,可使每户年增收1万元;建造了2个通风窖储藏梨果,可增收2万元;在朱鹮夜宿地100米外搭建“鹮眺台”,可以远观朱鹮而不影响其活动;同时,在栖息地周围修建1200米生物围栏,减少了人为活动对朱鹮的影响。

  截止2007年6月底,WWF在秦岭开展的六年工作中,共支持150个保护和发展项目,拥有合作伙伴60多家。WWF共在秦岭地区支持建设了近519座节柴灶,扶持60多户农家乐开展游客接待,支持241户开展中蜂养殖。在社区组织培训上百场,5,500多名村民接受培训。

  截止2007年6月底,WWF针对秦岭地区共编制了24种不同主题的出版物,包括《巡护监测技术规程》、《简明中蜂新法养殖技术》、《秦岭地区主要中草药关键栽培技术》等。同时,并发放十万多份各种不同内容的宣传教育材料,服务于自然保护区和社区需要。

  WWF秦岭三期项目活动

  背景:

  2007年,WWF提出“跳动的绿色心脏”项目(中国长江上游大熊猫分布区整体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秦岭三期项目成为其中的一个模块,与其他模块结合开展,共同促进整个大熊猫分布区域的景观保护和社区可持续经济发展。

  该项目覆盖川、陕、甘三省毗邻的秦岭、岷山、邛崃、凉山和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的所有栖息地,涉及16市、45县、194镇,人口近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该区域内生物多样性高,物种资源丰富,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15和17种,特有植物3500余种,濒危或特有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分别达52、37、5和 58种,有森林、湿地、灌木、草地、湖泊等等多种功能性生态类型,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的主要水源区,为两河中下游数亿居民提供水源。

  项目分国家政策、秦岭、岷山、邛来和凉山-相岭山系五个模块进行。

  秦岭项目三期(2007年7月-2010年6月)主要项目活动包括:

  在秦岭地区全面开展以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为核心的景观保护,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湿地生态系统以及中草药资料的可持续利用。

  进一步推进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网络化建设,通过巡护监测工作,掌握其动态变化,为决策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对秦岭既有走廊带的保护和管理进行评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计划,综合考虑走廊带区域的保护工作和社区的发展,促进走廊带连接不同熊猫种群间的重要作用。

  对涉及秦岭景观保护的自然保护区,有针对性的开展机构能力建设和工作人员能力建设。

  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相关研究工作,例如公路、大坝等基础设施以及不可持续的森林经营方式(外来物种)对栖息地造成的影响;

  在秦岭优先工作区域内开展森林可持续试点经营,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并推动林业部门的能力建设活动,以实现森林生态、社会和社会经济功能之间的协调。

  在国家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下,积极探索与相关保护区、林场、社区的合作,对试点社区的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共同编制切实可行的社区集体林管理计划。

  协助当地林业部门推广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制定适合秦岭地区的高保护价值森林管理指南,在典型的区域开展试点工作。

  继续关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关注朱鹮等相关物种的保护以及该地区绿色大米等特色农业的推广,从而兼顾物种保护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在优先工作社区继续推广可替代生计,改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社区开展低环境成本的产业。

  引导社区开展中草药试点种植,改善经济收入,提高社区的保护意识。同时,还将支持中草药认证,协助建立市场渠道,促进秦岭地区的中草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汲取生态旅游工作的成功经验,将之进行推广,并协助编制秦岭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对生态脆弱区进行保护,缓解旅游对自然资源带来的压力。

  在社区开展自然保护的教育,提高社区对于自然资源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使社区自觉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高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