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三联生活周刊 > 精彩报道

藏文化薪火之传:布达拉宫穿越千年的大修(图)

  

  2001~2008:提高科技含量

  在一期工程完工4年后,二期维修的接力棒就传到了张之平手中。

张之平时任中国文物研究所古代建筑与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提高维修工程的科技含量,是张之平主持此次维修时的工作重点。

  1998年,全国范围出现了大规模降雨,西藏也没能幸免。当年7、8、9三个月,拉萨的降雨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强降雨对古建筑的损害问题变得极端尖锐。布达拉宫的一些建筑,开始出现局部倒塌等数十处险情。国家文物局立即对受损部分进行了抢险,同时布达拉宫的第二次大修提上日程,前期勘察工作紧锣密鼓地启动了。

  1998年10月,张之平进藏,做了20多天的初步排查,她没有放过任何一座建筑。在初次检查中,发现了20多处险情,20多个单体建筑都有较为严重的问题。

  古建古建,拆了再看。“有很多问题不是一下就能弄清楚的,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可怕的。”张之平说,“作为一个医生怎么能够在没搞清病情的状况下开药方呢?”

  维修小组重新测绘了1∶500的地形图,探查山体和建筑的交接面,大量的危险就存在于这些接合部。对此进行稳定性的评价,探查基岩状况,岩石的特点、强度,做工程地理分析。有三位院士参与技术评定会。

  张之平将布达拉宫的建筑群分为15~16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小组负责勘察测绘,建立更详细的图纸档案。同时按照专业,组建了建筑、地基、木材等专家组,分门别类细致调查。

  困扰一期工程的地垄,仍旧是二期工程的首要敌人。

  整座布达拉宫都建立在错综复杂的地垄墙上,地垄的腐朽、开裂将会使整个建筑群变成摇摇欲坠的危城。更为严重的是,谁也不知道布达拉宫下面的地垄到底有多少、有多深。1998年以来,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深入地下,寻找那些黑暗莫测的地垄层。随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地垄被发现,布达拉宫变得更加神秘,因为谁也说不清楚究竟还有多少地垄未被发现。

  漏雨的状况更普遍。红宫辉煌的金顶下面并没有防水层,而是铺的土层和椽子。毕竟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年日照超过3000小时,每天接近10小时。大部分藏区降雨都十分稀少,对于传统的藏族工匠们,防水并不是重要的技术。

  “但是藏式建筑也因此最怕雨。”张之平对本刊记者说,漏雨就会导致木材腐朽、引发虫蛀,黄泥被软化冲走,黏合力下降,石墙就会开裂,这是一个恶性的连锁反应。张之平于是将二期工程的重点放在了“脚”和“头”上,即地垄和屋顶的加固与防水。

  怕什么就来什么,二期维修工程在一场富有戏剧性的大雨后展开了。

  那天是2001年7月29日。这天下午,在外墙16米高的地方,突然发生了局部坍塌。张之平立即安排工人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先把墙体支撑住。检查后发现,墙体由黄泥和碎石砌成,多年雨水冲刷渗透,黄泥已经松散,丧失了黏合力。可以想见,限于成本,当年布达拉宫的墙体施工并没有采用更好的材料,外面用了大石料,而里面都是碎石。

  为了防止坍塌扩大,张之平决定先为墙体卸载负荷,即拆掉坍塌处上方不主要的三段女儿墙。在施工前,张之平请来了布达拉宫最年长的喇嘛诵经做佛事,随后用绑着哈达的镐开始拆墙。长期的潮湿,使墙体内的椽子都已腐朽虫蛀。拆除工作刚结束,布达拉宫上空再度浓云密布,随即大雨倾盆。

  这日晚21点,一个滚地雷落在了布达拉宫的东北角,击中了一座五彩经幢,但并没有引起火灾。30日凌晨3点多,睡梦中的张之平被人叫醒,白天坍塌的墙体上的步道发生了坍塌。雨还在下,张之平冒雨上山检查。白天所搭的脚手架已经被砸毁,她暗自庆幸,若非如此,石块必然滚落,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清理现场的时候,张之平发现墙下都是很臭的烂泥,坑里积了很多鸽子粪,一层足有40多厘米厚,一层夯土压一层鸟粪,这说明不断的施工、塌陷、修复已使基层状况复杂难测。

  张之平在维修顺序上采取了先下后上的原则,即先维修基础(地垄),再进行上层建筑的局部补强。对于单纯因结构变形引起的破坏,只采取相应的局部补强。根据基础(地垄)墙体的稳定性进行分类:A类(稳定)可以不进行维修;对于B类(次稳定)建议局部修缮;C类(不稳定)建议彻底修缮。维修时选取抗风化石材,并对木材进行防虫、防腐处理。在维修C类基础(地垄)墙体时,挖除表层浮岩,沿自然坡面挖成反坡齿状,以增强抗滑能力。

  她首先为开裂的墙体打上石膏条,在几年时间内做观测,记录墙体的开裂状况。同时在布达拉宫下开始墙体低压灌浆的实验。她首先做了一个四方形的砌体堆,中间留了许多缝隙。然后用水泥、石膏、黏土、沙子和水,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混合。最后选择了三个配方,对砌体缝隙进行灌浆填补。待其凝固后,取出灌浆的水泥块进行化验测试,最终选出最优配比。在施工后,张之平还引进了一种日本设备对墙体灌浆的效果进行测试。

  施工队在刷墙的时候引进了起降机提高了粉刷速度,同时自制了一种小型夯实机,减轻了打阿嘎土的劳动强度。

  微妙的平衡

  “不改变文物原状”,是古建筑维修的一道紧箍咒。姜怀英和张之平都在坚守着能修就坚决不换的原则。

  古建筑专家们面临的更大难题在于,“文物的原状”既包含了传统的材料,也包含了传统的技法和工艺,很难想象把布达拉宫从一个墙柱承重的结构,维修成一个现代整体框架结构。

  在二期工程中,张之平走得最远的尝试,是对传统阿嘎土的改性应用,她在其中增加了防水成分。她希望以此来解决雨水的危害。

  布达拉宫的许多墙面、屋面、地面都大量使用了阿嘎土的工艺,起到了屋顶、墙顶的防水作用。阿嘎土从山上采下来的时候是一大块,把它打碎后根据体积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第一种是粗石土,体积略小于拳头;第二种为中等石土,比鸡蛋略小一点;第三种为细石土,其体积与蚕豆相当。

  传统的打阿嘎工艺十分复杂。先把大块阿嘎土平铺在地面上,厚度为5~10厘米,用“帛多”夯打。帛多是一种专门打阿嘎的藏式工具,由一根木棍插进一块中心打孔的厚圆青石中。第一层粗土夯实后再铺上中等石土继续夯打,夯打3天后,再撒上细石土夯打。然后地面浇水,用帛多使劲夯打。表面起了一层阿嘎泥浆后,“协奔”(打阿嘎的工头)会把工人分为两队夯打,两列来回反复。反反复复直到地面变得“铁板一块”。到此工程至少需要3天时间,然后工人再用光滑的鹅卵石打磨地面,再用榆树汁把阿嘎地面擦拭两三遍,最后涂上混有芸香粉的清油。

  整个工程需要7到8天,工程复杂,难度较大。工作过程中,工人们同声歌唱,边唱边舞,也成为一种西藏民俗。

  阿嘎土打成后,很容易受损开裂,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养护。但是传统的阿嘎土工艺在解决布达拉宫防水问题上愈显无力。

  很长时间内,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都很难睡踏实觉。每当夜里下雪,强巴格桑要把所有的人叫起来扫雪,因为冰雪的冻融对屋顶阿嘎土的防水性能破坏很大。每年金顶的漏雨都造成了大量木椽子的损毁。阿嘎土本身的养护常年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稍有疏松则形同虚设。

  在一期工程维修中,姜怀英就曾思考过阿嘎土的应用问题。但鉴于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没做改动,只是涂上防紫外线的保护层。在竣工后他专门提出了阿嘎土的日常保养问题,但第二年,阿嘎土还是出现了开裂。“这逼迫着我们不得不想办法提高它的强度,提高抗水能力。”张之平说。

  阿嘎土的改性实验与应用,是一种相对折中的方法。阿嘎土的基本成分是碳酸钙。在采集了8种阿嘎土做实验后,张之平发现,含钙越高的阿嘎土黏性和防水性能越好,耐久度就高。张之平于是专门挑选了性能最好的原料,在其中加防水添加剂。这种改性阿嘎土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效果十分理想。

  2003年,张之平还进行了另一项更大胆的实验。她在传统的阿嘎土层中做了一个夹层,在其中铺上了防水层——耐碱玻纤。现在,这项实验仍旧小心翼翼地应用在一个不起眼的区域,毕竟它对传统打阿嘎的传统工艺做了相对较大的改变。但是,直到今天,这一区域都没有出现过漏水问题。-

  (本期封面故事包括以下内容:

  藏文化薪火之传

  52 布达拉宫穿越千年的大修

  66 藏文化:薪火相传

  72 西藏文物保护的历史与未来

  专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74 《格萨尔王传》:唯一的活形态史诗

  80 北京的藏医院

  86 千百年后的《大藏经》整理工程

  90 藏戏:悠久的少数民族戏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