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从成立之日起就服务公众和造福民生为己任
在各个历史时期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了国内银行业的诸多第一......
中行概况
本行,全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本行既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全球金融市场业务,又通过全资附属机构中银国际控股集团开发投资银行业务,通过全资公司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和联营公司经营保险业务,通过控股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从事直接投资和投资管理业务。
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
本行与1917年在香港设计分行,1929年在伦敦设立了海外分行。目前拥有遍布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网络。1994年和1995年,先后成为香港、澳门地区的发钞银行。
中国金融业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本行历经近30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深刻变革。1979年,国务院确定本行为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国家的外汇业务。1994年,本行由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转为国有商业银行。2003年,本行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银行之一。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6年6月、7月,本行先后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完成在内地和香港发行上市的中国商业银行。
2004年7月14日,中国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
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与中行董事长肖钢在奥运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上互赠纪念品
中国金融行业的百年品牌
本行创造了国内银行的诸多第一:第一家在海外设立机构,第一家发行信用卡,第一家开办电话银行服务,第一家开办国际保理业务,第一家在海外发债,第一家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第一家叙做银团贷款,第一家开办私人银行业务,第一家设计航空租赁公司等等。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评定本行品牌价值为102.9亿美元,列中行本土品牌价值榜第二位。
本行多年来的业绩和信誉,得到了银行同业。国内外客户和权威媒体的广泛认可
曾先后8次被《欧洲货币》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和“中国最佳国内银行”
连续18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
多次被《财资》评为“中国最佳国内银行”
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及“中国最佳外汇银行”
被《远东经济评论》评为“中国地区产品服务10强企业”
被《财富》与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Hay(合益)集团合作评为25家“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之一
在A+H资本市场整体上市后,本行荣获《投资者关系》“最佳IPO投资者关系将”等多个重要奖项
集团架构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架构图
公司治理
股东大会是本行的全力机构,本行的全力机构。本行建立了与股东沟通的有效渠道,确保所有股东享有平等地位,确保所有股东对本行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
董事会是本行的决策机构。2007年,本行董事会进行了换届选举,目前,董事会由16成员组成,除董事长外,还有3名执行董事、8名非执行董事、4名独立董事。董事会下设战略发展委员会、稽核委员会、风险政策委员会、人事和薪酬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负责从不同方面协助董事会履行职责。
监事会是本行的监督机构。监事会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履职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本行监事会现有监事5名,包括3名股东代表监事和2名职工代表监事。
高级管理层是本行的执行机构。高级管理层实行行长负责制,副行长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协助行长工作。高级管理层下设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运营服务等经营管理委员会,以及内部控制、采购评审、资产处置、反洗钱工作、证券投资管理等专业委员会,负责统筹管理全行的各项业务。高级管理成在《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和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组织经营管理,推动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分支机构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本行境内外机构共有10,834家
在中国内地拥有37家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283家二级分行和9,824家分支机构
在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89家分行、子公司及代表处
历史传承
1905年8月,中国银行前身“户部银行”成立
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
1911年,大清银行已在各省省会和通商口岸设立分支机构35处
1912年1月28日,大清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国银行”
1916年5月12日,中国银行毅然反对袁世凯政府停兑令
1929年,中国银行派出代表团远赴英、美、法、俄等18个国家,学习西方银行管理经验
1931年,中国银行化解中国金融史上有名的公债风潮
1979年4月,国务院确定中国银行为外汇专业银行
1994年,中国银行转型为国有商业银行
2004年7月14日,成为2008年被炯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
2006年,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中国银行支持新中国“一五”期间汽车建设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清朝政府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的户部银行。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将大清银行更名为中国银行。
1916年5月12日,袁世凯要把中、交两行的发行准备金挪作私用,发布了中、交两行兑换券停止兑现和存款停止付现的命令,一时间,举国为之震惊,持有中行、交行纸币的百姓惊恐不安。中国银行毅然反对袁世凯政府的停兑令,并在报纸上刊发公告,告慰公民中国银行货币照常兑现付现,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星期天照常经营等措施,确保公民对付自如。
随即,中行股东联合会向国务院、财政部、各省军政长官及中行各地分支机构,阐明了抗命理由:“此次中央院令停止中、交两行兑现付存,无异宣告政府破产,银行倒闭,直接间接宰割天下同胞,丧尽国家元气。自此之后,财政信用一劫不复。沪上中国银行有股东决议,通知经理照旧兑钞付存,不能遵照院令办理,千望合力主持,饬令中国银行遵办,为国家维持一分元气,为人民留一分生机......”。当时上海的报纸这样称颂中行:“户埠赖有此举,而不堪设想之惊慌或暴动得以转为无事,此等举动,乃足以当胆略非常、热心爱国之称誉。”
1913年,南京国民政府由于财政赤字严重,决定停付内债本息,挪用内债基金作为政府开支。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张嘉璈先生为保护民众利益和中国银行的声誉,毅然率先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一行为。他联合上海金融界,坚决要求政府撤回停付公债本息的决定,并最终化解了这场中国金融史上有名的公债风潮。
1929年,中国银行派出代表团远赴英、美、法、俄等18个国家,学习西方银行管理经验,并按照西方近代银行的管理模式,对中国银行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人事制度等进行了全面改革,推行了统一的会计制度。20年代的中国银行,存款占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的1/4,货币发行量占全国的1/3,信誉和实力居全国金融业之首,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流砥柱。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中国银行积极筹款支持抗战,发放资金支持了一大批生产抗战必需品和生活必需品的工厂,长期支持抗战直至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银行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
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银行支持了国家10%的核电设备、85%的程控电话设备、85%的火箭等航空器、100%的远洋货轮、90%的纺织及轻工机械设备、80%的彩电、冰箱、高档服装生产线、100%的香烟生产线、2,000多个高档酒店的设备引进等,为国家经济腾飞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国内唯一持续盈利的银行。
中国银行一直视信誉为生命,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各项业务一天也没有停止。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石油大王哈默先生来中国访问时,邓小平同志希望他来中国投资。哈默先生说,投资可以,但必须有中国银行参加。小平同志问为什么,他说,中国银行信誉好,只要有中国银行的担保,他就敢投资。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银行在国外工商企业界人士心目中的崇高信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