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今年“五四”青年节放假半天。但随之而来的是因放假适用人群的争论:有人对14~28岁这个年龄段予以质疑,“为何放假青年和杰青不是一拨人”,还有人引经据典将国际卫生组织对青年年龄上限远远超过28岁拿来说事;更随之而来的是,上半天放假还是下半天放假?学校一个班14岁的放了假,不足14岁的该不该放假?因工作需要未休假的能不能领到假日三倍工资……
面对公众对于上限28周岁的争论,共青团中央权益部负责人无奈地表示,“其实,无论上限定多少岁,都可能有人不满意。”(《信息时报》4月24日)
青年节成为法定假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眼看着又成了一件颇有争议的犯愁事。围绕假日,舆论过多地集中在了如何争取青年的休假权或福利权上,“五四”精神的延续、传承竟然很少有人提及。似乎,青年节的主题或是内涵就是放假休息。
十几年了,“五一”黄金周湮没了青年节,即使过去传统的“五四”纪念大会和优秀青年表彰,也因长假或提前或推后,青年节只是日历牌上的红色记载,事实上名存实亡。与此同时,缺乏节日载体的“五四”精神在一年年消褪,正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青年节终于回归青年,以固定、清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无可置疑,“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仍然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但如何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绝不是通过法定程序放半天假就可一蹴而就的。如果,这一节日缺乏“五四”的内涵和实质,仅仅锁定在放假和休息上,是对青年节的误读,也背离了当初设立这个节日的初衷。
从过节的形式看,十几年前、几十年前,青年节这一天或是集会纪念,表彰先进;或是参观瞻仰,缅怀先烈;或是开展文体活动,展现青春活力;或是组织春游,饱览祖国锦绣河山;或是义务劳动,发挥突击手作用,总有一个能看得见的形式,昭示这一天是青年的喜庆节日。而今天,法定放假半天,总不成悄没声儿窝在家里,吃一顿美餐,干干家务,然后倒头大睡;或是打牌聊天,逛逛大街,这一年的这一天就此了事?
青年的休假权应该保证,这是青年的法定权利,至于舆论提出的一些问题,可以在今后逐步修正、完善制度。但青年节毕竟是体现“五四精神”的一个外在形式,怎样续接、传承,新时代的价值体现是什么,怎样才能发扬光大,这种种问题才是真正让人犯愁的。青年节怎么过,还真成了个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