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新撂荒警示农业“缺工”
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的季节性撂荒并非源于自愿休耕,而是新条件下农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先兆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林嵬
位于豫南的信阳市拥有780万亩耕地,是河南省最大的稻区。过去,进入4月,这里油菜花开、小麦泛绿,田野一片生机;而如今本刊记者看到的景象却是:大片农田成为“白地”。当地农民说:这里传统的耕作习惯为春夏种一季稻,秋冬种油菜、小麦或紫云英草;很多人现在一年只种一季稻,一年“两熟”变“一熟”。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一些农区耕地季节性撂荒却逐步抬头,南方一些稻区“双季稻”变成“单季稻”,全国早稻面积已连续两年下降。今年3月初,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早稻生产省份坚决遏制稻田撂荒状况。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指出,耕地季节性撂荒发出农业内部劳动力短缺警讯。在工价大幅上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夹击之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目前的惠农政策力度难以阻挡农民外出的脚步。
“两熟”变“一熟”只求自给自足
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信阳市3个县的12个乡镇,发现有9个乡镇出现严重的季节性撂荒,撂荒比例在30%至70%之间。
河南省光山县寨河镇王畈村紧靠312国道,路边大片农田长着野草。村委会主任官同意说:“全村4920亩地,有3000多亩秋冬地没人种;我家有12亩地,也只种了5亩多。”光山县十里镇王寨村支书宋义明说:“全村2720亩地,有1000多亩荒着,去年全村还有二十多亩水稻田没人种,出现全年撂荒苗头。”
罗山县龙山乡十里塘村周洼村民组组长周明权说:“全组耕地204亩,70%的只种一季稻,全组油菜最多时一百多亩,如今不到二十亩。‘两熟’变‘一熟’,这田丢得可惜。”
记者来到固始县胡族铺乡李岗村,发现沿312国道两边大片农田闲置,一些农民在田里放羊。村民王少荣说:“我家6口人,3亩多地,秋冬田已荒了三年多,周围近百亩地都荒着。我养了二十多只羊,除了下雪天之外不用备草料,地里的野草羊吃不完。”在胡族铺乡,记者遇到了来自浙江省永嘉县的养蜂人丁小飞。丁小飞说:“我连续七八年都在这里放蜂,感觉胡族铺乡的油菜减少了2/3,大部分秋冬田荒了。以前我们十多个老乡都在这里放蜂,现在只剩两家了。”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种田大户”也开始季节性撂荒。罗山县莽张乡甘岗村农民甘庆恩把外出打工的亲戚的地“转包”来种,总共种田16亩,可秋冬只种2亩油菜、1亩多麦。他说:“够自家打面、榨油就行了,多了种不过来。”
算算“投工账”种田效益低
罗山县龙山乡十里塘村农民雷发斌说:“为啥不种秋冬田,关键是不划算。我大部分时间在县城建筑工地上干力工,工价由一天40元涨到60元,一个月能收入1200元,干两个月等于种一年田。”光山县寨河镇王畈村吴洼村民组吴斌说:“我家6口人,种5亩地,秋冬地一点不种。我和父亲常年在北京打工,家里剩下我媳妇、两个小孩,还有我奶奶,地种不动。我一年种稻、收稻时回两次家,再多种一季忙不过来。”
光山县寨河镇王畈村村委会主任官同意说:“农民不愿种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农资价格上升成本提高。今年,碳铵由去年每百斤27元涨到35元,复合肥由每百斤110元涨到150多元,磷肥也涨了25%。二是缺劳力。全村2986人,有70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青壮劳力90%都出去了。三是秋冬田产量低。我们这里是丘陵区,一亩小麦只能产400多斤,收入近300元;一亩油菜能打菜籽300来斤,按今年的价收入也只有750元左右,刨去成本,没啥赚头。”
光山县寨河镇寨河村支书马良平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油菜生产账:“如果机耕,一亩地要70元。播种时如果想产量高,就得挖坑点种,3个人一天能种一亩;人工现在每天最低60元,得180元;上化肥一亩地至少还得80元;油菜收打不能机械化,一亩地要一个半工,得90元。算下来种一亩油菜至少420元的投入。去年以前,菜籽价才1块3一斤,种田是亏本的。”
今年以来,为了增加食用油供给,国家对油菜每亩实施10元钱的补贴,但记者采访了许多农民,他们都表示,以现在的价格,每亩至少补50元才划算。”
罗山县莽张乡党委书记邓超说:“过去农民种地投工不算钱,近来由于工价大幅上涨,农民种田时脑子里要打‘投工效益’这个算盘。农民现在只种‘一熟田’,乡里也没办法,不能罚款,乡干部也不能替农民种。”光山县寨河镇王畈村村委会主任官同意说:“前些年上级要求沿312国道旁不能有‘白地’,但现在也没啥措施能制止这一现象。”光山县十里镇王寨村支书宋义明说:“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农民是哪里有钱往哪里去,今后农民可能只种够自己吃的田,再多种,体力和人工都顾不上。”
来自重庆的全国政协委员王长寿在今年“两会”上说,目前重庆市农村耕地撂荒面积为53.6万亩,占耕地的1.59%,涉及农户42.4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24%。重庆市江津、璧山9个区县中,因举家外出造成撂荒的占49.34%,家中缺劳动力撂荒的占36.32%。
农业劳动力是否仍然过剩
今年初,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撰文指出:“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增加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但受资源短缺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制约,扩大农产品供给的难度增加,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压力越来越大。”
据了解,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达280.3亿美元,首次出现46.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随后连续出现逆差。目前,我国已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大豆、橡胶60%来自国外,棉花30%需要进口,食糖和棕榈油也需要大量进口。
受访专家指出,靠有限的18亿亩耕地,我国已很难“摆平”粮食安全、“菜篮子”、大宗工业原料供给这三大需求,而农业劳动力短缺,又给农产品供求平衡带来新挑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当前我国劳动力转移已出现重大拐点,“无限供给”时代己经结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增长率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开始不再上升,这些变化,意味着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会经常出现。
蔡昉指出,依照2005年统计数字,农村4.85亿劳动力资源中,有2亿通过就地或外出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仍然需要1.78亿劳动力,剩余大约1亿劳动力。但当前有关就业统计数据并不准确,很多个体经济实体没有注册,也有很多劳动者属于自我雇佣形式,使就业情况不能准确反映出来。而且,大量使用的民工没有被统计成正式职工,很难作为上报材料,我国报告就业人数可能比真实就业人数少1/3左右。
多位专家指出,我国农业总体上仍然是靠天吃饭,手工劳动仍占不小比重,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之前,仍然存在较大的农业劳动力“挤出”效应,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特征将逐步加剧。
在北方麦区,由于小麦种植过程已实现95%机械化,罕见撂荒现象,但一些地方却出现“退菜还粮”。山东省滕州市东郭镇原先有10万亩蔬菜,现在降至6万多亩。坞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崇武介绍说,过去村里基本上全是菜,近两三年蔬菜面积大幅下降,目前粮食面积达到2600亩,蔬菜仅剩下1000亩,一些农民觉得种菜费人工,选择了“种粮加打工”的就业模式。
需整合农业生产要素
我国人多地少,农产品需求总量增加较快。受访专家指出,季节性撂荒虽然客观上起到休耕作用,但不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在农村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应加大农业生产要素整合力度,从而提高土地生产率。
在河南信阳采访时,本刊记者发现出现季节性撂荒的地区,大部分农业基础条件差,科技应用水平低;江西丰城市也出现近万亩水利条件较差的丘陵水田无人耕种的现象;今年春耕期间,内蒙古农区一些农民也将成亩的低产田或旱田撂荒。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0%多,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0%多,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均水平,应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等途径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效益,从而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王长寿建议,各级政府应及时出台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兴建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农田,要加大投入引导社会多渠道投资农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的山坪塘、水库进行招标拍卖,全面激活民间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王长寿还建议推进土地流转,盘活农村耕地资源。按照自愿原则,对一些长期外出打工、经商者的土地,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或其他方式将经营权向种田能手转移。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荒地、荒沟、荒丘、荒滩等,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避免土地撂荒。鼓励组建农业开发企业,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