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这个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上的小山村,位于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处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那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坡岭上耸立着苍郁的松柏,松柏林环绕着翠绿中泛着浅红的紫藤……
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坚实的群众基础,像那漫山屹立的松柏一样,用博大的胸怀,迎接并掩映着党中央机关。
在这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从陕北根据地转移过来,他们住在普通的民房办公,毛泽东住的院子里有房东栽的梨树,梨树上萦绕着紫藤。当梨子熟了的时候,他叫警卫员摘下来送给房东;紫藤架下,他的儿子毛岸英正在聆听青年教师的汉语课,他怕老师紧张,亲切地说:“要大胆地讲,放开讲,课才能讲得好!”他又对岸英说:“你是学生,学生就要尊重老师,要好好听课,好好学习!”接着,他便端坐在磨盘上点着香烟,静静地听着老师给儿子讲课……那个磨盘至今还在,我细细地端详着,思绪万千;再看看从山上松柏树上蔓延过墙的紫藤,我问问当地老百姓:这种藤,你们叫什么?他们说:俺叫“含水藤”,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意,紫藤不正是由于时时吮吸着土地的水分而成为“含水藤”吗?
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的院落里的墙壁也爬满紫藤,当时,毛泽东任中央军委主席,周恩来任副主席兼总参谋长,朱德任副主席兼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刘少奇任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他们几乎每天都集中到这里办公,前线的电报如雪片一样飞来,军委作战室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资料和情报,经过周恩来和朱德研究、核对和签署后,呈送毛泽东主席审示……半年多时间,从这里发出的重要电文便达190多篇,领袖们优势互补,和衷合作,精心部署,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4个多月。
沿着中央军委作战室旁的小路,一边顺着爬满紫藤的墙角走去,忽然见到一间小屋门前挂着鲜红的牌子,上面用金黄的正楷字写道:“中央政策研究室,1948年5月—1949年3月”。门上虽然上了锁,但是墙上的紫藤已经探进门缝里。我找到当年中央机关的分布图和领导人名单,知道当年是政治局委员彭真担任中央政研室主任,当时最大的功绩就是参与起草中共中央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协调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在各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参战,从人力、物力上支援了“三大战役”。紫藤正在午后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自然形成的圆形图案,恰似那胜利的花环一样凸现在“中央政研室”的墙壁上。
中央机关职工食堂是历史上著名的“伙房里的盛会”所在地,会场正面墙上挂有八面鲜红的党旗,主席台摆了几张长桌,桌上铺着粗线毛毯,桌后的靠背椅,摆得整整齐齐。当年的毛主席,正是在这插着两支笔的主席台前,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0天后的一个夜晚,毛主席批阅完最后一批文件,站在窗前眺望着夜空,一支一支地抽起烟来,他想到了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悲剧,一直思考到凌晨三四点钟才上床睡觉。翌日上午,他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我兴味盎然地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地描述当年的情景,目光还是不由自主地停留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墙壁那葱郁的紫藤上,我又想到了唐朝唐彦谦的两句诗:“天南地北绕路边,扎根无处不延绵”,这不就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意境吗?
西柏坡的紫藤延绵进香山和中南海,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常青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