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市委书记宋卫平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都肯定了阜阳的防治工作,并认为我们未企图隐瞒疫情,才帮我们洗清了冤屈。为什么阜阳对外界质疑的回应,却不被社会所接受?该市宣传部长说:这几年无论是阜阳的什么事,再小的事,总能被搞出大影响来,妖魔化阜阳成了某种“时髦”。
4月29日前后,短短几天竟然有数百名记者云集阜阳。医院里、病房中、专家身边、患儿床边,一遍遍的采访和提问某种程度上干扰了专家看病。(《法制日报》5月7日报道)
追逐热点,是媒体的天性,作为疫情的首发之地,记者云集于此,甚至对当地正常工作形成所谓的“干扰”,我觉得并没什么不正常;此外,以快捷、互动为特征的网络媒体,对此形成快速反应,口无遮栏的网友们根据“怎么又是阜阳”的历史印象、发出带有一定地域偏见的评价,也并非不可理解,如果将此当作难以承受的“妖魔化”,我觉得有些反应过度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疫情发生后,阜阳当地政府面临的压力,肯定也是外界所无法体味的。疫情这样的事,人力不可抗拒的成分更多一些,谁摊上都是很不幸的事,如果自己倾尽全力却还被众口一词地指责,心里委屈是可以理解的。
我认为,尽管社会公众应该更客观地评价阜阳,但公众的“客观”更多还是取决于阜阳官员拿出改变形象的富有成效的举措。其中最根本的,还是应该认识到自己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疫情信息公开,公众最想知道的和政府所公布的,就存在着一定的错位——“明明是肠道疾病非说成是呼吸道疾病”,“明明有传染性,却说没有传染性”,这是公众质疑的主要导火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阜阳市卫生部门负责人说,肠道病毒不一定就是肠道疾病,也会引发呼吸道、心肺、脑的疾病;没有传染指的是死亡病例之间不存在个体关联,不是相互之间传染的。如此“绕人”的专业术语,与其它媒体公布的专家观点就有很大不同。其中就有“成人不会发病,但可以携带病毒传染给儿童”,这难道也是“没有传染性”吗?
那么,外界对阜阳的评价,以及阜阳官员对外界评价的反应,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平衡点上呢?我想,阜阳市官员首先应该想清楚的是:关于疫情,群众想知道的,肯定不是领导们多么操心、费力、不容易,而是疫情到底严重到什么地步,政府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困难,打算如何解决等。听不到这些,人们当然有理由批评,而只要批评得相对准确,就不能称之为妖魔化。
从规律来讲,破坏形象如果需要一分力,修复形象往往需要十分力。从负面形象转变为正面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被别人“妖魔化”往往不是在一件事上努力就能完成的。所以,阜阳的官员们与其抱怨外界对自己不理解,不如做自己该做之事,尽该尽之责,用行动、用证据向世人展示自己为改变阜阳形象而做出的努力,而不要太在意社会评价。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