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解放军武警部队汶川抗震救灾实时情况汇总:(以下时间为本网发稿时间)
05月14日 08:37
汶川县城已有800武警到达 后续急行军开进
汶川县城已有800武警到达,后续还在开进
新华网专电特派记者吴杰、报道员郭海涌报道:武警作战指挥中心的最新消息,经过20多个小时的徒步强行军,截至今天早上八点,武警部队已有800余名兵力成功开进汶川县境内,在县城和受灾严重的龙溪乡,映秀镇全力展开救援。
05月14日 08:22
海军出动“奖状遥感飞机”飞赴灾区执行探测任务
新华网北京5月14日电(钟魁润吴登峰)被誉为“空中科考队”的海军某飞行团“奖状中队”14日上午7:04分驾驶奖状某型遥感飞机从北京起飞,赴四川地震灾区执行空中遥感探测任务,为抢险救灾提供准确数据信息。
因天气影响,遥感卫星无法清楚探测到四川地震灾区的现状。5月13日下午,海军向某飞行团下达任务,指示该团“奖状中队”配合中科院一起赴灾区执行低空遥感探测任务。接到命令后,该团团长吕义思、政委李平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灾任务,启动紧急升空预案。该团17名家庭受灾和亲人伤亡的官兵,化悲痛为力量,与团里其他同志一起,积极投入救灾准备的保障之中,精心对飞机进行检测和调试。为确保遥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该团抽调了技术最精湛、经验最丰富的机组,采取双机长、双领航员、飞行大队领导亲自驾驶的措施。
05月14日 08:12
中央军委授权成都军区统一指挥入川救灾部队
新华社快讯:中央军委授权成都军区统一指挥进入四川灾区的抗震救灾部队,主要包括济南、成都军区和空军、总后等部队。
05月14日 01:08
武警200人强行军21小时成为入汶川县城首支部队
新华网特派记者吴杰14日凌晨报道,记者向武警指挥部证实,13日时23时15分,武警某部参谋长王毅率200人强行军90公里,步行21小时先期进入汶川县城,并立即在县城展开救援工作,第二梯队470名兵力也正紧急行进,预计天亮前后到达。官兵们沿途看到,数十台汽车被埋,房屋成片倒塌。汶川县城地方领导介绍,城内500余人死亡,乡村伤亡情况尚不明确。
05月13日 23:57
成都军区多路部队向震中汶川挺进
现场连线 本网特派记者刘永华、徐壮志、李国利成都报道
四川发生7.8级地震后,震中汶州通讯、交通中断,情况不明。记者13日晚从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成都军区正调遣多路部队,昼夜兼程,从理县、茂县、都江堰等方向徒步想方设法挺进汶川。据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介绍,为了尽早进入汶川,了解当地灾情,成都军区要求部队派出精干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尽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向汶川挺进。
05月13日 23:47
武警某机动师距汶川仅9公里
新华社快讯,本网特派记者张东波记者13日22时30分获悉,武警某机动师600余名官兵正在冒雨徒步赶往汶川,距汶川仅9公里,有望1小时内赶到汶川灾区。
这个师师长沈涛介绍,官兵行进途中不断遭遇泥石流,武警总部领导要求,在保障官兵安全的前提下,日夜兼程,争取尽快赶往灾区展开救援。
05月13日 23:27
某集团军军长率分队映秀抢救伤员300余人
新华网消息,据本网记者刘永华、李国利、徐壮志成都报道记者13日晚从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由成都军区某集团军许勇带队的30余人先遣队,冒雨徒步进入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目前,他们已救出300名伤员。
05月13日 23:01
4万余军队将划分4个任务区就近救灾
新华网消息,本网特派记者刘永华、李国利成都报道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按照量情用兵、就近用兵的原则,将计划动用40000余兵力,划出四个任务区开展救灾行动。
据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介绍,设定的四个任务区分别是:
05月13日 21:30
被困震中的空军42名雷达兵进入理县展开救援
新华网记者从黎云军队应急办报道:被困在震中的空军42名雷达兵已经进入理县县城展开救援。
05月13日 21:02
空军某雷达团42名官兵被困 或成震中情况侦察先锋
现场连线 本网特派记者王东明北京报道
12日下午在执行任务中因地震被困于汶川和理县之间的空军某部雷达团42名官兵,已于13日9时许向成都空军指挥机关报告所属人员无一伤亡,并已开始参与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
5月12日下午,空军某部雷达团团长张肇荣等42名官兵在前往阿坝地区执行任务途中,因地震被困于汶川和理县之间地带,并与上级失去联系。5月13日9时许,张肇荣通过阿坝州防火应急电台向成空指挥机关报告行踪。
05月13日 19:57
"北斗一号"显示有部队抵汶川县城40公里处
现场连线本网特派记者黎云北京报道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检测到,一支携带了"北斗一号"终端机的部队,从中午12时开始,沿着马尔康、黑水、理县到汶川的317国道,以每小时6公里左右的速度一路急进,6个小时前进了近40公里,已经进入汶川县境内,离县城还有40公里左右的路程。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