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女记攀绝壁搏命闯汶川

新快报记者余亚莲
新快报记者余亚莲

灾后,很多人撤出映秀镇,很多人又徒步闯进来。新华社发
灾后,很多人撤出映秀镇,很多人又徒步闯进来。新华社发

  ■新快报特派汶川记者 余亚莲

  沿途遇见数万川人冒死回家寻亲

  皎皎明月、漫天繁星,汶川县漩口镇至映秀镇的山脊绝壁上闪动着一条由星星点点的电筒光组成的长龙,这一切与浪漫无关,那是试图回家寻亲的灾民们在拼命地彻夜赶路。冒着随时摔下岷江的危险、冒着被山体滑坡掩埋的危险……数万灾民们计划徒步3天3夜,试图进入地震后与世隔绝了72个小时的汶川县城,只是想知道“妈妈还活着吗”、“儿子受伤了没有”、“女儿有水喝吗”、“老婆的孩子生下来了没有”……

  14日傍晚6时左右,记者跟随一众试图返回汶川县城的灾民,借着月光冒死攀过绝壁、趟过泥潭,4个小时后艰难抵达汶川县映秀镇。

  14日下午:副厅长带队踏上危途

  本报记者14日随广东省医疗队赶往地震中心汶川。

  前往汶川县映秀镇的公路损毁、桥梁坍塌,进入映秀镇只有两种方式:第一,从都江堰徒步,翻山越岭10到12个小时,徒步走进映秀镇;第二,乘车到达紫坪铺大坝,然后乘坐武警官兵的冲锋舟,走岷江水路,大约2小时后,抵达汶川县漩口镇的漩口铝厂,然后从漩口铝厂开始爬山,在山崖边上攀爬2小时(深夜则需要4小时)才能抵达映秀镇。

  14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跟随医疗救护队走了第二条路。由于冲锋舟只有几条,因此,直到当日傍晚6时左右,广东省卫生厅组织的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大约10多人才抵达漩口铝厂附近。

  天色渐暗,周围都是黑色山脊、坍塌的废墟,唯一的道路是山腰上被部队官兵从乱石堆里踩出来的一条羊肠小道。深夜赶路,危险不言而喻,走与不走是个问题。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背上自己的行囊,挥挥手,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踏上了这条并不是路的“路”。

  医疗队的急救人员个个都背着10多公斤的背囊、帐篷、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开始翻山越岭。

  14日晚上:女记者掉队两遇死神

  一踩就滑的石头、尖利如刀的碎石、爬不过去岩石、黑得发臭的泥潭……恶劣的自然环境让10多名医务人员和记者们在半个小时之后全部失散。在这个没有灯光、没有通讯、随时发生意外的路途上,“落单”意味着危险,用灾民的话说叫做——“死了都没人知道”。

  然而,“落单”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因为走在前面的人根本不敢也不能停下来等待后面的队员,一方面,体力透支的时候一停下来就再也走不动了;更重要的是,每走到一个乱石林立的地方,总会有人大喊:“快走,这里危险,容易山体滑坡,不要停……”只是,这样的危险地带几乎贯穿了整个路途,拼命往前赶,成为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

  随后,本报记者不幸“落单”了。

  皓月当空,月光把山路照成了银灰色,但眼前的道路依然看不清是水潭、泥潭,还是绝壁上的大坑。

  眼前突然晃动着电筒光,一个脸脏脏的,眼睛在夜里黑得发亮的小伙子拉住了差点摔跤的记者。

  记者这才注意到,整个山道上时不时闪动着电筒光,赶路的人们此起彼伏。他们都是赶往映秀、威州、汶川县城的乡民们,他们此刻冒死赶路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回家确认亲人的生死。

  一路上,大家时时刻刻都在“落单”,但又随时结成了新的队伍,互相不认识的人分享着水、食物。

  摔到泥潭里,前面的人会拉你一把;爬不上去的时候,后面的人会推你一把;受伤了,陌生人会搀扶着你走……大家彼此应该算是“熟人”,天亮的时候却连对方的模样都记不清。

  记者夜晚两次摔跤,一次摔到烂泥潭里,被陌生人拉上来,另一次摔到乱石堆里,同样被陌生人救了,月光下,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住。

  15日凌晨:众乡民坚信亲人活着

  4个小时后,记者庆幸自己活着从乱石堆里“爬”出来,抵达汶川县映秀镇的时候是14日晚上10时左右。

  灾民们没有家了、没有被子、没有食物……夜里,很多人睡在地上,搬块石头就是枕头,更多的人是冷得睡不着,不停地哆嗦。赶路的灾民更是一无所有,大家只能生一堆火,所有的人都坐在地上,围坐在一起取暖,生火用的木材直接从废墟里面刨出来。

  实在冷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妈妈、爸爸、兄弟、老婆、小孩还在灾区,还被困着,所以一定要回去,死也要回去”。

  曾伟的家乡在汶川县威州镇,已经与世隔绝三天三夜,曾伟坚持要回去。他的背囊里装的都是食物和水,自己饿得不行却舍不得吃。他说,“我妈一定还活着,我要把食物和水给她送进去。我不去想别的,她肯定活着。”一直处于悲观的乡民们也纷纷说:“对,活着,他们肯定都好好的活着。”

  夜风呼呼地刮,从后背嗖嗖地灌进去一直冷到头顶。坐到后半夜,所有的人都冷得不行了,就用一个黑乎乎的搪瓷碗烧一碗水,大家轮流喝一口暖着胃;不知谁泡了一碗方便面,围坐火堆的人传了一圈,每人只吃一小口,传过去的时候盯着下一个人亮亮的眼睛……

  第二日清晨,曾伟等10多人继续着他们的“冒险之路”。一个乡民走的时候,硬塞给记者一块面包,名字都没有留下。

  15日上午:好消息随后接连传来

  记者抵达汶川县映秀镇的时候没有带太多行李,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都走得差点快要绝望。记者无法想象,那些背着10多公斤药品的医护人员是怎样艰难地走出来的。

  当记者再次遇到广东省医疗队的时候已经是第二日的早晨,已经坍塌的漩口中学外面的操场上,飘起广东省急救队伍的旗帜,带着行囊的医疗队走了整整一夜。

  不过,利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15日上午,除了冲锋舟,所有能在岷江上行驶的船只都被投放到了灾民的水路运输;直升飞机降落映秀镇救助重伤人员;大批救援人员、武警官兵、电力抢修人员、医护人员在记者离开的时候络绎不绝地赶往映秀镇;通往映秀的山路被上千名救援人员踩了出来;15日夜里,进入汶川县城的国道被打通,大部队和物资进入汶川展开救援成为可能……

  由于汶川地区通讯中断,本报记者被迫“失踪”一天一夜,于15日深夜返回成都。现在,将这一天一夜里灾区沿途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让大家通过记者的亲身经历感受这个真实的汶川。

  村民烧水煮饭义助寻亲老乡

  记者被震中地区灾民行为连连感动

  ■新快报特派汶川记者 李国辉

  从紫坪铺镇水库处北上汶川震中心映秀镇的一条泥石路,直线距离长约15公里,实际距离为40多公里,地震发生后,这条路成为村民和救援队进出灾区的生命线。5月14日,记者徒步10小时走过这段艰险之路,沿途一幕幕场景温暖人心。

  数万寻亲者勇闯汶川

  5月14日上午10时记者抵达紫坪铺水库,站在交通中断的213国道上便能看见浩浩荡荡的人流前赴后继地经由岷江大桥向山上走去。所有人步履匆匆,他们呼唤着结伴而行的亲友加快脚步,脸上没有对艰险路途的恐惧,有的只是对回家的渴望。

  今年25岁的阿彩是人流中的一员,她是汶川映秀镇人。她告诉记者,她家有兄妹三人,几年前她便离开了故乡前往广东东莞打工,她的哥哥在都江堰上班,妹妹则在成都工作,家里只有年迈的父母。得知家乡发生地震的消息后,她心急如焚,由于联系不上家人,13日下午她请假乘飞机回到成都。14日上午,她和哥哥、妹妹以及另两名老乡赶到了紫坪铺。阿彩一行五人都背着重重的大麻布袋,阿彩说袋里装的除了被子外就是水、退烧药、杀毒酒精等药品。

  一说起这场地震阿彩就禁不住泪如泉涌。她说,只要没亲眼看到尸体,他们就相信父母还会活着,“我要去救他们,水和药就是准备带去救人的。我们给自己规定,除非实在渴得不行了,水尽量不喝。”阿彩的哥哥向记者介绍,紫坪铺的这条泥石路是通往汶川最近的一条路,所以才有这么多老乡结伴步行而去,他们都是冲着探知家人生死的情况而去的。记者已无法数清沿途一路究竟有多少步行前进的汶川人,但人数肯定超过数万人。

  淳朴村民爱心铺满路

  在步行前往映秀镇的途中,沿途的村民们都在尽力帮助寻亲的老乡们和急赴灾区的子弟们。烧一壶水、煮一锅饭……事情虽小,却让大家心里洋溢着一股温情,沿途凶险,爱心铺路。

  在友谊隧道东侧口处,有这样一间饭馆,饭馆门前打着这样一幅广告:“免费供应饭菜”!记者走进饭馆看到,几名员工正忙着给路人装饭夹菜。员工小李是饭馆的厨师,他说饭馆老板是汶川人,在当地经营饭馆已经四五年了。地震发生后,老板的家人生死未卜,心急如焚的老板顾不上打理饭馆,背着食品就往汶川赶去。“我们几个工人本来也想离开了,但是饭馆里还有一些米和菜,我们就干脆把这些菜都做给回家的老乡们吃。等米、菜都没有了,我们关好店再走吧。”小李憨厚地一笑,随后又张罗着给乡亲们打饭。

  在行至寿江的国道上,几个当地的乡民在两辆搁浅的货车之间搭了一个简单的茶水铺。记者路过此处时,三名乡民挥着手向赶路的解放军战士和汶川人吆喝:“老乡,喝口水嘛,不要钱的。”他们的身旁是一个盛满茶水的铝锅,前方一张木凳上一字排开摆放了七个碗。招呼老乡们喝水的女子跟记者说,赶路的乡民们最缺的是水,这附近刚好有山泉,他们便打来山泉水并烧开,供给赶路的人解渴,为遭灾的老乡们做点事情。

  媒体记者灾区“失踪”

  对讲机成唯一的联系方式

  新快报汶川讯(特派记者 余亚莲 李国辉)地震中心汶川县映秀镇通信中断,由于交通不畅,进入映秀只能徒步,进出需要花两天的时间。因此,广州第一批走进重灾区映秀镇的记者几乎都有两天一夜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记者的“失踪”曾是后方报社最担心的问题。

  15日,本报两路记者在映秀镇“偶遇”,由于互相之间已经失去联系整整一天,谁也没想到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会师。而唯一的通信方式是对讲机,广州几家媒体记者的对讲机频率一致,呼叫之前,还要先报家门,免得各报记者搞不清你在跟谁说话。

  15日下午,广东第一批进入映秀镇的媒体记者为了路上的安全,约定好在一个地点集中,集体“撤出来”,但在灾民集中的漩口铝厂,大家再度失散,而一旦失散就再难联系上。因此,每个记者出来的方式都不一样,直到到达成都,大家的手机才能相互联系。

  当日深夜,还有记者打电话找人,确认大家是否安全返回。广州某媒体记者当晚“失踪”,一夜未归,未能返回成都。后来记者获悉,由于冲锋舟数量有限,直至当晚9时,该名“失踪”记者都未能坐上出来的冲锋舟,遂与当地滞留的灾民一起徒步而行,直到16日凌晨4时才走出灾区。

  逃生路上有棵奇特的树

  树上挂满报平安纸条

  新快报汶川讯(特派记者 余亚莲 李国辉)汶川县漩口镇漩口水库旁边有一棵奇特的树,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纸条,“某某,我很平安”、“某某,我们不等你了先走了”、“某某,我们在什么地方会合”……

  由于汶川地区通信困难,灾民们采用最原始的方式来传递消息。也不知道从谁开始,灾民找来纸笔,将信息写在纸条上并挂上树枝,希望能给自己亲友看见。

  漩口水库是靠水路“出逃”的灾民们的聚集点,也是乘坐冲锋舟走出“孤岛”的必经之路,因此,这里有一颗矮树,挂满了纸条,装点得像圣诞树一样。

  灾民们另外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则是“口口相传”,只要遇到老乡,就会详细告诉你,哪里坍塌了,哪里没事,死了多少人,你要找的人我见过没有……进入过孤岛的武警官兵见到记者,也采用这种“通信方式”。山道上,一名成都记者被武警官兵叫住:“你是不是成都的记者啊?你是不是准备出去啊?你去告诉水磨镇的×××,他们那里还好,人都没事。”

  本报摄影记者从灾区走出来的时候,手里抱着一堆灾民亲人的电话号码,后来一个个打过去告诉他们,“你们家××让我告诉你,他现在平安,不用担心。”

(责任编辑:赵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