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三思而后行的志愿者
卫金桂专栏(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四川地震,揪动全体中国人的心。恨无双翅飞赴救灾前线,已绝非形容和夸张的语言,我周围愿意去做志愿者的,不仅限于热血青年,许多中年人都表示了这种愿望,这其中就包括我。但近期关注救灾前线的消息,发现做志愿者最有效的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所在地做,就地捐款、捐物、献血,响应地方红十字会和运输部门装运物资等;二是根据前线抗震救灾部门的确切消息,搞清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志愿者,考量自己是否具备所要求的能力和身体素质报名参加,经过挑选后前往,切不可贸然前行。
四川新闻网记者蒋亮通过对志愿者情况的观察后指出:凭着一腔热血,越来越多的成都志愿者自发组织,前往都江堰和德阳等重灾区进行抗灾救灾,然而良好的愿望并非都能收到良好效果。成都团市委书记刘筱柳委托四川新闻网记者提醒志愿者注意:灾区救援工作不宜盲动。没有经验只凭热情自发前往灾区往往是既无用武之地,还会造成本来就拥挤危险的灾区救援工作受到影响,愿望和效果反而背道而驰。刘筱柳同时指出:由于志愿者本身的行动具有盲目性,因此在自带的食物和饮水耗尽后自身反而成为了救援对象,而他们大量驾车前往更是给本来就拥堵的交通造成了困难。因此希望大家意识到志愿服务的真谛不是一定要前往最危险的地方,而是在家门口各尽所能,量力而为。
来自前线某医院的消息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医院的工作需要五种人:医生、护士、护工、物管、机关人员。护工负责照顾患者,熟练的护工一人可以连续不断照顾五六个植物人。志愿者因为专业所限,只能做最需要的护工,需要24小时坚持工作,与患者同吃同睡。但他们做护工的却很少,而医护人员每天都需要给新的志愿者作护工培训,这项工作成为医护人员的负担,也影响救死扶伤的正常工作。医生算了一笔账:合格的护工照顾一个患者每月大概是1000元,物管的月收入也差不多。外地志愿者来川的路费可能就足够给一个患者请一个月的护工。现在的护工不是网民,也不是大学生,主体是40岁以上的农民、下岗工人,他们正在踏踏实实、尽心尽意地照顾患者,如果外地志愿者有能力,可以在当地招募真正有能力做护工的人,带领他们来四川的医院。
本次地震灾区,宝成铁路和成都到九寨沟一线,我都曾去过。即使没有灾情的时候,泥石流、昼夜温差、交通、商业和医疗卫生等条件也比较恶劣。如今灾情如此严重,余震不断,外地人到了那里,如果发生疾病和安全问题,可能会帮不了忙反添乱,多增加一个灾民。诚如救灾前线医生所告诫的: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志愿者,进了抢险地区,没有专业知识,没有组织指挥,没有保护措施,没有强有力的后援,很容易受伤。志愿者的原则是:不要给人家添麻烦。灾后重建是漫长的,志愿者的热情会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发挥。
这种告诫,值得我们每个想去做志愿者的热心人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