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中外记者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纪实(组图)

  5月15日,消防战士在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云峰化工厂倒塌的宿舍楼废墟中营救出一名生还者。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2008年5月15日下午6时,由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外交部、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等部门组织的中外记者团一行30多人搭乘CA4104航班,从北京启程前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

  这是一次不一样的航班,没有游客,有的是志愿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外国救援专家还有国内外记者。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但共同奔向灾区的方向。
在我们身后,坐着两名解放军海军军官,也将奔赴前线支援抗灾。机上没有喧哗,没有欢笑,记者和其他乘客都默默地看着手中的报纸,都是抗震救灾的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头版,写着“救人救人,十万火急”的醒目标题。一名外国记者看着《中国日报》的通栏报道,喃喃自语,“GreatChina,GreatChinesepeople”(伟大的中国,伟大的中国人民)。晚上8时半,飞机经一路颠簸抵达成都双流机场,播音员用中英文向机上所有为抗灾工作的人们致敬,所有乘务员列队向乘客们告别。

  到达酒店后,记者们迫不及待地询问明天的采访日程。他们问得最多的是,何时可以抵达重灾区。他们希望了解,灾难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有多么惨重?救援情况如何?灾民现在的生活怎样?救灾工作面临哪些主要困难?灾后重建如何开展?许多记者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和镜头,向世界深入报道地震造成的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抗震救灾所作的艰苦努力。

  5月17日,一名外国记者(前右)在北川中学废墟上进行现场报道。 新华社记者 徐壮志 摄

  5月16日清晨,先期抵达成都的20多名境外记者加入了采访的队伍,使得全团人数达到了39家媒体61名记者,其中外国媒体20家34人。上午9点,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情况介绍会,就受灾情况、救援工作、卫生防疫等问题向境内外媒体作了通报。当地官员介绍说,就在会前,四川省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2万多人,10万多人受伤,且伤亡数字仍在继续上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正继续有力有序有效进行,灾区社会秩序总体稳定。中国政府紧急出动13万余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前往地震灾区开展救援行动。各救援部队、当地干部群众和专业救援队伍已从废墟中抢救出33000多人,转移安置灾区群众5万余人。四川人民感谢全国人民、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社会为救灾工作提供的宝贵支持。

  介绍会后,记者们乘车前往德阳市,这是四川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地区之一,遇难人数已逾一万。距重灾区绵竹县汉旺镇还有15公里,坍塌的房屋已随处可见。沿途几乎所有的车辆都挂着抗震救灾的标语,卡车、轿车、面包车、越野车……,各式各样的车辆都在向着灾区行进。车厢里、车顶上,满载着大包小包的矿泉水、饼干、方便面。从车牌可以看出,这些车辆来自祖国各地。在一个加油站,记者们遇到了两名从唐山赶来参加救灾的中年男子,“抗震救灾、血脉相连”的横幅悬挂在车身两侧。他们在听到地震消息后的第二天就自发购买了一批救援物资,日夜兼程两天两夜赶到德阳。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们摆摆手说这算不了什么,“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是全国人民支援了咱们。现在四川人民有困难,作为唐山人,我们想尽一份心意。”

  记者的第一个采访地点是德阳市救援物资配送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帐篷、衣物、饮水、食品都首先在这个地方集中,然后被统一调配到德阳境内的各个受灾地区。在这里,救援物资堆成了一座座小山。解放军战士、武警公安和当地工人农民一道将物资装运到车辆上,迅速发往急需救援的地区。在这里,记者们关心救援物资够不够、运送车辆是否及时等问题。工作人员一边继续着装载工作、一边回答着记者的问题:目前最缺乏的是衣物、帐篷,运送车辆基本能保障在第一时间的物资补给,偏远山区仍急需食品、药品。在配送基地的另一侧,整齐搭建着20多个帐篷,这是解放军某医疗分队的救助营地,一有伤员被运到这里,医护人员马上进行紧急治疗,精心护理。

  半小时后,记者们又赶到了汉旺镇上的东方汽轮机厂。这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能生产电站设备的大型工业基地,有7000多名职工。地震时,该厂厂房不幸倒塌,4000多名职工被掩埋。灾难发生后,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幸存人员也全力组织自救。记者抵达时,营救工作已经开展了70多个小时,大量救援人员与多台大型机械设备仍在昼夜奋战。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已有百分之八九十的职工脱离了危险,他们将继续全力搜救幸存者。目前,罹难者的遗体已被妥善处置,重伤者已送往医院救治,而一些伤势较轻的职工则和附近的受灾居民一起,住进厂房外围空地上大量搭起的帐篷里。在厂区,记者们遇到了一位70来岁瘦弱的老奶奶,她每天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厂区,等待被埋在废墟下的孩子。她指着倒塌的车棚下的一辆自行车说,她的儿子每天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上班,她盼着儿子回家。老奶奶安静地诉说,眼里始终含着泪水。在场的人们握着她的手,不断安慰这位年迈的母亲。不管孩子在哪里,母亲的心永远和他在一起。

  地震后,整个汉旺镇的房屋大批倒塌,全镇满目疮痍。距离汽轮机厂不远处的一条街道无一处完好的房屋。两座六层楼的楼房在地震中倾斜、坍塌。一名女子双亲的遗体刚刚被救援队挖掘出来,她一次次挣脱了救援人员的怀抱,痛哭着扑到父母身边,想要再见最后一面。面对这生离死别,几名女记者紧捂着脸,努力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一名摄影记者几次想举起手中的相机,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在现场救援的是一队来自河南中原油田的救援队员,他们已经冒着生命危险在这片废墟中搜寻了数十个小时,救出了多名幸存者。一家阿拉伯电视台的记者现场采访一名救援队员,是否考虑过放弃。这名小伙子坚定地表示,我们都是中国人,抢救同胞义不容辞,我们绝不放弃!

  在完成一次任务后,队长刚命令队员们在原地短暂休息,两分钟后,他就接到了新的任务。

  “都有,起立!”他下达口令,“刚刚接到上级指示,在距此两公里的一片坍塌楼房中发现有生命迹象,命令大家立即前往救援。在现场时,如果发现有幸存者,立即向我汇报!如果发现有民众遗体,也立即向我汇报,进行妥善处置!”他语速急促,铿锵有力,“还有,在处置遇难者遗体时,要像对待生者一样,保持对死者的尊重。听明白没有?”

  “是!”7名队员整齐划一、同样有力地回答道。

  四名中外电视记者目睹这一幕,也跟随救援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需要穿越数百米街道,两边是随时可能因余震再次倒塌的残破楼房。救援队暂未发现幸存者,却仍冒险以接力的方式从一条河沟中将一具死者遗体抢运上几米高的斜坡。他们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保持了对死者的尊重。记者的镜头完整地记录下全过程,一名中国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数度哽咽,一名外国记者也被眼前的这一幕深深打动。

  结束了此处的采访,记者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重灾区什邡市蓥华镇。在车上,志愿者给记者们发了几块面包作午餐。路过东岳村村民居委会时,记者们短暂停留。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妈,提着自家的开水壶,颤颤巍巍地走到路边,一辆车一辆车地询问有没有人需要开水,免费倒给每个需要的人。大妈说,烧的水是她自己准备的矿泉水,路过这儿的人都是前往灾区救援的人,她知道有人会需要开水,所以一直提着水壶在这里等候。“我们感谢你们,感谢你们来这儿救援,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大妈的川音浓重,可她的每一句话语又是如此清晰。

  又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们抵达了蓥华镇。镇上狭窄的山路使得记者的车辆只能和对面的车辆交替行进。路边整齐停放着数十辆运载解放军战士和救援人员的大轿车。还有许多志愿者也驾车赶到这里。交警在指挥着交通,救援车辆络绎不绝却井然有序。一队队解放军战士从我们身边跑步而过,面色凝重却士气高昂。一些战士在和当地老百姓一道烧火做饭。一眼望去,成片的村落被夷为平地,只有远处的山脉依然矗立。一些村民在部队的帮助下在临近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帐篷,政府为他们送来衣物、食品、饮水,尽管条件简陋,但毕竟有了一个暂时的安身之所。

  一位村民蹲坐在自家瓦砾上独自守望着自己的家园,记者们将他团团围住。在他身旁,几只家禽悠闲地踱着步,似乎全然不知道这场灾难的发生。

  “我现在不怕!”因为有些外国记者听不太懂他的方言,村民稍稍加大了点嗓音,“房子可以以后慢慢再盖,现在人没事,有吃的有穿的,就可以!”

  他所在村落的居民比较幸运,由于地震发生时大部分人正在镇外参加一场婚礼,所以躲过了这场劫难。

  “政府的救援人员地震后5个小时就来了”他说,“2100人的村子,在这次大规模的震灾中,死亡300余人,大多数人幸存,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另一位村民却没有这样的幸运,他在震后立刻赶往9岁小儿子所在的学校,赤手从倒塌的校舍挖出几名学生。当随后到达的救援人员找到他儿子的时候,孩子却已经不会再叫一声爸爸了。另一个15岁在镇上读初中的儿子,也陪伴着弟弟而去。当亲生骨肉分离,他却成了幸存孩子们的父亲。九泉之下,兄弟俩是否梦见了父亲温暖的手?是否感到了父亲的心痛?

  在现场,记者们见到了一支正在救灾的空降兵部队。光荣的战旗在迎风飘扬,战士的钢盔上,写着空降兵这个英雄的名字。他们在数十小时全力搜救被压埋人员后,又再一次集结,连夜为灾民搭建账篷。站立在一旁的通信兵,步话机的天线直指天空,生命的电波永不消逝。

  大多数境外记者都是第一次来地震灾区采访,在离开蓥华镇的路上,几乎没有记者说话。当一名中方工作人员问及一名德国记者有何感受时,他面色凝重地摇了摇头:“Notsogreat(不太好)”。另一名记者插话对工作人员说,“But I think your government did agreatjob(但我认为你们的政府是好样的)”。

  抵达什邡市一个灾民安置点时,已是晚上8点半,这也是记者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这里原本是什邡市的一个大型休闲广场,如今已搭建起大片的帐篷,改建成灾民安置中心,收留了2600余名灾民。这样的安置中心,全市共有29个。救援物资被整齐的摆放在广场外侧,正在有序发送。医护人员设置了简易卫生站,随时准备治病救人。防疫人员定期喷洒药剂,防止疫情发生。公安武警日夜巡逻,守护灾民安全。保险公司和电信公司等在现场提供24小时服务。几十名年轻的志愿者,正在集合接受任务,随时准备伸出援助之手。安置中心的负责人是当地街道办事处的主任,他告诉记者,迄今安置中心各方面情况良好,临时安置的灾民将会尽快妥善转移到周边安全地区。

  广场的广播中播报着救援工作进展的最新情况,广场一角摆放着一台42寸彩电,不少年轻人聚在那里,观看最新的抗震救灾电视直播。大部分受灾群众席坐在广场的草坪上,安静地聊着天。他们的脸上写着疲惫,也有着劫后余生的欣慰,更有对亲人无尽的思念。许多灾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政府和各方支持的感谢,相信日子终将一天天好起来。一位大妈背着自己的小孙子告诉一位法国的女记者,小孙子差4天就满一岁了。小家伙趴在奶奶的背上,好奇地看着来自异国他乡的记者。女记者想逗逗他,他却立刻害羞地把脸转向了另外一边。衷心祝福这位即将迎来一岁生日的孩子,希望你一生平安幸福。

  当记者们回到成都时,已经是深夜11点了。一路上,记者们抓紧时间撰写报道,与总部电话连线介绍所见所闻,传送电视画面和图片。这场灾难远未过去,但通过这次采访,外国记者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伟大精神,深切感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勇气、力量和信心。许多记者表示,他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渡过这个难关,国际社会将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国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灾难面前的表现令人钦佩和感动”,“祝愿四川人民早日从灾难的痛苦中走出来,早日重建家园”,“希望他们以后都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

  是的,历史将铭记,中国人民遭受的巨大灾难和伤痛;历史将铭记,在灾难面前全民族坚忍不屈的英勇抗争;历史将铭记,所有为抗震救灾而奉献牺牲的人们。抗震救灾的任务还很艰巨,但中国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中国将继续向前行! (来源:外交部网站)
(责任编辑:曾玉燕)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