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唐山汶川两次地震 留下父子两代救灾身影(图)


郑烨在汶川了解群众受灾情况。
郑烨在汶川了解群众受灾情况。

  1976年7月28日 唐山 2008年5月12日 汶川

  两次地震 留下父子两代救灾身影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首日,镇江人郑凡修,27岁,作为一名军人,连续开车38小时,赶赴唐山灾区。2008年5月15日,汶川地震第三天,郑凡修的儿子——郑烨,27岁,作为南京爱德基金会项目人员,踏上了飞往四川的航班。

  他们是父子,时隔32年,在他们年轻的27岁,都肩负最严重的两次地震灾区一线的紧急救援工作。

  父亲:当年27岁 开车38小时赶赴唐山

  1976年,刚刚27岁的郑凡修是济南军区26军76师二排四班的班长、党支部委员,当时他们的部队驻扎在山东栖霞县。在他的生命中永远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夜,7月28日。

  “那天晚上,通知我们部队到师部礼堂看电影,要走3里地呢,刚进去一会儿,电影还没开场,广播突然通知,让汽车连全体同志集合,整队跑步回到营房。到了那里才知道唐山大地震的事情,连长做了简短动员,要执行紧急救灾任务,于是立即出发。”郑凡修迅速收拾了简单行李背包,发动车子。汽车连的任务是拉救援的部队及物资,几十辆车子前往莱阳集中。到了军部后,装好物资连夜出发,日夜兼程赶往唐山。走的时候每人只发了两块压缩饼干。“以前从没吃过压缩饼干,觉得肯定很好吃。可没想到那么难吃。饿的时候咬了一口,什么味道也没有,只是很干硬的面团,絮絮渣渣掉下来。那个时候没有矿泉水,只带了一个军用小水壶,很快就喝完了。幸好车上还带了几个山东的特产——苹果,实在渴了就咬一口,湿润一下嘴唇。”

  当时为了防止疲劳驾驶,每辆车配了两个驾驶员,他的同伴是从军部高炮营来的,累的时候换他,但没想到这位驾驶员还是新手,没经验,差点把车子开翻掉,他只能一个人连续开了38小时,人都累坏了。特别是到了晚上,车子一辆接一辆,车灯晃眼,就像在灯光弧形隧道里开。再疲惫中途也没有停的机会,没油了就停在路边,在加油车上加油,几分钟后又往前走。到了潍坊雨下得非常大,泥泞路滑,有些车滑进沟里,其余车也不能管。“因为中央军委下了死命令,在第二次大的余震之前必须赶到。”38小时候后,他们终于提前赶到,在麦场上停下来,开始支帐篷。

  帐篷太少了,睡就睡在麦场上。铺上一件雨衣,把褥子铺在上面。但后来一连几天下雨,整个麦场都是烂泥。就用砖头铺上两层,再铺上麦草。躺在上面,砖头没一会就潮潮的,被子也湿漉漉了,满身起小红疹子。但是这些苦并不算什么。让郑凡修动容的是地震后的凄凉景象——房子全成废墟,没倒也摇摇晃晃的。那么高的百货大楼裂了好大口子,有的楼房整体平移了,尸体太多,只能用推土机,挖出一个大坑,集体掩埋。到了晚上一片漆黑。一连两个月时间,他奔波在救灾的最前线,运送物资,有时也充当救护车,运送伤员。回来受到师后勤部的通令嘉奖。

  也许是唐山地震留下了太深刻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让他无法忘怀。转业后,郑凡修回到了镇江。有一年镇江地震,那时儿子郑烨才五六岁,他感觉稍微有点晃,没有任何犹豫,他抱起儿子,第一个飞奔下楼,跑到空地才站定。别人笑说,你怎么跑那么快?他说:你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人在地震面前,是那么渺小。

  让他意外的是,生命在32年后出现了一个奇妙的轮回。在南京爱德基金会工作的儿子会再次面临和他相同的境遇,而儿媳已经怀孕8个多月了。有过亲身体会的他深知这个时候深入第一线的危险和辛苦,而高大帅气的儿子在他和老伴面前永远是个长不大的“惯宝宝”。但他们只说了一句,我们支持你。儿子走了6天了。怕影响儿子工作,他和老伴连电话都不敢打。天天盯着电视看救援最新进展,看有没有余震发生,在电话机前等待儿子的来电,在电话里儿子永远在说“我很好,你们不要担心”。“我知道他其实很辛苦,睡帐篷,吃方便面,整日奔波。儿子真的长大了,我们知道他做的事情,很需要,很有意义,他像我。前天,爱德基金会的邱秘书长说,对不起,我们把你儿子派到前线了。我说,这个时候,他应该去。我们支持。”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