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广网北京5月23日独家消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07:52播出连线一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王子平(音)教授的报道,他同时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
王教授:唐山大地震出现了4200多个孤儿,开始的时候是由唐山当地的机关、事业单位组织比较分散的单位,大概有七八十个孤儿院来临时收养这些孤儿,后来河北省政府在石家庄和邢台建立了两个育宏学校,相当一部分孩子集中到那儿去了。唐山还有一些集中收养的孩子,也有少量的孩子是归自己的亲属收养的,但大部分是属于集体收养的。
主持人:这种安置当时取得的效果怎么样呢?
王教授:这种安置是有它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个时代从家庭来说,从职工干部的家庭来说收入都比较低,而且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现在要多,三个,四个,如果在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再收养一个或两个孩子会增加很大的负担。而且那个时候政府对职工,对居民生活的关照爱护几乎是无所不包的,所以,对政府来说认为收养这些孩子,抚养这些孩子承认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必然的会有政府,有事业的集体单位来收养,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它的历时必然性。而且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些孩子在育宏学校的成长,无论是身体和思想的成长都受到很好的照顾和教育。这是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的。这些孤儿后来大部分都从事了正式的职业,有一些是很不错的,我们河北理工大学现在的副校长,他是个教授,他就曾经是一个孤儿。
主持人: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孤儿安置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孤儿安置是非常让人担心的问题,因为他们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唐山当年都灾区了怎样的措施,包括抚慰的心理安置措施?
王教授:实际上孤儿的抚养也好,收养也好面临着三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物质上的抚养,保证他的生活用品吃穿住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当时是个很大的问题,当时我们国家整个经济条件和家庭的收入都比较低。第二个问题就是感情或者精神上的抚养,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不仅是生理,而是心理和思想都在发展,特别是心理上,情感上的需要,他必须也只能由家人特别是父母才能给予这种满足,才能培养他树立起一种正常的健康的情感,知道爱别人,促进他一种正常的人格的发展。第三个问题就是教育问题,这个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龄前的家庭教育,也包括到了学龄以后学校的教育。这三个问题最难的是第二个问题,今天更是这样。今天物质上的抚养无论在国家在家庭来说都不在成其为一个大的问题。
主持人:针对汶川孤儿的安置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教授:我是主张现在的汶川孤儿分散收养的,我不太主张再把他们集中起来到孤儿院或者育宏院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他们的物质生活绝对会有很好的保障,但是情感的发展,情感上的需要孤儿院是没法给的,分散到各个家庭以后,即使是养父母也会给他们无尽的爱,这种爱护可以和一个家庭融合起来和家庭原有的子女中和起来,这样对他们高尚的情感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种不能缺少的一种气氛,一种环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