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徒步挺进唐家山

  新华网四川唐家山5月28日电 题:徒步挺进唐家山

  记者冯冰、才扬

  强降雨可能来临!唐家山危急!下游百万群众生命安全危急!5月25日下午,在空中通道迟迟无法打通的情况下,武警水电部队紧急派出500名官兵连夜徒步挺进唐家山。


  我们作为首批全程随水电部队徒步的记者,亲历了生死之间的考验。

  北川县任家坪,部队徒步的起点。这里与唐家山直线距离只有6公里,却隔着重重大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的感叹为我们此行作了最好的注脚。

  由于地震,山上有多处塌方,而根据天气预报,晚上很可能有强降雨,部队随时会遭遇新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为了确保完成抢险任务,官兵们出发时随身只带抢险设备和饮用水,每人负重都在25公斤以上。

  在任家坪,我们看到成都军区某集团军1000多名官兵也准备徒步背送炸药去唐家山。军长周小周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对我的士兵完成任务不会有任何怀疑,但我确实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全……”说着说着,这位军长的眼眶红润起来,“他们一定要回来,一个也不能少!”男儿有泪不轻弹,一种军人所独有的使命感和悲壮感霎时感染了现场所有人。

  经过特殊交通管制的关卡,我们开始走上登山路。所谓山路,其实只是一条羊肠小路,有的路段坡度达到70度以上,只能手脚并用,拽着旁边的树枝和灌木往上攀。由于地震和降雨,山体非常疏松,每一脚都要踩得实实在在,还要时刻留意横生的根杈。身上的背包愈发沉重,坠着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后倾斜。我们把背包里能扔的东西全都扔掉,只留下发稿设备和几瓶水。

  “看,北川县城!”走到半山腰,有战士喊道。向右侧山下望去,果然是那座在报纸和电视上已经无数次出现过的废墟。苍茫暮色中,这断壁残垣默默地注视着抢险部队前进,尤其显得不屈和肃穆。

  沿途随处可见塌方的山体和垮塌的房屋,很多时候我们是踩着房子的屋顶往上走。不时能听到旁边山体滑坡的声音,但官兵们丝毫不放慢行军的步伐。

  晚上9点之后,天完全黑下来,我们靠着手电照明,一边寻找先遣队留下的路标,一边摸索着前进。漆黑当中,每走一步都格外小心,一脚踩空,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官兵们已经全身湿透,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我们更是体力透支、浑身酸痛,两个腿肚子抽筋,整个人好像被掏空一样,只剩下呼吸的力气。

  由于体力消耗过大,每次停下来休息,我们都忍不住打瞌睡,大家相互提醒,以防一不留神滚下山去。

  26凌晨两点,我们翻过两座大山,来到全程的制高点。有过登山经验的人都知道,夜间下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我们决定在山顶部队留下的小帐篷过夜,忍受着又潮又冷的山风,在半睡半醒之间熬到天亮。

  早上6点,蒙蒙雾气中,我们开始下山。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陡,两旁全是茂密的竹林,路上非常湿滑,必须拽着路旁的竹枝,小心翼翼地往下走。

  走到半山腰,忽然觉得远处有东西晃眼,望下去,只见一弯九曲的湖水出现在山的左侧。“5·12”大地震时,两旁的山体滑坡而下,巨大的冲击力将河床挤压到河道两侧,形成了一堵长约200米的堰塞体,阻断了河水的下流,从而有了20多公里长的唐家山堰塞湖。晨曦的映射下,唐家山的湖水显得非常平静。这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巨大杀机。

  我们在路上碰到了给先遣部队带路的曲山镇大水村村民刘明武。他早年因工伤失去了一只手,在家务农为生。地震发生后,正在茅坝中学上初二的儿子被倒塌的校舍夺去了生命,他的房子也塌了,孤身背着66岁的老母亲,翻过大山来到任家坪,住在临时搭起的窝棚里。他已经给抢险部队带了15次路。当我们问到带一次路要多少钱的时候,他说:“我不要钱。我们是灾民,部队是来帮助我们的,我要什么钱?”

  8点钟左右,太阳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峡谷中的景物清晰可见。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直升机可以降落了!果然,过不多时,阵阵轰鸣声从空中传来,先是运送人员和补给的米—17,然后是前来探路的专门吊运重型设备的米—26。

  走到半山腰,茂林修竹没有了,全是塌方的山体,无路可走,只能蹲下来,双手双脚撑地,靠着重力滑下去。这个过程中要非常注意把握好方向和速度,否则就一个跟头栽下山去。

  11时左右,我们终于到了水电部队的营地。先行抵达的官兵看到蓬头垢面的我们,稍稍有些惊讶地问道:“这不是昨天那两个新华社记者嘛?你们还真的过来了!”“你们可是唯一能跟着我们到这儿的记者!”

  特别要感谢水电部队一总队的参谋刘傅斌和士官曹承甫。他们一路始终与我们同行,不停地鼓劲,遇到危险路段连拉带扶,还与我们分享宝贵的饮用水。中间有一次迷途,也全靠他们丰富的越野经验,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还要感谢三总队的两位战士,他们帮我们把部分发稿设备背到了营地,然后就投入抢险工作中,至今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抛弃、不放弃”,士兵突击的精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部队官兵的可爱。

  11时27分,米—26吊着第一台挖掘机来到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上空,全体官兵激动地呼喊起来。有人把红旗插上了刚刚落地的挖掘机。有了人、有了设备,唐家山可以保住了!下游百万群众的生命可以保住了!
(责任编辑:赵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