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8日专电(记者廖翊)“当我们在小说中遇到那些能使我们想到自己的人物,我们对那个人物的第一个愿望,便是希望他能向我们解释"我们是谁"。”这是首次访问中国的土耳其著名作家、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演讲。
奥尔罕·帕慕克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在这次名为“我们究竟是谁”的主题演讲中,奥尔罕·帕慕克着重以自己创作于2002年的小说《雪》为例,谈了自己对这一命题的感受。奥尔罕·帕慕克一直认为,精神是小说家们一生都在努力揭示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幸福和不幸并不是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而是来自我们所赋予它的意义。我一生都在试图探索那种意义。”
《雪》是这位小说家最钟爱的小说,写的是一位名叫卡的土耳其诗人在德国法兰克福度过的人生最后15年的故事。奥尔罕·帕慕克说,为了写这个人物,他来到法兰克福实地调查,仔细推敲细节。
谈及文学创作,他表达出这样的观点:希望进入别人生命的小说家,并不见得都要像他写作《雪》那样亲临故事发生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要依赖他们自己的想像,“我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那个我们强迫自己想像的"他人"究竟是谁”;一部小说能够同时实现两个业绩,即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别人的生命来描写,同时把他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生命来书写。
奥尔罕·帕慕克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史诗,这些史诗后来发展成了小说,“中国就有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小说”。
土耳其当代著名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于1952年6月出生于伊斯坦布尔,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的小说《白色城堡》《黑书》《我的名字叫红》等先后获得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法兰西文化奖、柏林文学奖、法国文艺奖、意大利卡佛文学奖等重要荣誉,确立了他在国际文坛的地位。其作品先后在50多个国家出版。近年来,其代表作先后在中国出版,受到读者喜爱。
奥尔罕·帕慕克在北京期间还分别在北京大学、北大附中作了《你为谁写作》及《隐含作者》主题演讲,受到师生们热情欢迎。他还来到北京图书大厦为中国四川地震灾区签售义卖。他还将访问上海,并于5月30日在上海书城与读者见面。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