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唐山地震亲历者:国家应制订整体心理干预计划

  访谈专家:唐山地震亲历者、精神疾病专家、唐山市第五医院副院长 沈振明

  采访记者:本报记者 郭志昆

  32年前,心理医生、危机心理干预等名词还不被国人所接受,唐山地震后受灾的人们并没有接受过心理医生给予的精神安慰;32年后的今天,灾后心理重建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5月30日,记者就灾区的危机心理干预采访了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精神疾病专家、唐山市第五医院副院长沈振明。

  地震记忆伴随了我32年

  记者:沈院长,你对唐山大地震的印象是什么?地震的印象对你以后的生活有影响吗?

  沈振明:我的家乡在离唐山不远的卢龙县,我当时只有7岁,但对地震的印象还是很深的。地震发生那天,晚上睡觉时我突然感觉整个房屋在抖动,父亲赶紧拉开电灯,房顶上的土震得“哗哗”地向下落,面对面都看不见人,费了半天劲才打开屋门,外面的房门变形怎么也打不开,一家人是从窗户里跳出去的。

  当时农村信息不灵,一些地方还流传着谣言,人们感到很恐慌,不知道明天还要发生什么灾难。这种印象在我脑子里印得很深,至今一想起来还感到很不舒服。

  记者:作为北大医学部的研究生、精神卫生专家,你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普通的灾区百姓是否会对地震有更深的印象乃至精神创伤,当时有没有类似今天的心理干预?32年过去了,地震对唐山人是否还有心理影响?

  沈振明: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主要是救人、抢救物资和灾后重建,并没有对受灾人群进行过心理干预,现在仍然有很多精神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经常见到因地震造成心理创伤的患者。

  几种常见的灾后心理疾病

  记者:根据你的医学实践,灾后人们常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或是心理疾病主要有哪些表现?

  沈振明:一些人因在灾难中失去亲人,心理创伤表现在性格上,就是强烈的孤独感。还有创伤后应急障碍,比如对地震十分敏感,一听四川地震就想起当年唐山地震时的惨痛场面,内心十分痛苦,甚至不能自拔,不敢收看播报灾区画面和内容的电视节目。因经过地震灾害导致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还有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认为生命来之不易,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没有任何缺点,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就会找老师吵架。更有对子女脾气暴躁,不管在什么场合,动不动就打骂,严重影响了下一代的生活。

  不要盲目进行心理干预

  记者:对受灾人群进行过心理干预后,是否就能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

  沈振明:危机心理干预是长期的,及时干预是为了早日消除他们心灵的创伤,但不是一劳永逸,以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还会有新的心理问题出现,还需要再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如不及时干预,有些严重的心理问题会有可能伴随当事人一生。

  记者:从报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热情的心理志愿者到灾区一线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服务,心理志愿者在工作中应注意些什么?

  沈振明:危机心理干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它需要很强的职业技能。心理志愿者的热情是值得褒奖的,但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自己给别人进行心理干预后,无法进行心理调节,自己反而成为受伤害对象。

  制订整体心理干预计划

  记者:根据你对唐山大地震的记忆和汶川地震后的心理干预情况,你认为有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沈振明: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心理医生从四面八方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对灾区百姓进行危机心理干预,这种局面令人感动,我们医院还有5位专家一直在一线工作。

  但是,我认为就整个灾区而言,还缺乏整体性有组织的危机心理干预计划,而主要是各自为政,凭医务工作者的热情去做。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灾区实际需要,对全国心理医疗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全面深入地为灾区群众做好心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再制订出中长期心理干预计划,规范有序地进行灾后危机心理干预。

  此外,还希望相关部门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心理干预作为预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形成一个制度,一旦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派出心理医生进行干预。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干预

  记者:灾后有哪些人群需要心理干预?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沈振明:除伤者本人、死伤者的亲属、灾区群众外,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救援者、志愿者、媒体记者,救灾活动的组织者、灾区基层的乡村干部等都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有序进行。

  心理干预的急性期是安全感的缺失,学生不知道父母、亲人、老师、同学的下落,吃、住、饮水、防疫面临困难等,这时干预者除了倾听宣泄外,还要想办法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信息,解决相关问题,让他们获得安全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理解关爱他们,不要去简单地表扬或肯定。

  善意的谎言并不可取

  记者:对于亲人死伤,尤其是成为孤儿的伤员,对他们隐瞒家人死亡的消息是否有利于他们的治疗和心理恢复?

  沈振明:从唐山地震后的心理健康实践看来,恰恰相反,善意的谎言出发点是好的,但却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应让受伤者在第一时间知道他应该知道的消息,哪怕他惊慌恐惧,也要及时告诉他,让他把压在心底的情绪给发泄出来,配合医护人员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归属感,自己和谁一起生活,未来的日子怎么过,都是他们最关心的。学生应尽快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生活就会让他们找到归属感,每天都有事情可做。其他伤员也应尽量和亲人在一起。

  讲述:参与重建,走出灾难的阴影

  讲述人:唐山地震幸存者 高卫国,时年20岁

  本报记者 齐雪芳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高卫国20岁,他的三个弟弟妹妹最大的17岁,最小的妹妹仅8岁。那场灾难夺走了他的父母,令他们兄妹四人成了孤儿。曾经无助、迷茫的高卫国深知四川汶川孤儿目前的困难处境。5月31日,他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提出一些抚慰孤儿的经验和心理的指导,帮助灾区失去父母的孩子走出阴影。

  “迷茫、心痛、不说话应该是这些孩子们目前的表现。”高卫国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眼前总是闪映着大房梁横压在父母身上的画面。当时受到刺激的他心痛、迷茫,啥话也不说,邻居叫帮忙救人他就跟着走,啥也不琢磨,事后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

  刚刚失去父母的地震孤儿敏感、脆弱、封闭,再经不起一点点伤害。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高卫国建议:虽然要让地震孤儿正视灾难,但也不要故意伤害他们,说父母没有了,你们是孤儿等类似生硬的话,要好言相劝,告诉他们虽然你们是孤儿但是不孤单,有这么多人的关爱,长大后照样可以实现理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建造家园。

  高卫国认为,对地震孤儿做心理抚慰,最好从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开始。汶川地震,党中央、全国人民支援,这是外因的安抚。地震孤儿最需要的是内心的疏导,要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把年龄相仿的孤儿聚在一起作心理疏导,这样让他们有大家庭的温暖,同时找男医生女医生一起来疏导心理,让他们体会到“父爱、母爱”。

  3岁以下的孤儿最好能有家庭收养,享受父爱和母爱,这样才有助于日后成长,从灾难中摆脱出来。高卫国希望年龄稍大的地震孤儿能到学校接受教育,通过外界打开心结。一个班最好安排三四个地震孤儿,只有一个地震孤儿会显得很孤单,几个人在一起可以面对灾难,同时通过和其他同学的沟通,有助于摆脱灾难带来的影响。要让他们多参加文体、公益活动,不能孤立他们。

  高卫国说,地震带来的伤痛是巨大的,好在自己后来参加了唐山震后的重建,才没让自己留有遗憾。地震后,有人开始捣乱、抢东西,正处于迷茫状态的高卫国被街道书记安排,参加了街道民兵小分队,负责保护、分发救灾物资。

  在唐山重建的过程中,高卫国的伤痛一点点淡了。“很多震后被转移走的孤儿没有参加唐山重建,都感到很遗憾。”高卫国希望汶川受灾群众一定要正视灾难,面对现实,在当地参与重建,这样才能真正从灾难中走出来,不会留“心结”。“我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参与重建了,所以现在我感到很自豪,没有愧疚感。我希望像我一样大的地震幸存者别往外转,要参与重建,真正从灾难阴影中走出来。”高卫国说。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从现实中解脱出来”,这是高卫国从地震经历中体悟的“哲理”。“如果地震孤儿选择逃避,可能一生都会有"心结"。”高卫国认为适当的时候,制作地震画册给孤儿们看,引导他们从灾难中摆脱出来,对他们日后心理的正常发展会是件好事。

  个案:震后心理疾病影响了一家三代人

  本报记者 郭志昆

  记者在唐山市第五医院采访时,沈振明院长向记者提供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心理疾病案例。

  一位30多岁的女士找到他,称自己8岁的孩子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沈院长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发现原因就在这位女士身上,在和这位女士交谈过后,才了解到影响一家人30多年的,就是32年前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唐山大地震。

  这位女士的父亲在唐山大地震中两条腿严重受伤,双下肢高位截瘫。此后,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稍有不满就对子女恶语相向,随手拿起东西就砸向子女,不管是否有旁人在场。这位女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在外面学习和生活都很正常,一回到家中就战战兢兢,不知如何是好,唯恐自己的哪一句话或是哪一个动作会引发父亲的暴怒。

  这位女士结婚有了孩子后,孩子也经常见到这种场面,逐渐使孩子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性格孤僻,不与人来往,平时少言少语,一旦情绪发作,就会十分暴躁,不管对谁都毫不客气。

  沈院长说,这就是典型的震后心理疾病,没想到一个人的疾病竟然影响了一家三代人的身心健康。由此可以看到,突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对人的心理摧残是多么的严重。如果这位女士的父亲能在震后得到有效的心理康复,肯定不会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如此的不良影响。
(责任编辑:郑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