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华英才半月刊 > 最新消息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发起人冯骥才

  来源:中华英才

  封面策划: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时之三

  引题:改造旧城的推土机把大片大片的老城民居和附着其中的民间文化精华訇然推倒碾碎,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民间文化典型器物大量流失海外,年画、皮影、傩戏等经典民间文艺随着它们生存土壤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式微,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悄然远我们而去……冯骥才忧心如焚:“抢救,只有抢救,否则民间文化也许只能成为记忆,而在下一代人的心中,这个记忆或许也会荡然无存。

  肩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发起人冯骥才

  大标题:把抢救进行到底

  文/本刊记者 刘冬梅

  提语:他认为,中国民间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他感到遗憾的是,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将不可再生,而我们过去并没有好好地去认识它、保护它。

  提语:“作家只是一个职业,而知识分子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品格。知识分子既站在现在看过去,也站在未来看现在。”

  上世纪90年代,在冯骥才写作和绘画事业正值辉煌时,他猛可奋起,把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忧患变为行动,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他的举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赞扬。他由此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

  小标题 抢救工程,源于忧虑

  2001年,冯骥才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将自己多年来收藏记录民间文化的个人行为,马上转化成组织行为,率领协会工作人员和协会专家立马开始筹划实施紧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

  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向全社会发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得到文化界著名人士启功、于光远、季羡林、魏明伦、谢晋、舒乙、邓友梅、张德勤等的签名响应,全国各地民间文艺界知名人士贾芝、冯元蔚、刘魁立、乌丙安、刘锡诚、段宝林、陶立、王番、刘守华、宋兆麟、汤夙国、叶春生等百余人亦签名支持。

  2003年,冯骥才“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开始实施浩大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提出这一工程,源于冯骥才对目前中国民间文化的忧虑:“各地历史民居在大批拆除,传统名称的街巷被开发商改成了‘意大利花园’、‘罗马广场’、‘威尼斯小世界’。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村由南到北盖起的都是小洋楼。哪里还有中国的影子?” “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带走的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 “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

  是啊,在工业文明逐渐代替农耕文明的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即将散失。据了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而我们对抢救工作的自觉显然还差得很远。面对我国民间文化自生自灭的状况,冯骥才大声疾呼:“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如果我们不去抢救,再过20年,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

  冯骥才提出的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是要从“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开展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民间文化地毯式搜集。这一工程不仅要将有关成果以图书的形式出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工程广泛唤起民众的自觉和自豪。他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

  小标题 年画消亡,值得寻味

  农历腊月二十五,根据传统年俗,要在窗上和墙上张贴各式年画,以表达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的企盼之情。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有几个还记得“年画”?即便是能记得的老人,也不知在繁华的都市到哪里去寻觅年画的踪影。年画的消失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但在它消失的背后却值得寻味。

  在冯骥才的办公室墙的正中,挂着一个精致的镜框,里面是《武强木版年画》特种邮票小型张。据他介绍,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河北武强年画,曾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他们各具特色,鼎盛一时。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四大产地的年画却日渐式微,濒临消亡。对于消亡的原因冯骥才分析有两点:一是,西方印刷技术的进入,改变了中国年画的命运,使得木版年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二是,时代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导致。

  正如冯骥才所说,当中国年画逐渐消失的时候,其实是我们摈弃了自己的传统,是历史精神的丧失。“只有重新反省历史、民俗和文化情感,我们才会真正重拾年画。”经常有人会将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相提并论,西方则有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卡,中国也有鞭炮、年画。冯骥才认为,在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时候,西方人更懂得将历史、乡土的情感装入现代精致的镜框中。而中国的文化人、艺术家则没有做好这类转型工作,他们理应主动、积极地给予年画等中国民俗融合于时代的方式。

  中国木版年画的全面普查,被冯骥才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个专项工作,于2003年启动。我国各年画产地风俗、制作、技艺、作坊、制售、传人等年画文化,被综合地、立体地录入《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8卷。目前,中国木版年画第一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业已出版,对推动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他著名年画产地的抢救性普查工作已基本结束,进入编撰、审阅和校订阶段,系列成果将会陆续出版。另外,诸如民间剪纸、唐卡等,以及中国民俗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撰都已展开。

  冯骥才说,此次普查把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文化学、人类学和美术学的研究对象整体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是我国第一部民间木版年画全集,是对农耕社会这一伟大遗产档案化的总结,也是中国木版年画真实、生动和形象化的完整记录。

  小标题 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根脉”

  2001年,冯骥才在陕甘边界采集民歌时,发现一位老太太会唱许多古老歌谣。他立刻记录下来,决定“抽出专门时间采访她。”一年后,当冯骥才一行找到老太太家时,她女儿告知“母亲已经走了”。她临走前说的话是“他们怎么还不来呀”?至今冯骥才还痛感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2004年12月,陕西旬邑县的剪纸大师库淑兰去世,她那融合了传统特色又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剪纸技艺也从此失传了。赫哲族口传史诗“伊玛堪”的歌手吴连贵、葛德胜、尤树林、尤金良也于近年相继去世。陕西洛南“粮食字”第三代传人罗红柱着急后继无人。杨柳青现存4位画匠,3人80多岁,能做者仅一人。山东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第19代传人杨洛书年届73,只有一徒——一个日本女孩……这些民间文化遭遇的传承危机在各地区的民间文化中普遍存在。

  冯骥才告诉我们,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较之精英文化有很大不同,民间文化没有文字记录,世代传承靠的是“口传心受”和“婆领媳做”的方式,一旦传承人不在了,某种民间文化可能就此消失。传承人对任何民族文化历史都太重要了。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承载着祖先创作的文化精华,掌握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一直存活在这些人的记忆和技艺里。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只有一个归宿,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并永远沉默。

  为保护民间文化传承的“根脉”,冯骥才提出开展对我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确保传承人的文化记忆和技艺的传承与延续,为传承人营造适合其技艺传承的良好环境。

  2005年3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与命名工作启动。时隔两年,2007年6月3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仪式,命名首批166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霍庆顺、霍庆友、霍秀英,“泥人张”彩塑传承人张宇,“风筝魏”传承人魏国秋等,凭借各自的传世绝技,名列其间。

  命名仪式上,冯骥才显得有些激动:“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有序地传衍着。他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中断了,就会大批消亡。这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深感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小标题 守住古村落这最后的“箱底”

  冯骥才一直认为我国民间文化的“箱底”是古村落。他说,中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19000多个镇、几十万个村庄,特色比较鲜明、保留比较完好、历史的记忆比较深厚、民俗和民间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村落至少有几千个。这些古村落不仅仅是风格各异的建筑,还是各个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合”。它们有独特的民俗、独特的历史记忆,有不同的民间传说、神话、寓言。

  面对年轻人到城里打工,古村落人去楼空;面对开发商对古镇、乡村的不合理开发;冯骥才忧心忡忡:“如果再这样下去,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将被抽空。”

  如何做好古村落的保护,目前是冯骥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摸清古村落的“家底”。他跑遍了河北、山东、山西、江西、浙江、江苏、安徽7省的几十个村庄,直接与镇长、村长“谈判”,在一系列的乡村文化论坛和研讨会上发表看法。在进行了初步的登记普查后,冯骥才既兴奋不已又寝食难安。

  冯骥才说,有的村落保存得比较好,一切都是活态的;有的村落看起来挺好,但实际上已经“死了”。谈到目前古村落的破坏情况,他面色凝重:“虽然我们的古村落很多,但现在消失得非常快。给我刺激最深的是广西北部的一个村子。那地方的古迹、风情都非常好,却都被开发成旅游资源了。另外有些地方对新农村理解不对。比如一个有着700年历史的苗寨,我去一看,傻了,整个苗寨被五彩的油漆粉刷一新,显得相当滑稽和恐怖。据说当地新农村建设是每一个村派一个指导员,指导员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我和当地一个文化局的人聊天,他说我们这儿也来指导员了,他让我们把整个寨子按照天安门的颜色粉刷。”

  正是基于这种忧虑,冯骥才正带领着他的专家组制定出一系列标准,并对中国现有古村落进行普查,然后把有价值的古村落全部编号。

  小标题 节日,传统文化的集成

  2008年的除夕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高兴的,因为我们迎来了头一个放假的除夕。这对冯骥才来说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关于建议春节假期前挪一天的提案》是他在2006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的。他欣喜地说:“我的提案终于变为现实了。文化是人类自然形成的共同的精神习惯,所以我们自己的节日绝对不能丢。人们过节主要是精神需求,而这个需求又必须要有时间来保障。比如清明不放假,即使再有扫墓的需求也不能成行,最多只能是在心里祭奠一下先祖。长假制度修改后,今年春节就显得不那么紧张了。”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应对西方节日的冲击,冯骥才有着自己的看法:节日的存在是因为人们有这类情感需求。“比如情人节,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是没有的,但是很多少男少女在谈恋爱的时候希望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就得有这个节。你会说我们有‘七夕’啊,但七月七不是情人节,牛郎织女结了婚,扁担还挑着俩孩子呢,怎么能叫情人节呢?那得叫夫妻节,最多是叫爱情节。另外,我们也有很多节日是从国外借来的,比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只要有需求,我们就完全可以拿过来用。同样,我们的春节、端午节也被很多周边国家吸收过去,然后把它本土化了。”

  如何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冯骥才目前正在进行一项新的工作,就是在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中国新的法定节假期间推广民俗文化。4月2日,清明节到来前夕,中国民协在清明节源起地山西介休市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帮助人们重温我国传统节日内容和传统民俗形式。到中秋之际,冯骥才和同事们还将推出赏月、饮酒、对诗、作画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今年还有一件事让冯骥才高兴,那就是被民众高票推选为天津地区奥运火炬手。冯骥才还清晰记得当时告诉他这一消息的人所说的话:“奥运火炬手和你现在做的事是一样的,把前人的精华接过来,再交给后一代人。”这句话让他着实感动。

  冯骥才小传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由《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冯骥才兼为画家,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一些作品被收藏家与美术馆收藏。在中国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冯骥才又是当代文化学者。近十年来,他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被评为“2003年度十大杰出文化人物”、“2005年度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十大人物”。

  冯骥才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会长。

  关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1、启动:2003年2月18日,冯骥才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身份向外界宣布,该协会将启动一场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程需用10年时间完成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

  2、抢救原因: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现代化的速度下,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文化正遭到毁灭性的重创或在速死阶段,而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半。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凝聚力、亲合力的载体。

  3、抢救目的:给世人留下一个完整的家底。

  4、抢救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抢救文化是为拯救民族精神。中宣部已将这一抢救工程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5、目前进行阶段:正在全面铺开。一方面是普查、登记、抢救,一方面与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结合进行保护。

  6、目前参与人员结构:一是专家学者,二是人文学科学生中的志愿者,三是各地方文化工作者。

(责任编辑:王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