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塑胶“死而复生”
■ 本报记者 朱文强 李小健
我们公司现在已经恢复正常。”6月5日,河南遂平惠强塑胶有限公司(简称惠强塑胶)主管销售的负责人薛先生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惠强塑胶前身是全国塑料行业最大生产企业河南遂平华强塑胶有限公司(简称华强或华强塑胶)。四个月前,华强塑胶曾经历过“关门”阵痛,目前刚刚复业,并更名为“惠强塑胶”重新开张。
因为一纸“限塑令”,这家原全国塑料行业龙头老大被逼浮出水面,成为社会一时聚焦点。华强塑胶“死而复生”所释放的信号,意味着整个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和升级。
“关门”引发赔偿纠纷
1月24日,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华强塑胶有限公司大门口的墙上贴出了一张公告:公司宣布于2008年2月1日解散,解散后员工的合法权益依然能够得到保证。
在华强塑胶旗下,除了遂平华强,还有漯河华强。两个“孪生兄弟”都是由广州市南强塑胶有限公司在河南投资的企业。在河南,遂平华强负责管理漯河华强。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强塑胶主要生产塑料包装袋,拥有员工2万余人,年产量达25万吨、年产值22亿元,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左右,部分省市达到70%。其规模已连续11年居本行业全国之首。
今年2月1日,遂平华强与漯河华强同时宣布停产清算。工人的劳动合同终止期为2008年1月31日。
华强的突然关门在当地造成巨大影响,数千工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春节前聚集在遂平华强的门口,要求厂方对工人进行合理赔偿。
随后,遂平华强向员工下发了《和解协议》,同意按员工月平均“综合总金额”的60%补偿。即若一名员工年平均月薪为1000元,他将得到600元的补偿金。但工人们仍然不买账,对此不满的工人们还自发成立民工维权小组。
此后,遂平华强门口又张贴出公告,特别提示签署《和解协议》领取补助费的截止时间为2008年3月10日。
当地政府为了缓和员工的情绪,承诺签订《和解协议》职工今后可优先进入可能会重新运营的华强厂。这才暂时缓和了工人和企业的矛盾。
华强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2万多人。该公司停产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职工的生计问题。事实上,华强是1995年遂平县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除了能大力缓解就业压力,还能带动与之相关的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不小。
退市导火线
按照“限塑令”,华强产品几乎大多属于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超薄塑料袋。
但华强另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华强,10年及以上工龄的员工不在少数,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将有近2000名员工成为华强的“永久员工”,仅此一项,华强每年将要多支出上千万元费用。
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华强生产成本的巨大增加直接制约了其利润的增长。
遂平县中小企业服务局局长徐俊彦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虽然华强效益一直不错,但是2007年也出现了几百万元的亏损情况,可能和原材料涨价有关。另外,塑胶企业属于技术含量低、投资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华强公司周围出现了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型塑料袋厂,这些厂子的管理、账目、税收都不规范,也抢走了华强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华强多次对“经营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表示愤慨,这也是华强撤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来自华强内部的说法则更倾向于国家“限塑令”的实施。
“主要原因还是‘限塑令’的影响。国家关于‘限塑令’的颁布,对塑料行业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公司之前生产的产品98%不符合国家标准。”原遂平华强管理层、现惠强塑胶销售部负责人薛先生告诉本报记者,法令一下来,就意味着公司产品失去市场,没有生存空间,要存在下去,肯定得改进设备和工艺,生产合格的产品。
薛先生指出,改进设备,需要的费用庞大,如每改进一台设备费用大概在三四千到一万元,公司资方可能有所犹豫。再者,由于塑料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公司周边很多人都是一家子在企业上班,因此,华强还是许多家庭的经济来源。去年物价上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曾一度有员工停工,不愿意接受当时的工资标准,最后造成不好的影响,但也没有很好解决。“老板陈殿生出于身体问题的考虑,曾萌发退出塑料行业,可能也是公司关门的原因之一,但却不是最主要的,他可以找人代替管理公司。”
按照薛的介绍,在劳动合同法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涨等诸多因素中,国家实施的“限塑令”,是导致华强解散的导火线,也是主要原因。
20000人失业,1000人上岗
华强的退出,让遂平县政府处于两难之中。
据记者了解,在遂平华强停产前,遂平县政府领导早有预感。由于遂平华强不仅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遂平县领导非常重视,曾经多次联系华强投资方广州南强塑胶有限公司“老板”陈殿成,然而,陈殿成执意解散。
在经过多次谈判沟通后,由王红兵为首的部分华强塑胶公司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原公司客户接手遂平华强。其中,大部分股份仍由原公司客户持有。
随后,一份由遂平县委、县政府驻华强工作组发布的公告提出了政府对华强公司去向问题的方案:支持由原遂平华强公司总经理王红兵牵头,组织原华强公司人员及其他投资者以入股形式成立新公司,筹资购买遂平华强资产,争取成功恢复生产,政府将为新公司的成立与运作提供各种支持。新成立的公司会优先录用已于华强公司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签订《和解协议》且遵纪守法的员工。
6月5日上午,本报记者拨通遂平华强公司电话时得知,遂平华强经过重新整合,已正式更名为惠强。而目前公司总经理王红兵出差在外,一直为公司重上正轨忙碌着。
“新公司是在4月18日开张。”遂平惠强(原遂平华强)销售部负责人薛先生向记者介绍,目前,新组建的惠强公司只有1000多人。从华强到惠强,当地政府都比较关注。这次惠强重新开业,政府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多次去广州那边找老板谈。
薛告诉记者,公司重新开业之后,惠强定位于生产国标产品。现在慢慢转向正常了,生产产品有超市、农贸市场购物袋及垃圾分类袋。还得到了省级质量技术管理部门的证书。
“总的来讲,限塑令的影响非常大,目前客户在订购塑料的时候也存在不少顾虑。”薛说,目前惠强产量是之前的1\10左右,销售量也只有原来的1\20左右。
行业前景不明朗
由于生产厚袋的成本高、市场小、利润空间也小。目前遂平华强的“孪生兄弟”漯河华强至今仍前景未明。
南通汇能橡塑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文涛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他们一直作为河南华强的原料供应商,华强的停产实实在在地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一家小型塑料袋生产企业赵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河南华强停产的事他们早有耳闻,他们厂从1月份开始也已经停产50%,原因同样是“限塑令”。
该厂平时每年将近200万的产值,近20万的利润,今年将无法实现。赵经理表示,他们将在2到3个月后开始全部投入生产。
目前,在漯河华强的大门口,仍贴有设备转让的告示,“1600台吹膜机、1000多台制袋机等全部转让,转让价格为2.8至3.5亿元,时间为2007年11月13日至2008年11月13日。
据悉,华强在年初关闭后,2万多名工人都下岗,其中有三分之一强的员工仍旧从事塑料行业,他们从华强购买旧设备,以家庭作坊形式生产塑料袋。“有管理层,也有普通员工,他们生产的塑料袋大多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薛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家庭作坊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市、漯河市及遂平县周边,总数至少是600多家。
“公司以后销售量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能否整顿塑料行业平稳有序发展。”薛先生直言。
实际上,在全国塑料行业最大企业华强塑胶经历“阵痛”的同时,整个塑料行业都处于“限塑令”的调控之中而骚动异常。位于辽宁省营口市芦屯镇的东北最大塑料袋生产基地——由近400家塑料袋生产企业组成,年产塑料加工制品近20万吨的塑料袋生产基地基本处于停产状态。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的近8000家塑料袋生产企业也同样在这次“限塑令”中损失过半……
由此看来,“限塑令”带给中国塑料制品行业的影响决不仅仅是个案,从华强退市开始,整个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和升级。
今年2月,漯河华强公告宣布解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