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应急避难场所探寻
■本报记者 傅旭明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消息称,北京城区有29处公园、绿地具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这些应急避难场所日常谁来管理,物资储备由谁来供应,紧急情况下相关各部门如何协作运行呢?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今后每年建设20到30个
应急避难场所
5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小关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在路边记者看到有奔跑小人标志的应急避难指示牌,这里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规划的应急避难场所。记者从安立路东侧进入公园必须要经过一个铁制的“工”字门,也就是说,这样的门每次只能通过一人,除了南北有两处大门外,另外几处门也是“工”字门,而整个公园也都被铁栏杆围住,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怎么办?在随后的采访中,公园管理处办公室负责人徐女士打消了记者的顾虑。她介绍,整个元大都遗址公园都是开放式公园,共有49处大门,紧急情况发生时,这些门将全部打开。而平时不开是为了方便管理,比如避免附近居民将自行车堆放在公园,占用应急避难面积资源,也避免一些居民带宠物进入公园。
据介绍,该公园实际用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约38万平方米,按人均疏散面积1.5平方米计算,最多可容纳25.3万人。设计者巧妙地把各种应急设施融入景观之中。记者看到在公园中央有一个高大的表现元大都历史的艺术雕塑群组台,据公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台基底下是用来储备应急物资的,里面存放着帐篷、床铺,脸盆、毛巾、暖瓶、水杯、饭盒、卫生纸等家庭生活必备品。而公园草坪上的一座假山下,竟然是个加着井盖的应急水井。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水井就能发挥作用了。园内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座暗藏玄机的假山,重量5公斤左右。在一片林木背后,有一排十几个加盖的水泥槽,是应急厕所。它的地下连着近旁的公共厕所。如果发生8级以上烈度的地震,公共厕所有可能倒塌,这时,应急厕所上面搭个帐篷,就能正常使用了。为了更好地隐藏这个不雅之处,公园在水泥槽上加铺了一层草坪。园内
“路灯”还是个监控器。一旦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投入使用,监控器就可用来观测园内情况,调度员依靠它就可以作出科学调度。公园的两个城垛是直升机紧急升降的微型机场,当灾难发生时,道路交通出现问题,直升机紧急起降平台启动,就可以保障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的运输及伤员的疏散。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目前像元大都遗址公园具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的公园绿地已经建成29个。根据有关专家介绍,全市可利用作为避难场所用地的总规模为5312.5公顷,其中城区内公园共有140余处,市、区级大型体育场13处,还有学校操场等。
6月2日,记者致电北京市规划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市规委已会同市地震局,委托市规划院编制《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按照这份“纲要”,根据避难场所用地的不同功能和性质,可以分为公园型、体育场型和小绿地型,紧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标准为1.5到2.0平方米,长期固定避难场所人均用地综合面积标准为2.0到3.0平方米。考虑到四个老城区的实际用地情况,紧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可以略低些,但最低不应少于1.0平方米,要尽可能在大型商场、超市,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筑,如医院、图书馆、影剧院、企事业办公建筑等周围规划安排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要求用地应平坦,易于搭建帐篷及临时建筑,并配备自来水管等基本设施,以满足临时避难及生活需要,特别是要考虑设置厕所的可能性,若在场所内无法解决,应制定就近如厕的方案。北京市中心城今后每年将完成20到30处避难场所,其中紧急避难场所步行5到15分钟即可到达。
地震应急由谁指挥?
记者从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根据《北京市地震应急预案》指挥机构及其职责的有关规定,由在北京市应急委领导下的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市地震灾害事件和其他地震事件的应对工作,并参与其他灾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据介绍,市地震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对本市地震应急工作实施统一指挥。市地震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分别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地震局局长和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担任。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协助总指挥做好市地震应急指挥部应急抢险救援的各项工作;负责市地震应急指挥部的统筹协调工作,受总指挥委托负责其他地震应急工作。市地震局局长协助总指挥做好市地震应急指挥部应急抢险救援的各项工作;负责地震预测预警建议、震情趋势判断、震情通报和地震系统地震应急工作;负责市地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受总指挥的委托负责其他地震应急工作。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协助总指挥做好市地震应急指挥部应急抢险救援的各项工作;负责指挥北京卫戍区部队参与地震灾害事件中人员紧急救助和救灾物资运送等应急救援工作,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受总指挥委托负责其他地震应急工作。应急委员会还下属37个成员单位和13个专项指挥部。
地震应急体系工程逐步完善
6月4日,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杨国宾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应急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跨部门跨行业领域的高度协作,比如应急避难场所的硬件建设由建设部门和规划部门来规划和完成,而日常维护则由园林绿化部门执行,物资储备和医疗救援由商务部门和医疗部门执行,地震应急预演和宣传由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执行。
他介绍说,根据灾害程度,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Ⅰ级)、重大地震灾害事件(Ⅱ级)、较大地震灾害事件(Ⅲ级)和一般地震灾害事件(Ⅳ级)。判断标准为,本市发生震级6.5级以上的地震;造成本市300人以上死亡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占本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造成本市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特别严重破坏的地震,为Ⅰ级。震级6.0级以上、6.5级以下的地震;造成本市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的地震;造成本市建筑物(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重大破坏,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地震;邻近省(区、市)发生地震灾害事件对本市造成重大影响的为Ⅱ级。震级5.0级以上、6.0级以下的地震;造成本市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的地震;造成本市建筑物(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较大破坏,或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邻近省(区、市)发生地震灾害事件对本市造成较大影响,为Ⅲ级。发生震级4.0级以上、5.0级以下的地震;造成本市10人以下死亡的地震;邻近省(区、市)发生地震灾害事件对本市造成一定影响,为Ⅳ级。根据不同的灾害级别,对应急避难场所相应的配备要求也不同,共分为三类。一是使用时间为10天以内的,主要达到提供帐篷、水、厕所和垃圾处理等最低标准。二是使用时间为30天以内的,还需要增加四到五种生活物资供应。三是使用时间为30天以上的,还必须配备直升机等交通、防疫保障供应。
他还介绍,应急避难场所的物资供应和医疗服务以就近方便可靠的原则设置,本着“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就近安置”原则,北京市有关方面在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已经和周边或相关的商业机构和医疗卫生部门签订了应急供应和服务协议,还建有专门的食品、工具等救援物资的秘密储备仓库。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现有的北京地震应急指挥系统规模小,技术设备趋于落后,只能满足对4至5级中等地震的应急指挥工作需要,与日本东京等发达国家大城市差距较大。按照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加紧建设一个集地震观测技术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实时监视系统、仪器标定实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紧急处置平台、地震科普教育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防震减灾中心。
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委还了解到,该委已会同市应急办、市地震局、市规划院,开展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此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中心避难场所、中心城避难疏散通道等重大设施等规划内容,提出区县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要求;提出区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内容、标准的要求,规范各区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内容;北京市区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研究。明确规划编制、审批主体,和规划审查、审批管理办法。研究成果8月底初步完成。通过上述研究,拟提出加快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有关意见,以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抗防能力,初步构建全市地震防站避难场所规划体系。
据悉,北京市还将出台区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审批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编制、审批主体和规划审查、审批管理办法,市规委同市地震局将提出加快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有关意见,以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抗防能力,初步构建全市地震防站避难场所规划体系。此外,还将建设地震科普教育中心,普及和宣传地震知识,提高公众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全社会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