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外滩画报》专区 > 《外滩画报》文化

白宫新闻摄影奖获得者:把自己当作是个过路人

  专访白宫新闻摄影奖获得者杰夫·哈切森

  悉心打量着的局外人

  从签约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到成为自由摄影师,年仅30岁的杰夫·哈切森赢得了诸多美国乃至全球的新闻摄影最高奖项。他总是把自己当作是个过路人,而后来出现在照片中的人、事、物自己走进了他的镜头。

  文/庄清湄

  有一个外交官父亲,对杰夫·哈切森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的是在同龄人只知道拽着父母的裤腿要糖吃时,他就可以跟着父亲周游世界,开阔眼界;不好的是,他对很多国家有些熟,但又不十分熟,所以只要是离开了美国,在旅途中或者到了别国,他的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萌生出“局外人”的意识。这两个因素合并在一起,构成了杰夫·哈切森成为一名好摄影师的外部条件。

  杰夫·哈切森曾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华盛顿特区的唯一一名签约摄影师。可是工作了两年之后,哈切森觉得不够自由,便辞了工作,当了一名自由摄影师。此后,他的照片几乎出现在世界最顶级的杂志和报纸上,包括《时代》、《国家地理杂志》、《纽约时报杂志》、《Stern》、《华尔街日报》等等。

  杰夫·哈切森的摄影足迹遍及六大洲,他曾经将镜头对准北极熊、火山熔岩、科摩多巨蜥,在自然类摄影方面经验丰富。他也曾记录了腐败官员的丑恶行为、洪水退去后的印度、内战中的乌干达……这些作品为年仅30岁的杰夫·哈切森赢得了诸多美国乃至全球的新闻摄影最高奖项:美国国家新闻摄影师协会(NPPA)的最佳新闻摄影奖,年度照片(POYi)奖,白宫新闻摄影师协会(WHNPA)的“历史之眼”奖,世界新闻摄影奖(荷赛奖)等。此外,他也是全球最大的创意图片供应商Getty Images的供图者。

  5月27日,杰夫·哈切森为了参加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活动来到上海,并接受了《外滩画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在中国的梦游之旅

  采访时,杰夫·哈切森不经意地说出了几句简单的汉语,诸如:“我有一个摄影师好朋友,他在北京”、“没问题”,在大家很惊讶时,他有些得意地说:“我很小就会说汉语了,只不过好久不用,现在会说的越来越少了。”

  杰夫·哈切森1978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跟随外交官父亲游历了世界很多国家,特别父亲驻地工作的中国、南非和菲律宾。上世纪80年代初,三岁多的杰夫·哈切森第一次离开美国,所到的第一个异国就是中国。

  一待一年多,哈切森在中国上了幼儿园,但经常逃学。那时他最喜欢的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直到今天他还能哼出这首歌。哈切森还了解了很多中国的风俗习惯:比如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端午节要吃粽子等等。

  2006年,哈切森在北京拍摄了一系列照片,他把这一系列照片取名为《梦游共产主义大国(Sleepwalkings through the communist superpower)》。

  “刚到中国的时候,我还太小,根本弄不明白自己身在何处、发生了什么。长大后,我喜欢上了这个国家,觉得似乎从未曾离开过,可心理上又远离这个国家,像一个仅仅是路过、无意中看到了路边发生的事情的游客,而绝不是这个国家、文化或者城市的一部分。我想,这种在异国他乡的感觉就是一种梦游吧。”在说这席话的时候,杰夫·哈切森神情严肃,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他的问题。

  《梦游共产主义大国》由一群普通的北京当地人构成:穿橘红色工作服的清洁工、背着身在站台等候公交的长发女郎、一个被起重机高高挂起的建筑工人……如果不是通过照片,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无法意识到这些人的存在,包括杰夫·哈切森自己。“我常在想,是什么让我停下脚步拍下这些人?但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我要拍这些人,而是他们自己进入了我的眼帘。”

  “你看我的照片时可能会发现,我的照片中运用了很多光线、阴影、色彩、线条等元素。”红色、绿色、蓝色、白色……几乎每张照片都被一种或者两种主体颜色占据,“在我所感兴趣的色彩、线条、光线、阴影等要素具备的时间和地点,这些人正好进来了,于是我就拍下了这些照片。”有时,这些巧合来得很快,他只须迅速按下快门;有时,等待所有的要素集中到一起得花上不少时间。

  《梦游共产主义大国》中,一张《红色紫禁城》获得了白宫新闻摄影师协会“2007历史之眼”的第三名。“这张照等得可久了。”杰夫·哈切森哈哈大笑。

  杰夫·哈切森对紫禁城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喜欢紫禁城彻底的鲜红,“那是一种有力量的红”。他站在紫禁城的红门外,面对一堵红墙,等待所需要的元素出现,这次,他等到的是一把遮阳伞。

  杰夫·哈切森喜欢伞,因为伞有各种颜色,无论晴雨都有人撑伞,“以一个摄影师的眼光看,伞真是一样神奇的东西。”6月的北京,闷热难当。一个小时之后,镜头里终于出现了三个人:一个穿白色衣服的清洁工、一个撑天蓝色雨伞的中年妇女、一个穿黄色衣服的男孩——哈切森按下快门:红色、蓝色、白色相互映衬,伞的弧度和城门的笔直相互关照。

  《红色紫禁城》代表了杰夫·哈切森作品的另一种特征:空间很大,人很小,“我走在他们身边,犹如不相干的局外人。这些看起来像玩具或者模型的小人,其实就是我的自我形象的反射。”

  “我不喜欢战争摄影”

  杰夫·哈切森对色彩和线条的青睐受到很多玛格楠摄影师的影响,其中包括马丁·帕尔(Martin Parr)、亚历克斯·韦伯(Alex Webb)、Joachim Ladefoged等著名摄影师。但是,杰夫·哈切森对玛格楠摄影师最擅长的战争题材却并不热衷。但他唯一的一组战争照片(摄于乌干达内战期间),确实给他赢得了大大小小许多奖项,包括白宫新闻摄影师协会“2006历史之眼”评比的国际新闻奖第一名、第63届年度照片(POYi)杂志综合报道类第三名等。

  乌干达系列照片摄于2005年,那还是哈切森摄影生涯的初期,那段时间,他需要不断尝试各种摄影类型,以找到自己最喜爱和擅长的。恰逢他的几个朋友要去乌干达拍摄记录片,哈切森便与他们同往。在一位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哈切森去了几家医院和食物发放点。

  乌干达内战持续了20年。几乎有200万人因此失去家园,12000人被杀,还有更多的人死于疾病和帝王反对军和乌干达政府间的武装冲突。帝王反对军绑架了超过2万名儿童和妇女参军或做性奴。哈切森在乌干达停留了短短7天,这已足以让他见识内战给当地人造成的灭顶之灾。

  照片《粮食线》摄于联合国粮食规划署向乌干达难民发放食物的现场,虚化的背景中是两排焦急等待食物的人,唯有一个孩子站在两排队伍中间,望着天空,舔着盘子,似乎里面还有东西;强烈的光线刺得他睁不开眼睛,几乎像在哭。

  乌干达人在葬礼现场为死者掘墓、躺在难民营的床上照看遭帝王反对军首领强暴后生下的婴儿……这就是杰夫·哈切森从乌干达带回的画面。“我发现这些照片与我想拍的东西太不一样了,它们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他更喜欢拍乡村、城市、环境,“在战争那样黑暗、绝望的环境中,人真的会很不舒服。”另一方面,杰夫·哈切森认为,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照片,战争摄影容易出好照片,因为战争场景的冲突性足够强。

  杰夫·哈切森喜欢轻松地看待周遭事物。他利用手中的照相机,把日常生活变得轻快、有趣。他拍摄的保罗二世去世当天的系列照片就是例子。2005年4月8日,教皇保罗二世在梵蒂冈城逝世,全世界的记者和信徒都赶到了梵蒂冈。杰夫·哈切森离开乌干达机场时听说了这个消息,他的女朋友——《华盛顿邮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告诉他保罗二世去世这件事,问他愿不愿意去。“这是一个约会的好机会。”哈切森便去了。

  在梵蒂冈城的圣保罗广场上,一个行色匆匆的修女迅速从包里拿出一根烟点上,这一幕正好被劫夫·哈切森抓拍到了。在这么一个庄严神圣的日子,一个抽烟的修女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且不虔诚。《在罗马——吸烟的修女》获得了2006年白宫新闻摄影师协会颁发的最佳照片奖,哈切森本人也喜欢这张照片。”

  在日常俗事中发现有趣之处,也是杰夫·哈切森对生活的态度。或许是受到大学期间的心理学教育的影响,从哈切森最早涉足摄影开始,他就会对拍摄物进行很多思考,赋予它们特殊的含义。“每天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平常的,可你的大脑中却在思考着一些不平常的事。如果往深处观察,平常其实都不平常,所有事物都包含着不凡。”由于经常旅行过程,飞机座位、旅馆房间的台灯、衣架都能成为他拍摄的对象。

  关注危机中的星球

  作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特约摄影师,杰夫·哈切森也高度关注环境问题。为了拍摄环境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2007年2月开始,他和CNN的主持人安德森·库帕、《动物星球》的主持人杰夫·考文等人,用了6个月时间行走了五大洲13个国家。CNN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拍摄纪录片《危机中的星球》,而杰夫·哈切森则是随队摄影师。

  “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飞行、开车、搭船、步行,虽然旅行充满了艰辛,我们也睡眠不足,但最后的成果却让我欣慰不已。”

  这次旅行中所拍摄的很多照片被收录在杰夫·哈切森的个人网站上,他把这些照片称为《世界尽头》,因为他到达了北极这样遥远的地方,也因为他见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场景。问题最严重的是非洲。乍得湖边,一群骨瘦如柴的驴子,看起来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其中一头驴背上还挂着一个包袱。“肌肉和脂肪早就离开了它们的身体,它们仅靠骨骼支配行动。如果这些牲畜的健康状况可以代表它们主人的健康状况,这绝对是个不好的信号。”

  同样在乍得湖边,一条刚死不久的鱼瞪大了眼睛漂浮在岸边,苍蝇飞舞环绕,这是乍得湖干涸危机的标志。

  北极之行让杰夫·哈切森最兴奋。为了研究北极熊的生存状况,研究人员给北极熊注射了一剂麻醉药,熟睡的北极熊像一个温顺的婴儿。杰夫·哈切森接下来做了一件让他一生难忘的事:“我把25英镑重的小熊抱在怀里,它睡熟了,我甚至可以感觉到它在打鼾。”

  杰夫·哈切森(Jeff Hutchens)

  1978 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童年在中国、南非与菲律宾度过。大学主修心理学与医学预科,毕业后被国家地理频道录用为华盛顿地区唯一专职摄影师。工作两年后成为自由摄影师。其摄影作品在美国国家新闻摄影师协会(NPPA)的最佳新闻摄影评比、年度照片(POYi)评比、白宫新闻摄影师协会(WHNPA)的“历史之眼”照片评比中多次获奖。

(责任编辑:孟翔)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杰夫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