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古交 |
相关新闻:解放思想 哪些人哪些事不能忘记
说山西古交,人们的第一感觉会是,那里有很多煤老板,那里的煤老板很钱——
58岁的阎林则,资产总值17.5个亿。从2003年到2006年,向某安监局长行贿,金额高达600多万,因一起雇凶杀人案入狱;
煤老板耿四心,儿子结婚,动用12辆“悍马”迎亲,一场婚礼花费上千万;
……
地下的滚滚乌金,造就了古交大量豪富,也留给了古交不尽伤痛——
告诉你一个真古交
中国目前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古交市,坐落在黄河支流汾河东流段的一个狭长河谷中。
|
4月21日上午,古交市东的山顶上,空气能见度很好,狭长河谷里的任何建筑清晰可见;来到城区,汾河两岸更是桃红柳绿,建成不久的汾河带状公园里游人如织,不少老者在里面悠闲地舞剑耍拳。
“这里原本山青水秀”,61岁的古交西曲煤矿退休职工成履贤说:“后来污染得不敢穿白衣服、一年四季戴口罩;现在环境又好转了”,“古交精神又回来啦”。
李鹏命名:古交精神的诞生
霍月兰,古交西曲煤矿环保科技术负责人。1984年夏天,霍毕业于大同煤校,分配到该矿工作,“我就是古交精神诞生的全程见证人”。
“古交精神”,就是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坚持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即“三同时”。1984年12月竣工的西曲煤矿,正是我国重大建设项目中第一次做到环保“三同时”的项目。
现在看来,这最正常的环保程序,在改革开放前却极少耳闻。
1979年,古交矿区开工兴建。该矿区是“文革”后,我国第一次利用国外贷款建设的大型工业项目,目标是为宝钢配套一个年产1650万吨的焦煤基地,整个矿区包括5个大型煤矿和5个配套洗煤厂,总投资60亿。
新中国的环保工作,也是和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但号称“古交第一矿”的西曲煤矿却是1979年8月1日开工建设,其设计方案并未考虑矿井废水、生活污水治理、矸石集中堆放等环保工程。
“那个时代,别说老百姓没有环保意识,环保行政部门也不知道如何执法”。
西曲矿的建设采用倒排工期,开工时就确定要在1984年12月1日投产。但该矿建在汾河岸边,若无环保设施,大量矿井和洗煤废水只能直排汾河,必定影响下游的省城太原吃水。
太原人对此十分担忧,有人喊出了“要古交还是要太原?”还有人说“开发古交就是给省会扣屎盆子!”面对来自各界的议论,古交矿区建设指挥部投资了100万元,开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环评”。
针对洗煤水如何处理的问题,太原市政府组织指挥部进行了专题研究,最后憋出了中国选煤工业史上的首个 “闭路循环”思路。
思路、方案都有,可一直是纸上谈兵。1984年8月,西曲矿的各项工程都在扫尾,几乎可以开工生产;但环保设施却未动工,这可急坏了省市区三级环保执法部门。
当时,霍月兰正好来到西曲矿上班。那时的古交,几乎还是蛮荒时代,山民生活贫困,“守着青山绿水,喝着清汤寡水”,“所有人都在盼望西曲矿尽快投产,改变古交的落后面貌”。
1984年9月初,山西省长王森浩、太原市委书记王茂林等领导果断拍板:西曲矿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做到“三同时”,如果做不到,矿井要推迟投产;第二天,煤炭部部长高扬文致电王森浩,明确支持山西的意见。
“消息传到矿区,大家议论纷纷”,“西曲矿是日资项目,投产时不仅有我国的领导人剪彩,日本友人也要参加。推迟投产既不好向中央交待,也不好向国外交待,还可能对我国继续引进外资产生不良影响”。
“那时距剪彩已不到3个月”,西曲矿的环保设施建设只能全面展开,土建施工和设备采购齐头并进,“所有的人都忙得团团转”,一天24小时施工”。西曲矿的建设主力是刚集体转业的工程兵,很有战斗力。到11月底,该矿的环保设施全部完工。
“1984年12月1日,王震副总理亲临古交,主持了西曲矿的剪彩仪式,日本有关代表参加”。
山西省在古交矿区严格实施 “三同时”的事迹,很快引起了中央领导重视。
1985年10月13日,全国城市环保工作会在洛阳召开。会上,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听了汇报,对古交矿区大加赞誉。他总结说:“这是一个中外合资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由于不执行‘三同时’,他们就坚持不同意开工,不管有没有外国人投资,不怕有人用‘国际影响’的帽子唬人,坚持按国家规定办事,直到把‘三同时’的环境保护项目补上为止。我提议把古交这件事命名为‘古交精神’,大家同意不同意?”
会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从此,“古交精神”叫响全国。这是我国环保战线至今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环保工作会议上直接命名的惟一“精神”。
联合报道:扬子晚报、新安晚报、辽沈晚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闻晚报、山西晚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今晚报、齐鲁晚报、新文化报
山西晚报独家供稿搜狐网,严禁转载。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