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唐孝炎,中国科学院院士傅家谟,广东省气象局首席科学家吴兑等出现了会议并发言。首席科学家吴兑指出,英美等发达国家治“霾”都花去了近50年时间,广东要是集中力量治理,至少要花30年时间。
广州“霾”天气“高位”运行 他说,上世纪80年代前,广州常常能见到蓝天白云,而改革开放30年,污染随着GDP上涨而上升。上世纪80-90年代,“霾”天气快速增加,目前,虽然有下降趋势,但仍是高位运行。
与广州的灰霾天有好转趋势相比,广东的问题却是逐年恶化,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但是随着产业大转移,污染工业转出广州,山区和河谷地区却接受了来自发达地区的工业,“本来河谷地区只能有建两个工业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但现在却是建了4个工业区。使得短短3年间,该河谷从广东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变成了污染快速上升的“孤岛”,目前“霾”天气,已经有广州一半的水平。
虽然广东“霾”天气逐年恶化,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特别是天津、沈阳等地,我们算是中等偏好的水平。
治“霾”至少需要30年 “灰霾治理一任领导想治好是不可能的,如果领导们都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治"霾",至少需要10个领导任期才能有效。”吴兑说,灰霾主要都由细粒子组成,主要原因是细粒子导致能见度降低。
从改革开放30年来看,前10年大气能见度已经大幅降低,但后20年,工业企业大量落户、GDP快速上升,但能见度减少得并不多。“这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要治理大气灰霾等于把改革开放后20年的污染都治理,才能回复到大气能见度快速改善阶段。”
吴兑说,英美等发达国家治“霾”都花去了近50年时间,中国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过程估计可提前一二十年。虽然广东常年处于二类天,但是PM2.5从来就没有达标过,5年来没有一个月是达标的。
他介绍,广州地区能见度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2.5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62%~69%。
“雾”其实也很脏 很多时候天空“灰蒙蒙”,很多人以为是雾。其实不然。“100次能见度低的天气,99次是霾而不是雾!”吴兑说,雾和霾很多人区分不了,雾是水粒、冰晶,而霾是气溶胶的液、固相混合物;雾一般发生在高海拔地区。广州基本不会是雾。
雾由水气组成,很多人以为雾就很干净。“其实也不然。”吴兑说,“雾”其实也很脏。这种雾是在空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湿度超过95%而形成的。
1952年后,广东多年记录了零“霾”记录。是不是广州历史上没有“霾”?他说,这主要是当时监测人员的认识误区,记录错了。他说,雾是天气现象,会在一定季节重复出现,“霾”则不会,如“伦敦光化学烟雾”、“洛杉机烟雾事件”后来证明是“霾”而不是“雾”。(记者李志伟、通讯员闫怀强)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