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都想多挣点”
■ 感性财经·越南传真 □本报记者 易非 蒋家华 越南报道
上午10点12分,黄阿婆从阮文凡(音译)农贸市场买完菜,坐人力三轮车回家。尽管她不断唠叨菜贵,但仍买了肉、鱼和青菜,两大篮满满当当。
阮文凡市场是胡志明市第三区最大的农贸市场,这里的农产品琳琅满目。据了解,当天排骨的价格是8.5万越南盾/公斤,牛肉是12万越南盾/公斤,西红柿是1.2万越南盾/公斤,黄瓜是0.6万越南盾/公斤。按照当天的汇率,1元人民币可兑换2500越南盾。照这样计算,排骨合人民币17元/斤、牛肉24元/斤、西红柿2.4元/斤、黄瓜1.2元/斤。
这样的菜价,在黄志顺看来显然很贵。黄志顺刚从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他说,胡志明市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只有80万越南盾,教师月收入250万~300万越南盾,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买不到20斤排骨。
黄志顺认为,物价上涨可能更多的是大米上涨。4月下旬,米价一天之内翻了一倍。菜、肉等商品价格虽然也在上涨,但上涨不像大米那样快。
“大米价格原来是8000盾一公斤,结果一天之内涨到16000盾,翻了一番。”农贸市场拐角处一位米铺老板娘说,那天是4月27日,买米的人排成了长龙。据她说,发生买米风潮有涨价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有传闻说没米可卖。而且,当时的确有很多米店在待价而沽。
不过,让普通市民稍感安慰的是,大米涨到16000盾/公斤后的一个多月,米价再也没有涨过,而且米的供应相当充足。记者看到,在阮文凡农贸市场,米铺比比皆是,各家摊位上摆满了各种价格的大米,最便宜的碎米标价1万盾/公斤。米铺老板娘说,米价这两天还出现了下滑的迹象。
米价上涨让黄志顺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位来自外省的大学毕业生以前一直在小食店用餐,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5万盾左右:早上1万盾,中、晚餐各1.5万盾,摩托车用油1万盾。然而,从5月份开始,黄志顺每顿的餐费增加了2000盾,主要是小食店因米涨价而提了价。
不过,黄志顺对这些并不太在意,他觉得还可以承受。前些天,有传闻说摩托车用的92号油要从原先的14500盾/公升涨到17000盾/公升。后来经证实,汽油加价只是传闻,油站老板原本要提价,但被政府严格管制住。
据当地居民介绍,他们对通胀并没感到太紧张,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相信政府正在努力地控制物价上涨。黄志顺回忆说,4月下旬米价涨了一倍之后,政府表态大米供应非常充裕,米价此后就没有上涨。而政府严格控制油价,也是因为摩托车是当地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与胡志明市大街小巷里拥挤的摩托车相比,零星行驶在街上的大巴车里几乎没有什么乘客,尽管坐公交车看起来比骑摩托车成本更低,但更多人还是愿意选择骑摩托车出行。
当地居民表示,他们一直希望政府能够提高工资水平,从而有效抵御通胀。一位导游介绍说,越南的月工资是半年调高30~60万盾,现在却好久没有调工资了。
不少当地人并没有怨天尤人,他们想努力多挣一些钱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三年级大学生黄阿宝告诉记者,他们这些大学生一直在找兼职翻译的工作,“我们现在都想多挣一点”来贴补学费。胡志明市某集贸市场里的吴乾明已经57岁了,这位退休的中文教师两个月前和妻子在农贸市场租了个小摊位,做起了榨甘蔗汁卖的生意。吴乾明祖籍海南,在越南出生。他还希望从“教国语”中赚一些生活费:“开支比以前大多了,必须做点生意补贴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