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明年再来看牡丹

  新华网成都6月19日电(记者熊争艳、张淼淼)

  我们曾设想过无数种入川的理由,但从未料想会与天灾有关。

  离开平静的成都,我们先去了映秀,那个地魔钻出来的地方。

  从都江堰进入汶川境内,地势一下子从平原变成陡峭的山区。
沿岷江而建的213国道是通向映秀的唯一生命线。虽然“5·12”地震已过去一个多月,但这里仍然危机四伏,不时有石块从山上滚落。大型铲车,停在断裂的水泥路上铲除拦路的乱石。运送救灾物资的卡车源源不断的进入灾区。

  抬头望远,阴霾的天空下,大山绿色的“外衣”已被地震撕裂,露出裸石黄土。远处,山里的房子被震得支离破碎,只剩残墙断瓦。

  但生活的气息在这块撒满悲伤的土地上萌芽和生长。

  绕过废墟,一片绿色和两个女人的身影跳入眼帘。40岁出头的董成格正和邻居一起给豇豆苗扎架子。身上印有粉红牡丹花的衣服已被汗浸湿,裤脚上也沾了些许泥土。她们身后的两三分空地上,已经种满了豇豆、茄子、辣椒、玉米。

  继续向前,就是黄家村的临时帐篷区。天色已晚,这里的男人们还在搬运沙石,女人们则回到自己的帐篷开始做饭,不远的沙堆上几个娃娃在玩耍。

  山上走下来一个矮矮的身影。走近,原来是个大姐,怀抱一只黑母鸡,身后的背篓几乎要把身体压弯。交谈中,这个叫连富芬的女人总是挂着笑,热情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只有提到地震中失去的几位亲人时,她嘴角一抽搐,泪水在眼眶打转。

  告别时,她坚持要留我们吃饭。“这是我刚从山上老屋找来的鸡,我做得快,你们吃了再走。”朴素的挽留,我们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

  北川的擂鼓镇,是我们去的第二站。北川县城被封后,有3万多人在这里的帐篷区安家。帐篷边的泥道上,已有些小贩在叫卖香烟、蚊香,水果摊上摆着香蕉、荔枝、水蜜桃。还有人在帐篷里开起了杂货店,店门口摆放着成箱的啤酒,店里有几个小伙子在排队打白酒。

  建在帐篷里的图书馆,几个孩子正在翻看《美丽公主的故事》,书架上还有《我想知道的美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书籍。8岁的陈静告诉我们,她长大想要当医生,“要让大家都活着”。

  我们又去了彭州。那里距成都几十公里,其境内的龙门山镇与大地震震中仅一山之隔。素有“天府金盆”美誉的彭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牡丹观赏基地。每年春夏之交,这里都举行国际牡丹花节,几万株牡丹竞相开放,芬芳吐艳。

  我们到时,没有看到牡丹美景,取而代之的是到处的残垣断壁,令人唏嘘。

  通济镇桥楼村。不远处一片热闹的嬉笑声吸引了我们。

  “我赢了!”“她帮你了,不算,我们重来!”人群随即又发出一阵欢呼声,我们挤进人群,原来是两位中年女人在一个挂有“同心党支部办公室”的绿色帐篷前单膝弯起,像孩子一样玩“顶牛”。

  帐篷里的人不时喊响一个名字,被叫到的人则从看“顶牛”的人群中“飞”出来奔进绿色帐篷领取每人每天十元的救助金。

  我们穿梭在废墟和帐篷之间拍照,几朵碗大的红花突然“撞入”取景框,花后,是一位女人瘦小的身影。

  “这是牡丹吗?” 我们问。

  “不,这是芍药。”仿佛是感到了我们的失望,她又补充道,“它是和牡丹配着养的。”

  “我喜欢花,家里养些花,看着舒服。”她的身后,是一个用彩条布搭起的帐篷。再往南十来米,黑褐色的立柜孤单地靠着仅存的一面墙,那是她原来的家。

  这个叫阎秋仿的女人,说自己很幸运,全家人都在地震中活了下来。“人平安,就什么都会有的。”

  “这是蜀葵花,这是常青藤……”她操着一口川味浓重的普通话。有几条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钻出来,在地面蜿蜒爬行。她说,那是银杏,地震后才种下的。“长几年,就会很高大很挺拔。”

  我们还要趁天黑前赶去龙门山脚下的镇子。

  阎秋仿挥手与我们告别:“今年牡丹已经凋谢了,想看,明年再来!”

  我们没有应声,只在心里默念:明年,一定再来!
(责任编辑:廖恒)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