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最新评论

新华视点:来自汶川地震重灾区的最新报告

  (新华视点)震后40天:抗灾在险情中继续复苏从废墟上开始--来自汶川地震重灾区的最新报告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新华视点”记者)滑坡、余震、泥石流,震后40天--面对严峻的地震次生灾害还在威胁着灾难的民众,汶川、茂县、理县……惊心动魄的转移与避险,仍是主题词。


  自救、重建、援助!震后40天--在灾区群众倔强的奋起与八方无私的援助中,都江堰、什邡……一个个重灾区经济与生活的“复苏”景象,开始不断跳动。

  汶川、茂县、理县--严重的次生灾害险情下,抢险转移紧张进行……

  20日下午,理县至汶川路段,新华社记者的车辆再次遭遇滑坡--趁山风略小,车辆顶着飞石冲过险段……

  震中汶川、茂县、理县……在“5·12”大地震发生过去一个多月的日子,和许多灾区正紧锣密鼓展开的灾后重建相比,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命运无疑充满了“悲壮”--时断时续的雨水中,劫后余生的灾区干部群众,再次面对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灾害的巨大威胁!仍然在为自身的“生命安全”而战!

  截至目前,阿坝全州震后发生地质灾害2200多起,目前仍有隐患2万多处;3.8平方公里的汶川县城中,五分之四的区域属于“高危地带”;“内伤遍身”的县城内建筑,在余震中随时可能倒塌,成了“站立的废墟”。

  从6月14日至今,汶川、理县、茂县、黑水、小金、九寨沟……“紧急转移”和“避险”成为灾区干部群众的首要主题。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汛期的即将到来,雨水会带来多少数量、多大规模的泥石流、滑坡,没人能够预计……

  “山顶像蒸开了花的馒头,许多山体崩开了一两米宽的裂缝,一些山体还突然喷出水来,连乡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都没见过。”汶川县龙溪乡党委书记刘国平说。

  一个令人欣慰的事实是,到19日,阿坝藏族自治州已累计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1万多人,涉及10个受灾县。其中,汶川、茂县、理县三个重灾县百分之百完成转移。

  北川“重生”--惨烈的废墟旁,“再造”的步伐已经迈出

  一块石头旁边,两株嫩绿的玉米苗从破旧衣物之间的土壤里冒出了头。

  随着5月20日“封城令”的下达,被地震夷为平地的北川,从此成为一座人们记忆和关注中的“尘封”孤城。

  戴上口罩,从禁区的告示牌向前走十余米,可以看见山脚下的北川县城。进入老城区,一片瓦砾的废墟中,勉强站立的几栋楼房东倒西斜,老县城的中央仍在冒着一股巨大的白色烟柱……

  空气中依然飘着消毒水的味道,刺鼻的强烈异味从土壤深处飘出,穿透厚厚的口罩……但是,在及时、果断的“封城令”和科学、严格的防疫措施下,封闭近一个月的北川,无疫情!

  废墟是逝者的坟茔。而历史将会记录:废墟之旁,一个令人注目的“新生”已经开始发生。

  20日,距离北川老城西南十余公里的安县安昌镇。

  北川县的临时办公楼中,北川重建工作委员会新设立的“党群工作部”、“城镇规划建设办”等“一部九办”按照工作要求和工作模式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转,在尚未安装固定电话的简陋办公室内,人们为新的一天忙碌着。

  随着北川重建工作委员会第1、2、3号文件的出台,新北川建设19日正式全面启动。

  此前的18日,瘫痪数十日的北川县政府门户网站重新开通,引起无数关注。

  “从这一天开始,十几万北川人民擦干泪水,踏上重建家园的征程。”获知这一消息,正在成都的北川人张正龙说。

  青川--余震阴影的笼罩下,倔强抗争仍在继续

  6月19日清晨,四川地震重灾区广元市及下属的青川县等地民众又一次被余震摇醒,但人们已不再像一个多月前那般惊慌失措。

  汶川大地震以来,震区共发生4级以上余震212次,其中50次在青川。

  接连不断的余震还在持续着对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在青川黄坪乡枣树村,村民雍天国说,每来一次较大的余震,村里的房屋裂口就变大一些。

  一家“兄弟火锅”小餐馆,老板王成菊说,这个有十八张桌子的小馆子一天约有十桌客人,和震前水平差不多,并且仍然使用的是地震前的菜单和价格。来吃饭的主要是建设活动板房的工人和一些拉物资来青川的司机。

  走在青川县城所在地乔庄镇中,大量的倒塌房屋还没清理干净,一些外表完好的楼房实为危房,随时可能在余震中坍塌。在这里,95%的房屋需要拆除重建。一些地质专家认为:县城必须整体搬迁。

  在危情警报依然随时拉响的青川,这样一些数据与灾区百姓生活如此攸关:截至20日,全县搭建临时居民安置点260个,发放帐篷7万顶,建成板房6431套。受灾群众每人每天1斤粮,补助10元钱。

  到记者20日发稿时止,青川85%的村恢复集中点供电。

  都江堰--“重创”后的城市,开始苏醒

  20日中午,都江堰市灌口镇侏罗纪公园旁。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倪虹的忙碌达到了极致--三天内,安徽省所承担都江堰全市59所、12万平方米的中小学过渡板房将全部交付。

  “23号那天,我的3500名兄弟一定会有"幸福感"。” 烈日下,倪虹指着那一排排整齐、高质量的板房说。

  23日,随着安徽省援建的这批中小学过渡校舍大规模交付,都江堰市全市59所中小学将在地震发生四十多天后,首次迎来全面复课。

  都江堰市即将迎来的中小学全面复课只是一个标志性的缩影。在大地震发生一个多月后,尽管分布在都江堰大道两边的板房医院、帐篷超市仍在默默诉说着这个城市经历的惊心动魄和满目疮痍,但随处可见的事实更在表明,这座遭受“重创”的旅游城市正在慢慢地“复苏”。

  20日,人类古代水利奇迹都江堰景区大门外又一次停满了游客的车辆。就在旁边的复兴街上,几间被震坏的农家乐小饭店将在整修之后再迎顾客。

  “我们最新提出的目标是3年重建家园,完成受灾群众的永久性安置;5年重振经济,成为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8年重塑形象,全面完成重建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成都市平均水平。”都江堰市副市长王庆说起这个“3、5、8”振兴计划,眼里充满了希冀。

  德阳--一度震裂的工业之躯,不再是简单“复原”

  德阳,四川的工业重地。绵竹市汉旺镇,一个多月前惨痛的工业受损景象至今让人唏嘘。

  数据显示,大地震中,德阳市受灾企业达4118户,直接经济损失415亿元,占2007年全市GDP的64%。

  19日下午,记者走进国家三大电力设施制造商之一的东汽公司汉旺主机四分厂,3台数控机床正在车间工人的操作下加紧生产--经过26个日夜艰苦卓绝的奋战,分厂于6月6日正式恢复生产,也拉开了东汽在汉旺重灾区就地恢复生产的序幕。

  在东汽公司令人振奋的生产场景背后,是德阳工业经济生产的就地抓紧恢复,为当地、四川的经济复苏和家园重建积蓄“能量”。

  “截至6月16日,德阳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的已达68%。”德阳市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陈新有说。

  更大的重建曙光已经出现。“绵竹、什邡要建设得比过去更好,德阳的产业结构要比过去更优化,企业的产品升级、科技研发、环境保护等方面会比过去更有竞争力。”德阳市委书记方小方说。

  宁强--重建规划方案已经通过

  19日下午,陕西宁强县高寨子镇薛家坝村第6村民小组集中安置点上,远远就可以看到在公路边堆放整齐的砖块。58岁的受灾村民陈学财告诉记者,他的新家14日就开始动工了,准备建两间133平方米的住房,地基现在已经基本打好。

  “这次发生这么大的灾难,我们不但享受国家每天给我们提供的粮食和生活补助,而且很快地为我们重建划拨了土地并规划好了设计!不能只靠国家和社会,我想自己贷点款,如果还不够的话,再找亲戚朋友借点,我相信赶冬季到来之前一定能住上新房。”陈学财说。

  在高寨子镇,全镇需要重新建房的有1780户,其中需集中安置150户。现在肖家坝村、何家院村、薛家坝村几个集中安置点都已全部开工。在9月底前,绝大部分都将建成。

  根据来自宁强县的最新情况,19日宁强县政府已审议通过了全县灾后重建规划方案,涉及到20个大类1290个小项,包括农林水设施、城乡住房、交通电力设施、中小学校舍、农村医务室卫生所、计划生育服务站、敬老院、广播电视、通讯邮电、文物保护等。

  “全县灾后重建大约需要三年时间,共需资金48亿元。”宁强县县长周景祥说,“目前全县抽调了400名干部,到全县26个乡镇269个村1945个重建户,采取包乡、包村、包户的办法,一定要赶在9月底完成农村受灾群众住房建设。”

  陇南市--676个“板房考场”将如期完成

  甘肃陇南市的武都区滨江学校操场上,已经搭建好了一排排整齐的活动板房教室,安装工人们正在对供电和照明设施进行最后的检查和调试。一些前期已经完工的活动板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我们刚刚结束的中考,部分考场就设在了已经完工的活动板房教室里,近几天还有余震,在里面考试,学生安心,家长放心,老师们也踏实。”滨江学校校长岳玉文说。

  根据统一安排,四川和甘肃灾区推迟后的高考时间定在了7月3日至5日,保证高考如期安全举行,已成为当地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从目前的情况看,676个板房考场能够如期完成,陇南市近2万名考生将在其中安全考试。”负责此项工作的陇南市教育局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对喜说。

  截至6月16日,陇南市地震灾区各类学校中已经有2886所学校复课,占全市2964所学校的97%,51.8万名学生重回校园。6月16日至18日,当地3万多名考生已经顺利参加了中考。

  不仅是活动板房的建设。在陇南,震后重建恢复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首批175个重建村的重建工作已经启动,因震停产的88%的企业已经恢复生产。

  从映秀到什邡,从彭州到绵阳,震后的40天,记者走遍一个个重灾区,目睹着一个个尚未清理的废墟,关注着一个个自强不息的身影,记录下一幕幕八方援助的感人场景,憧憬着未来岁月的希望……

  震后40天,抗灾在险情中继续,复苏从废墟上开始!(参与采写记者:黄全权、陆文军、丛峰、熊争艳、叶建平、吕传忠、王世焕、王艳明、葛素表、张淼淼、王洋、林甦、侯大伟、周正平、王思海、杨一苗、朱国亮、周宁)
(责任编辑:黄成勋)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