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股贷款买不买,职工看着我”
股改方案市政府是批下来了,冯根生却傻眼了,职工们也开始犹豫了。
|
因为股权是有偿转让的。冯根生持300万股,也就需要300万元的人民币。他哪来那么多钱?合资前,他的月工资是480元,合资后虽增加到几千元,但与300万元的相距也实在太远了。职工们的心更悬了,你冯老总60多岁了,我们交了钱你退休了,企业亏了我们找谁去啊?
这时,一向其乐融融的冯家开起了严肃的家庭会议,主题是讨论到底买不买这300万股。最后决定还是买,因为冯根生不买,职工当然更没信心买了。于是冯根生家里凑足了30万元,再以股权作抵押向杭州城市合作银行贷了270万元,300万股终于尘埃落定。冯根生向职工交了底,“我借钱认股,人不会走,准备再干5年把大家的本钱都赚回来。”一诺千金,职工有其股,成了资本的主人,3000万股一个星期全都认购完成,却没有一个是企业贷款的。“当时我的压力是很大的,首先我自己每天要还的利息就是700多元,一千多职工都是多年的积蓄压在那里的,所以没有退路可走。”
正大青春宝股改之后,职工自己真正当起了主人。他们自觉加班加点,连水、电费都大幅下降,原来国有企业的那种懒散习气一扫而光,所有的热情干劲都迸发出来了。当年分红就达30%,之后不到三年时间所有本金就全部返还。企业利税10年增了5倍,总资产增长10倍以上,产值增长近10倍。显示了股份制改造的巨大威力,这就是改革的驱动力。
老职工有股,新职工没有,这要想新办法!
由冯根生持股而发起的“工者有其股”的声音,尽管已远去十一年了,可回响还在。当年上海、北京、青岛、大连的政府和企业纷纷组团前来取经探讨,成为国有企业股权改革的风向标。正大青春宝也成为全国第一个职工持股的国有企业,此后引发了全国性的企业职工持股改革,“工者有其股,经营者持大股”不再成为新鲜事。
如今坐在记者边上的冯根生说,此后各地某些企业出现了由转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像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的流失,但这并不是股份制改革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法制不健全的问题,是不公开不公正不透明造成的问题,这个不能怪罪改革。改革首先要改然后再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前面的路走了才知道有山有水有曲折,不能走都没走就因为怕有曲折不上路了。“就像我们这股权改制,现在看来还有问题,像老职工有股份,可新职工进来就没有了,这对他们的积极性就造成了挫伤。怎么办呢?我们正在想新办法,所以社会要进步,改革的轮子就永远不能停下来的。”
流动的水才活,改革的大河才会滚滚向前。
采访点睛
本报记者 俞力培
经历瞬息万变的这30年,横跨几个阶段,至今仍在大型国有企业董事长位置上的,在全国除了中国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之外,几乎已经找不到第二个了。
冯根生今年75岁,参加工作近60年,担任厂长36年。 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实践者。三十多年的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他始终以坚定的步伐走在企业改革的前例。
从上世纪80年代打破国有企业干部职工“铁饭碗”、为争企业自主权大喊“为企业家松绑”、冯厂长“罢考”到上世纪90年代为寻找新机制主动“披洋衣”、“儿子吃掉老子”(青春宝集团兼并胡庆余堂)、为争取“工者有其股”冯根生该不该持300万股?……改革的风浪一直没停止拍打这位奋进在一线的企业家。
近日,记者与冯根生重温这些往事时,这位老人刚刚伤愈出院,但说到“改革”二字,他立马目光炯炯。他说改革就是首先要解放思想。这就是改革的宣言。
全国15家主流报网媒体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那些人,那些事”。这是一个由扬子晚报发起,全国15家主流报网联合推出的大型报道,在今年我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背景下,承担起新闻界应有的使命和责任,联动报道同一主题。今天刊出由钱江晚报采写的《冯根生回首11年前“300万持股风波”的前前后后》一文。
联合报道:扬子晚报、新安晚报、辽沈晚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闻晚报、山西晚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今晚报、齐鲁晚报、新文化报
钱江晚报独家供稿搜狐网,严禁转载。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