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纸老虎”何以“唬”落一船人
毕诗成
新闻———
据多家媒体报道,6月29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通报了“华南虎照片事件”处理情况:周正龙拍摄的虎照为假虎照,其因涉嫌诈骗罪,已被提请批准逮捕,13名陕西省林业系统干部和政府官员受到处理。
另有最新消息说,6月30日,陕西省启动为期3个月的政府机关作风整顿教育活动。同时,陕西方面拒绝了所有记者采访周正龙的要求。
尽管沸沸扬扬折腾了8个月,尽管曲折过程极大地挑战了公众的耐心,但令人欣慰的是,到底,讲科学打败了不讲科学,舆论监督打败了无视舆论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捍卫公信的决心打败了急功近利的行政乱作为……尽管这一切似乎有点姗姗来迟。
老实说,周正龙算不上多出色的演员,其造假剧本也漏洞百出。但就是这个不入流的演员,捣鼓出一场波及全国、持续大半年的荒唐闹剧。调查结论说:“虎照造假系周一人所为,没有发现公职人员和其他村民参与”。但任何大戏,焉能没有几个配角与若隐若现的导演呢?透过“纸老虎”,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与科研工作者忙碌的“帮忙”身影:违反程序草率发布的;以乌纱做注荒唐“挺虎”的;拿点辛苦费就信口开河的……“周老虎”能撑到今天,这些人“功不可没”。
信息发布机制、利益回避机制、官员问责机制……说起来,能摁住个别人“热情超过理智”的机制不少,但当一群官员在错误政绩观作用下稀里糊涂地不作为、乱作为的时候,为何没有一种力量能阻止他们“求虎”的欲望,终被“唬”落深潭、越陷越深?在其它领域,又该怎样阻止“赵老虎”、“王老虎”的出现呢?
对卷入事件的官员给予行政处分,只是政府部门要做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举一反三,如何把虎照风波持续大半年之久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就显得尤其紧要了。恰如学者秋风所言,“如果政府不能对整个事件背后促使官员行为扭曲的机制、制度因素进行矫正,比纸老虎事件更离奇的事情就仍会层出不穷”。
按照陕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说法,政府处理此事时的慎重和高规格,离不开网络民意的高调支持。统而观之,有两点可堪总结的经验:一是各级官员必须加强对民意的重视。卷入“虎照”的官员如果能在民意质疑之下,及时调整姿态,也不至于荒唐地“力挺”没经过科学论证的虎照,最终引火烧身。二是相关部门在处理类似问题时,需强化与舆论和民意的沟通。
有人说,“周老虎”事件必将载入史册。这话不算玄乎。如果有幸让我来写这段历史,就是两句话:一些官员从骨子里缺乏依法行政、尊重科学的严肃态度,是“虎照事件”的根源;只有充分尊重公民的、舆论的监督力量,才会有利于政府彰显讲科学、讲法制、讲诚信的行政品格。
拒绝采访是“虎照事件”的倒退
张遇哲
拒绝所有记者采访周正龙的要求,使“虎照事件”笼上一层疑云。
尽管虎照是假、周正龙被抓、13名相关人员被处理,但“虎照事件”尚不能盖棺定论,人们心中还有一连串的问号: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周正龙照片合成的技术从何而来?有关部门为什么就轻易相信了这些假虎照并一再予以袒护?周正龙背后还有没有始作俑者?
这一切疑问都指向了当事人周正龙。只有他能够道出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彻底解开“虎照事件”之谜。然而,就在人们翘首以盼时,当地有关部门下达了“封口令”。
诚然,虎照事件暴露出了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有利乱作为”的思维和急功近利,需要总结和反省。陕西省又是召开千人大会,又是部署整风教育,声势不可谓不大。但当地拒绝记者采访的态度,不免令人怀疑反省的实际效果。如果不能坦然面对外界的关注,就意味着没有真正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清除酿成丑闻的土壤。
新闻采访是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的权利,是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渠道。记者对于案件的采访报道,只要没有涉及泄露国家机密或者个人隐私,都应予以准许。尤其是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的背景下,对于“假虎照”这一轰动全国的公共事件,有关部门应尽可能为媒体采访提供便利,而不是阻拦。
拒绝采访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谣言止于公开。倘若不能通过媒体获取充分的信息,人们心中的问号只能越来越大,这既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建,也无助于“虎照事件”的真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