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外滩画报》专区 > 《外滩画报》文化

从叛逆者到“老爸”


    从叛逆者到“老爸”

  以《巴黎圣母院》一片而为中国人熟悉的法国著名导演让·德拉诺瓦,2008年6月18日去世。他曾是法国优质商业电影的主将,享有恺撒奖终身成就奖的荣耀;他也是“新浪潮”猛烈攻击的“老爸电影”的主要代表。德拉诺瓦100年的人生,几乎贯穿了从默片时代到“新浪潮”崛起的整部“电影史”。

  文/蔡宸亦

  拍摄于1956年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部法国电影,尤其是其中的“钟楼怪人”形象。

影片画面阴郁、剧情惊悚,令人历久难忘。这也是法国著名导演让·德拉诺瓦(Jean Delannoy)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被评价为“忠实地再现了雨果原著中的人文精神”。美国演员安东尼·奎恩(Anthony Quinn)和意大利女影星吉娜·罗洛比加达(Gina Lollobrigida)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一想起雨果笔下的丑陋但善良的卡西莫多和反叛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眼前就浮现出他们的面容。他们塑造的经典银幕形象,至今无人超越。

  2008年6月18日,曾凭借《田园交响曲》(La Symphonie pastorale)获得1946年戛纳电影节评委大奖的让·德拉诺瓦,逝世于法国甘维尔,享年整100岁。

  德拉诺瓦100年的人生及其50余部作品,仿佛就是电影这门“第七艺术”的成长史,从默片时代一直到“新浪潮”崛起,记载了欧洲电影人对艺术的不懈探索和追求。法国总统萨科奇在德拉诺瓦去世后称其为“一位伟大的导演”,他“把毕生激情奉献给艺术,为我们的国家铸造了荣誉……《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充满情感的影片,既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影星,也不乏崭露头角的新星”。

  “老爸电影”的代表人物

  也许正因为德拉诺瓦如日中天的地位,当“新浪潮”这群年轻气盛的“破坏”分子兴起时,德拉诺瓦成为了他们的“敌人”。如今提起德拉诺瓦,很难绕开他与“新浪潮”结下的那段是非恩怨。

  1953年,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才20岁,他在发表于《电影手册》该年度4月号上的“处女影评”中写道:“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一位年纪超过30岁的导演”,足见其对“老家伙”们的痛恨。翌年,他在极富争议的著名影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A Certain Trend in French Film)中,称德拉诺瓦等法国主流商业电影正成为“法国电影潮流的阻碍者”。在特吕弗们看来,德拉诺瓦的作品是“枯燥无味的诗意现实主义”,他的电影理念已经如此陈旧,一种新的“以导演为中心”电影创作观应该得以倡导,新一代电影人应该用更加锐利、更加朴素的手法来揭示现实生活。在文章的末尾,特吕弗毫不留情地抨击道:“让·雷诺阿最差的电影都比德拉诺瓦最好的电影有趣。”

  德拉诺瓦在回信中对特吕弗的评论回击道:“在我从业的20年中,从未读到过如此低俗不堪的发言。”他相信,导演的职责是去发掘编剧的工作,正是这一点,与新浪潮的“作者电影”和“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等观念势不两立。让·吕克-戈达尔(Jean- Luc Godard)随后也加入了特吕弗的行列,他讥笑德拉诺瓦,称其“每天拎着个公事包到电影棚,样子同一个要去保险公司上班的文员无异”。

  随着德拉诺瓦的去世,被“新浪潮”一代嘲笑为“老爸电影”(cinema de papa)的那批导演,已经全都离开人世。不过今天,就连作为“儿子电影”的“新浪潮”的健将们,也已经老得人们甚至忘记他们中很多还活着了。用历史的眼光看,“老爸电影”的支持者认为,正是德拉诺瓦与伊夫·阿勒格莱特(Yves egret)、克劳德·奥当-拉腊(Claude Autant-Lara)等人共同构筑的优质电影“传统”,为特吕弗、夏布洛尔、候麦等人的“创新”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将“叛逆”献给宗教思考

  1908年1月12日,让·德拉诺瓦出生于巴黎东部的郊区。在巴黎大学哲学系完成学业后,德拉诺瓦曾尝试过诸如记者、室内装修设计师以及挨门挨户访问的银行业务推销员等多份工作。一战过后的二三十年代,是整个欧洲电影飞速发展的时代,德拉诺瓦也就是在此时接触电影。他的第一次涉影经历是在默片《大激情》(La Grande Passion,1928)中饰演一个小角色。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德拉诺瓦很快爱上了电影,并疯狂地投身其中。随后,他在派拉蒙公司驻巴黎的工作室找了一份编辑工作,经手的第一部影片是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在法国拍摄的《香榭丽舍之王》(The King of the Champs Elysees,1934)。在其早期生涯中,他做过演员、剧务、美工、剪辑师等各种与电影相关的工作,逐渐积累起了经验。同年,26岁的让终于如愿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音乐喜剧“Paris-Deauville”,从1941年的《黑钻》(The Black Diamond)开始,其自编自导的电影多达20多部。

  其实,同“新浪潮”小子们粉碎一切的姿态一样,德拉诺瓦刚进电影圈时,也是个打破一切的“叛逆小子”。由于看不惯审查制度,他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抨击当时的电影工业为“待亡的溺婴”,他写道:“审查委员们自以为保护了年轻人的灵魂,实际上,不过是慢慢地耗尽了他们的心灵,这种方式更暴力。”作为他的“战斗工具”,德拉诺瓦将许多作品贡献给宗教思考,其最著名就是《田园交响曲》,讲述生活在瑞士阿尔卑斯的一名新教牧师爱上了自己抚养长大的盲女孩。《上帝需要男人》(Dieu A Besoin des Hommes,1950)被广泛地认为是德拉诺瓦的“集大成之作”,质疑了教会的精神权威。在19世纪布雷顿海岸边的小镇里,牧师拒绝为掠夺失事船只残骸的岛民祈福,相信罪人同样有权获得灵魂指引的年轻信徒,希望能冒名顶替担任牧师,却遭到了教会的反对。著名影评人鲍斯雷·克洛瑟(Bosley Crowther)在1951年的《泰晤士报》上撰文称这部影片具有“罕见的纯真之美”,大胆而直接地击中了法国宗教传统的本质。

  “经典文学”导演

  电影场景的细腻工艺、极高的文学品味和深湛的文化修养,使德拉诺瓦成为古典电影风格的主将。在二战前和二战初期,德拉诺瓦的导演水平就已经得到了业内公认,他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尤其受到让·考克多(Jean Cocteau)的赞赏,1943年他们合作完成了《永恒的回归》(L'Eternel Retour)。

  德拉诺瓦的代表作《田园交响曲》,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的同名小说,于1946年在首届戛纳电影节公映,并一举拿下评委会大奖。巧的是,第二年纪德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1947年萨特的《游戏结束》(The Chips Are Down)到1961年拉法耶特夫人(Madame de La Fayette)的《克莱芙公主》(Princess of Cleves),德拉诺瓦执导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改编影片。1951年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德拉诺瓦表示:“拍好电影的唯一办法就是选择一个好主题,好主题逼人超越自我。”德拉诺瓦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成为当时法国电影质量和票房的保证,他的作品在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上屡屡有斩获,誉享欧洲。德拉诺瓦本人更在1966年获凯撒奖终身成就奖。

  随后,也许是由于“新浪潮”的强大冲击,德拉诺瓦的创造明显放慢了脚步,整个60年代只拍了一部长片《胡蜂之网》。整个七八十年代,年事已高的德拉诺瓦专注于电影教学和电视制作,鲜有大作问世,但根据普契尼的歌剧《曼侬·莱斯科》(Manon Lescaut)拍摄的6集连续剧等电视作品仍部部精品。德拉诺瓦并不认为电视与电影有何质的区别,毫不拒绝电视这个拥有更多观众的媒体。1995年,他执导了最后一部电影《圣母玛丽》(Marie de Nazareth),最后一次改编经典,从此离开了摄影机和银幕。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