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对中国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嘉宾介绍:Jeroen de Kloet,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多年研究中国青年文化,尤其是中国流行音乐和大众艺术、电影等领域。
嘉宾:同志们,你们好。(中文)
主持人:上午好,欢迎来到sohu.com,很荣幸我们栏目组能邀请到您作为“奥运面对面”的嘉宾,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中国奥运文化。我们了解到,您是专门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并且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年,您能跟我们谈一谈关于您的具体研究工作吗?
嘉宾:1992年,我在厦门大学,从那时开始我一直在研究中国文化,到现在我在这方面已经坚持很多年了,我能够从事这一工作这么多年,主要是出于个人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强烈兴趣。
|
主持人:为什么你对奥运文化感兴趣呢?
嘉宾:坦率地说,我对运动不是很感兴趣,我更喜欢去看演出。但是,我想要研究中国奥运,因为全世界都处于一种“中国热”当中,到处在谈论中国。而中国也在想借这个机会,将自己置于世界的版图上。
主持人:就是媒体常说的“coming out party”吧?
嘉宾:是的,是的,这确实是像“coming out party”。那么,“初次展现”自己的中国,展现的是什么?她是从哪里走出来的?
主持人:好的,我们回到原题,继续给我们谈谈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状况?你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方面有哪些呢?
嘉宾:好的。我的研究课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由我的学生负责的,主要研究中国在奥运宣传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深入到北京的每一个街道,去了解中国的宣传方式。我们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来实现这一计划,录了95张DVD的电视节目和录像。
主持人:你们收集了多少小时的录像?
嘉宾:300多小时?具体我也记不得了(笑)。但是我们觉得有这个必要,收集了尽可能多的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材料,等回到荷兰,休息一下,可以做更深入的研究。
主持人:或许可以用来建一个陈列馆?
嘉宾 :是的是的,这可以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奥运宣传陈列馆。这些材料有的做的非常出色,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一些个人制作的DV录像,非常有趣,非常出色。比如一个宣传在地铁里应该排队的短片——人们也确实开始在北京地铁里开始排队了,这非常好。
第二部分研究是关于奥运会的媒体呈现。我们想了解北京是如何来组织协调媒体工作,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媒体是如何看待北京奥运会的。以开幕式、闭幕式为例,我们将关于世界各大媒体包括美国的、英国的、香港的、台湾的媒体如何分别报道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这是我们工作的第二部分。比如说奥运圣火传递,现在这一个小小火焰,交织了许多感情在里面。各大媒体都对圣火的传递非常关注,也做了相当多的这样那样的报道。这些都是我们感兴趣的。我们想知道,小小的圣火,为什么能够承载如此多的情感,不同的人感受到的完全不同。
第三部分的内容由我自己完成,主要是聚焦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城市生活带来了何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意义所在。比如北京的城市博物馆,比如北京的艺术区798,比如北京的艺术家如何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这些就是我所要研究的内容。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