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鸟巢”上空奥运火炬的缓缓熄灭,中国开始进入“后奥运时代”。盘点北京奥运遗产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人们关心,是否能够持续地享受到清新的空气、畅通的交通,生态意识是否能够击退商业诱惑,奥运场馆是否能够亲近平民家庭……更关注的是,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所谓的“后奥运衰退”?中国经济的主火炬能否继续照亮“鸟巢”上空?
在人们的印象中,所谓的“后奥运衰退”就像一个魔咒,过去多年一直笼罩在东道主头上。
就拿较近的两个承办城市来说。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即出现GDP增长率小幅下滑、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业衰退等迹象,经济明显进入“低谷”。而承办2004年夏季奥运会的雅典,竟背上了10年的债务。
“悉尼不是第一个,雅典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一些西方媒体似乎更愿意拿悉尼、雅典的经历来观察北京、甚至是中国在后奥运的经济前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增幅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中国上半年的经济统计数据甫一出笼,尽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给出的结论是: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长高位平稳适度回落,但“回落”这个关键词,还是成为担忧中国经济前景者的佐证。
更何况,与悉尼、雅典相比,北京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更为复杂———全球经济正经历剧烈的波动。2008年,注定是中国的大考之年。我们担忧之余,更应该冷静地看到,毕竟,北京与悉尼、雅典有着太多差异。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算了一笔账:其一,中国的经济规模跟其他举办奥运会国家的经济规模比较起来差异较大。中国在2007年达到的经济规模是3万亿美元,与雅典奥运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希腊的16倍,与悉尼奥运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规模是澳大利亚的8倍。而奥运会的投资规模,在各国大体是相当的,当同样的投资规模分散到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中时,它产生的影响就会小的多;其二,中国在后奥运时刻,还会迎来较多的国际大型活动,比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2012年的广州亚运会等,基础投资不会出现明显回落;其三,未来几年还将产生其他项目的大型基础投资,比如京沪高铁,北京目前仅有170多公里的地铁,而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75公里,除北京外,还有30多个省市的地铁工程正在兴建。
事实上,对中国经济可能陷入“后奥运萧条”的担忧,正是基于之前过分高估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影响的一种后续判断。数字显示,北京市经济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6%。北京的奥运会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约3000亿元,按奥运投入期4年分摊,平均每年750亿元,仅占中国过去4年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0.55%~1.06%。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经济规模大国,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受奥运的影响有限。既然如此,“后奥运效应”也很难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不管有没有奥运会,经济都要发展。”因为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重要期,处在产业调整的升级期,处在民生改善的关键期,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依然是驱动中国经济车轮滚滚向前的动力。
想起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共同设计者之一——古斯塔夫·拉尼斯的研究。这项研究表明,人类发展(包含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识字率等)始终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如果优先考虑人类发展,将有助于经济步入可持续的发展。换句话说,增加民生投入,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动力。
给微笑的中国投一张信任票——我们愿意期待“后奥运时代”的美好未来。后奥运的普惠比奥运的狂欢更让人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