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获英国皇家奖章的中国院士:人生与中国命运紧联

资料图:徐匡迪 中新社发 徐曦弋 摄

  中新网9月4日电2008年6月9日,英国皇家工程院把国际奖章颁发给一个已经70岁的中国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的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徐匡迪。徐匡迪有着众多头衔和荣誉,然而在这背后却是他与中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起伏人生。凤凰卫视《问答神州》近日专访徐匡迪。以下是节目文字节录:

  嘉宾:徐匡迪

  主持人:吴小莉

  个人经历(1978年前)

  2008年6月9日,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浦亲王出现在英国皇家工程院的颁奖晚宴上,在大约280位英国工程科技界人士的注目之下,英国皇家工程院把国际奖章颁发给一个已经70岁的中国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的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徐匡迪。


  徐匡迪是钢铁冶金专家,博士生导师,目前还兼任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成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会长等要职。2003年以来,他又先后当选为瑞典、英美俄等国的工程院外籍院士。

  然而,在徐匡迪众多头衔和荣誉的背后,却是他与中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起伏人生。

  主持人:原来您以前的名字叫做徐抗敌。

  徐匡迪:对的是的

  主持人:就是因为对日战争的时候,日军侵华。

  徐匡迪:对,我是1937年12月11号出生,那个出生的地点呢是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一个山区,那个地方叫松岭,所以我的小名叫松松,那么当时呢我母亲是怀着孕,已经是,那个当时过了钱塘江大桥火车就没了,就是敌机不断地轰炸,因为日本已经占领了上海,飞过来两三百公里很容易,而且那时很残忍的,就是难民就沿着铁路走,飞机就沿着铁路扫射轰炸,一到听说飞机来了呢都往稻田里面躲,你知道稻田里面又有水,这个又泥泞,又是冬天,所以走了大概两个多月以后,到了浙赣交界的地方呢?我母亲就临产了,我就生在那个一个庙里面,父母亲呢感觉到我们国家太弱了,这个生了一个男孩要能够记住这个国耻家仇,所以要抗敌,"男儿当自强,抗敌保家乡",所以呢就取名我为"抗敌"。

  徐匡迪一家人长途跋涉来到云南之后,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而当时的昆明是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此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大,徐匡迪就在西南联大附小就读。

  徐匡迪:我在西南联大附小念书,那个等到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就是1944年,当时我们一个小学老师很有意思的,半开玩笑地跟我说,我们抗战快胜利了,你一直"抗敌",胜利了以后你抗谁啊?这个问题我当然很小我回答不出来,他就拿了毛笔在那个毛边纸上,他就写了匡迪两个字,我就说我不懂这两个字,还不认识,小学生,我这什么意思他就写了"匡扶正义,迪吉平安",他说给你爸爸妈妈看看吧,我拿了回家去,给我爸妈看,我爸妈都说这个名字取得很好,所以呢我就一直用到现在。

  抗战胜利后,徐匡迪随家人回到家乡杭州,1954年徐匡迪高中毕业之后,考入了当时被誉为是"钢铁摇篮"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徐匡迪:我一点都不懂什么钢铁专业,我们在江南水乡,第一次实习我看了我吓了一跳,哎呀这么大的炉子,这么热的温度,但是这个只要国家需要。我觉得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因为中国受的苦难太多了,总想帮国家多做一点事情。

  主持人:如果不是国家需要的话您本来的志愿是什么?

  徐匡迪:我曾经想考艺术学校。我当时是唱歌唱得蛮好,而且我是可以用美声唱法考独唱,当时我因为艺术院校先招生,我本来想考中央音乐学院或者上海音乐学院,偷偷的,父母亲都不知道,父母亲是绝对不希望我读艺术,或者读文科,那么可是很遗憾呢,当时是西安艺术学院录取我了,当时我就觉得进不了第一二名(学校)就干脆放弃吧,重新再高考,考到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原来的北京钢铁学院。

  徐匡迪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学习的5年,学业和文艺才能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59年大学毕业的时侯,他又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但是却因为父亲被划成了"右派"而未能够如愿。幸运的是,他被学校留了下来,成为了一名教师。

  1963年,徐匡迪则被调往刚刚成立的上海工学院任教。然而,正当他想一展宏图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文革"结束之后,经过"隔离"、"下放"的徐匡迪重新回到了学校,他顺利地通过了学校组织的考试,成为一名研究生导师。

  徐匡迪:我是第一批带研究生的文革老师,而我在文革以前只是一个讲师,因为当时文化大革命没有办法再评职称了,所以学习我觉得是不管在什么年龄什么时期对人总是开卷有益的。

   个人经历(1978年后)

  主持人:在文革之后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啊,

  徐匡迪:对

  主持人:那个时候郭沫若在闭幕式上。

  徐匡迪:《科学的春天》讲话,当时我在下面听。

  主持人:您在下面听,听说是非常感动。

  徐匡迪:极其感动,极其感动,因为那个时候知识分子正好从那个臭老九,从另类的变成邓小平同志说,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所以当时就感觉到,真的是如沐春风啊,非常地高兴,整个应该讲科学大会的闭幕式啊,可以说是现在是很难想象的,当时这个鼓掌啊,那时好像说一两句话就有鼓掌,说一两句话就鼓掌,那个掌声真的是不断,那是一种好像,被压抑了很久而获得解放,被蕴藏在心底的这份热情突然迸发出来的这种感觉,所以我觉得那个是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的,也是我这一生当中不会忘记的。

  1978年,中国国门打开后,莘莘学子掀起了一股出国的浪潮。1982年,被称为是中国喷射冶金领域"四大天王"之一的徐匡迪,也应邀来到英国做访问学者。

  徐匡迪:我当时到英国以后感到非常震撼,最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这超市里怎么琳琅满目啊。

  主持人:听说您还拍了张照。

  徐匡迪:拍了个照呢,寄回来,我不是拍的大笨钟,也不是拍的伦敦桥,我是拍的伦敦的超市,因为我实在是感到震撼,它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当时我们国内//什么都计划,所以我就不懂了,他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所以我想学学经济学,经济系和我们这个冶金系是一栋楼,所以我就要去听它的课,那个教授非常客气,说很好,感谢你选我,从哪来啊,从台湾来啊从日本来啊还是从香港来啊,我说我是从中国大陆来的,从上海来,他马上不笑,他说这个你没用的,你们学了没用,你们是短缺经济,什么都不够,所以要计划分配,我们是市场经济,是一种过剩的经济,所以大家都要讲究营销战略,我是讲市场经济对你没用。我当时啊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我说那这样吧我就旁听吧,不选你,正式选你的课可以吗?他说你来坐着,我绝对是欢迎你,我只是怕浪费你的时间,我说我不浪费,我学习学习。这个学习对我非常有启发。

  1984年,徐匡迪被邀请到世界著名的喷射冶金公司--瑞典兰塞尔公司做副总工程师,他在英国学到的经济理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徐匡迪:到了瑞典以后,就接触到实际了,比如说我们这个是提供冶金的装备和技术的公司,那么比如说西班牙要建新的厂,意大利要建厂,你要去投标,我呢都是投标的负责人,那么这个投标啊除了技术还要概算你有多少钱,然后呢你可以保证给公司多少利润,而且你要能够投标投上,人家的投资多少年可以收回,你要给他说服他,然后我们这个设备制造怎么样为银行贷款,这个有很多的一个可以说从金融到技术,到产业生产一直到应用这么一个链条再回收这个资金,所以要学会做项目,所以这个对我还是有用的。

  1985年,徐匡迪回到上海,开始对市场经济的优势及国外如何操作市场经济进行思考总结。

  1989年,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召开了各界人士经济形势座谈会,在会上,徐匡迪所作的"计划经济不再适合现今中国发展"的发言,引起了朱镕基的兴趣。同年12月,徐匡迪被任命为上海市科教文卫办公室的副主任,并且兼任高教局局长,从政之路就此打开。

  1995年的2月,徐匡迪当选为新一届的上海市市长,一个月后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当时唯一的院士市长。

  徐匡迪在任期间,上海成功举办了2001年APEC会议,并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中,赢得了首轮角逐的胜利。2001年底,徐匡迪被调任中国工程院工作,200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

  徐匡迪:我当时离开上海是64岁了,那么65岁本来就要退,当时我是准备回学校去做教授去了,哎,想不到中央要我说到工程院来工作,后来呢院士们选我当院长,这个是选举产生的,当时我就感觉到,我又一次要学习了,我要做学生了,因为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尽管我已经64岁,当时院士的平均年龄都已经六十七八了,很多都是我的老师,还有我的太老师,就是我老师的老师还在做院士,所以我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我也很高兴,因为和这么多睿智的人这么多有专长在一起真是学无止境啊。

   院士制度建设

  2008年7月,一则"袁隆平要购买售价68.8万元顶级跑车"的虚假报道,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过,网民们对袁隆平的支持热度却一直不减。

  然而,这个广受中国老百姓爱戴、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科学家,却一直没能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直到1995年,他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不禁让民众对中国的院士制度提出了疑问。

  徐匡迪:袁隆平先生我和他很熟,他以工程院院士为自豪,他并没说一定要做科学院院士,但是他也完全有资格做科学院的院士,当时他申请科学院院士的时候没有通过呢,是因为有的院士认为你这个好像不正规,你这个成果是不是偶然的,袁先生呢是一位非常实干的人,到现在还在田里头实干,他并没有写很多的论文来阐述这件事情,科学院比较侧重科学的原理,就是科学的原理的创新和发现而工程院呢是比较注重实际,工程的实际,所以他在工程院第一次申报就通过了。

  中国的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但是直到1946年才建立这一个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院在1955年建立了学部制,然而,由于受到了"反右"、"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学部委员增选一度中断。1979年,中国科学院增选工作开始恢复,与此同时,院士制度也开始着手建立。

  1993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院士制度才正式的建立。1994年,中国工程院宣告成立。在中国,"院士"是最高的学术称号,是一种终身荣誉。

  2001年,社会上发生了"核酸风波"、院士候选人花钱做广告等事件,院士科学道德建设由此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重视,于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在这一年出台,而早在1998年,中国工程院就制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

  2003年院士增选时,徐匡迪对工程院院士和院士候选人提出了"五个不希望",就可能出现的科学道德问题提出忠告。2005年院士增选的前夕,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等13名院士,对院士科学道德等现象进行抨击,并强烈要求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

  主持人:也有人开始讨论到就是院士的这个制度,是不是本身也可以进行一些改革。

  徐匡迪:院士制度呢我认为是要不断完善,所谓完善呢无非是两个,一个是选拔机制要完善,第二个呢就是监督机制要完善,我想就这两个方面,那么至于说到比如说改革啊,或者说有人说取消,我觉得这个是不了解全世界的情况,所有发达国家都有院士,全世界院士都终身制,但是呢国外有一点你院士要付钱的,像美国院士一年要交1500美元。我们也在酝酿,可能某个时期也要随着待遇提高也要交点费。

  2005年底,一则有关"韩国克隆之父"--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蓄意伪造实验结果的报道,在中国科学界引发热议。而在今年6月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徐匡迪再次对院士科学道德进行强调。

  主持人:是不是觉得这个现象还是有存在的这个危机。

  徐匡迪:不是讲有危机,就是这个社会的这个功利主义,社会的这种急躁的心情,或者说各个地方对发展科学,突破某一个高技术的这种强烈的欲望也驱使着一些科学工作者感到很大的压力,那么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定力,那也许会出现像韩国黄禹锡这样的造假的问题,他是个优秀的科学家,他在美国做终身教授做了好多年啊,是韩国政府把他请回去的,总统还给他最高奖,结果是个假的,所以因为他压力太大了,所以我们一直要求我们的院士,要有一种平常的心,科学的心来对待所谓的事情,要愿意坐冷板凳,不要热衷于各种各样的活动。恩格斯曾经讲过,任何高明的专家,在他专业以外都最多是个半通,不能像鲁迅说一成为名人,你就满天飞,到处去兼职,到处去参加各种会议夸夸其谈,这个是至理名言。
(责任编辑:郑小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