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魏巍的爱与人生(图)

参军/文

  他是一位著名的军旅作家,他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曾经感动和激励着几代人。2008年8月24日,他在北京301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8岁。一位可爱的老人走了,让我们走进他鲜为人知的家庭,走进他和妻子携手相伴的62年岁月……

  硝烟中萌生的爱之花

  魏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3月6日,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期,魏巍在郑州东大街关岳庙小学(一座破庙改成的免费贫民小学,即现在的创新街小学)就读,在那里,受一位叫蔡芸芝(即魏巍作品《我的老师》的女主人公)的年轻女教师的熏陶和影响,喜爱上了文学。


  中学时代,魏巍便在郑州的报纸上主编过《芦笛》周刊和《铁笛》周刊。后来,魏巍依靠勤工俭学,又读了几年师范。上师范的时候,家里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魏巍是个热血青年,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旧思想观念束缚,为了逃过这段婚姻,他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离家出走了。

  那时,正值1937年抗战爆发,17岁的魏巍满怀报国壮志,打点行装,怀揣几本书和刚创作的长诗《黄河行》,偷偷爬上一列货车,辗转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不料没有被收留。他接着又扒货车返潼关,渡黄河,到山西临汾,终于在马牧村找到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干校,干校录取了他。

  此后,魏鸿杰将笔名“魏巍”用作正名。1938年初,一一五师干校并入延安抗大。1938年4月,魏巍在延安入党。从延安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晋察冀老一团一营任教育干事,后调一分区政治部任通讯干事。

  魏巍的妻子叫刘秋华,河北省安平县报子营村人,1925年生于一贫苦农家,是家中的长女。17岁那年,父亲在鬼子“扫荡”中惨遭杀害,弟妹幼小,母亲体弱,淳朴勤劳的刘秋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做饭、挑水、洗衣、织布、下田收种,什么都干。刘秋华16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岁担任村妇女自卫队指导员。

  两人的相识很有缘分

  1944年春节期间,魏巍和战友一同访问“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大娘。跨进大门,织布机旁坐着一位年轻姑娘,正神情专注地织土布。见有客人来,姑娘放下手中的梭子,笑着起身,让座倒水,然后跑到外面,将正发动群众做军鞋的李大娘找了回来。魏巍后来知道,姑娘叫刘秋华,是李杏阁的堂孙女。

  不久,部队驻地转移,魏巍恰巧被安排住进了刘秋华家里。年轻的心总是敏感的,渐渐地,两人都有一种说不清的亲近感,但谁都没有讲明白,毕竟是子弟兵与老百姓的关系。魏巍整天跟随部队搞战地报道,刘秋华则忙着站岗放哨做军鞋,都很忙,接触的机会不多。

  再后来,魏巍随部队开赴新的战场。刘秋华也带着弟弟参军,她被分配到《前线报》社做收发工作。之后,魏巍、刘秋华虽见面不是很多,可在战争硝烟中萌生的爱情之花,已经愈开愈艳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此时的魏巍接到命令,火速到冀中军区第七分区任宣传科科长。刘秋华的家乡就在第七分区的驻地,恰好刘秋华也要回一次家,于是,两人结伴同行。月色如水的秋夜下,他们边走边谈,走了整整一宿。“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最美好的一夜。直到那个夜晚,我们才彼此捅破了这层纸。”

  1946年3月19日,在平绥线上一个叫下花园的小车站,魏巍与刘秋华举行了简朴的战地婚礼。没有鲜花美酒,仅有战友们的祝福。那时魏巍26岁,刘秋华21岁。

  为“最可爱的人”而感动

  婚后,同那个时代的许多革命伴侣一样,夫妻俩无处为家。虽然都在一个军区,但总是聚少离多。1947年春节后,刘秋华生下了大女儿魏欣。而此时的魏巍正随部队攻打石家庄,别说回家,就连个电话都打不通。直到三个月后,石家庄战役彻底结束,魏巍才在部队休整期间抽空赶回家看了女儿一眼。

  魏巍的心在战场上,一篇篇诗作在战火中飘飞,鼓舞着战士们奋勇拼杀。刘秋华不但要行军打仗,还要带孩子,也是居无定所。只有打完了一次仗,夫妇二人才能小聚一次。

  1949年夏,组织上安排魏巍担任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傅作义部骑兵团的政委。由于刘秋华身怀六甲,魏巍把她留在陕西咸阳,自己投入到了改造旧军队的工作中。身在咸阳的刘秋华生下二女儿魏平,身边没人照顾,硬是喝了一个月的稀粥……

  三年解放战争,刘秋华随军转战,对丈夫牵肠挂肚的那份思念就不用说了。新中国成立后,夫妇俩先后进入北京,并在部队驻地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家。作为一个老革命,刘秋华完全有条件走上领导岗位,但身为魏巍的妻子,她还是为丈夫的事业作出了牺牲——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心甘情愿地当起了“贤内助”。对于妻子所做的一切,魏巍感激不尽。

  1950年5月,魏巍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当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当年12月,魏巍奉命赴朝鲜调查美军战俘营的情况。调查结束后,他要求留下来进行3个月的战地采访。魏巍来到志愿军前线部队,耳闻目睹了许多撼人心魄的英雄故事。正是这次深入的采访,使他进一步了解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与伟大,也正是这次深入的采访,使他回国后写出了那篇不朽之作——《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破例用头版头条,大字标题发表了一篇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报纸送进中南海,朱德总司令连声称赞“写得好”,毛泽东主席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

  刘秋华虽是作家的妻子,同普通读者一样,发表后才见到这篇文章。当她满怀深情一字不落地从头到尾读完,已是泪流满面。别人读这篇文章落泪,多半是为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浴血战斗而感动,而刘秋华读这篇文章,在被“最可爱的人”感动的同时,也为丈夫感动和骄傲……

  当晚,刘秋华特意买了一瓶酒,做了几盘可口的菜,执意要敬丈夫一杯。魏巍笑着说:“要敬,也该敬我们的那些战士啊!”刘秋华说:“战士们该敬,你也该敬,因为你也是一名战士,也是一位最可爱的人!”饭后,魏巍给她讲了一段《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未写进去的战斗故事,刘秋华又抹了一阵子泪……

  《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举国上下,前线后方,到处谈论着“最可爱的人”这个美丽的新名词,该文也成为一篇经典课文。后来,“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也成了几十年来中华大地上运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魏巍和他可爱的家

  面对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结发妻,魏巍无比感激。多年来,魏巍不知道菜市场在哪儿,不知道家里的钱放在哪儿,甚至不知道孩子上几年级。这些家庭生活中的琐事,都由妻子操劳着,魏巍整天一门心思地扑在了工作和创作上。

  魏巍曾发表过一首诗《塞外晚歌》,这首诗是专门写给妻子的,诗里洋溢着一腔柔情:“如果战友允许/我要寄一支歌/给一个淳朴的乡村的女儿……谁叫我在织布机旁将你碰见/谁叫那琐碎的日子在我们身边留恋……”魏巍充满深情地说,当年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现在,妻子就是家中最可爱的人。

  魏巍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孩子们眼里,魏巍是个好爸爸。儿女们跟这个在外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大作家成了亲密的朋友。魏巍每每有新作问世,他们都要振振有词地点评一番,提出意见和老爷子“商榷”,搞得魏巍总因为讲民主而后悔半天,因为在家里他怎么也找不到在外面那种风光的感觉。

  魏巍还时刻惦记着老家

  当时的郑州老家,因为魏巍一走就音信全无,族人都以为他在外面已遭遇到不幸。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有两个人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一群卫兵来到郑州魏巍的家里,大家都很害怕,仔细一看,其中一个骑马的竟是魏巍,另一个是当时郑州的政府领导。一时间,魏巍当官的消息就传遍了全族。一个本家叔叔让魏巍请客,他答应了。结果,魏巍就带大家来到东大街的一家丸子铺,一人一碗绿豆丸子。吃饭回来后,叔叔很生气地说:“这小子,当官了还这么抠门,只请俺们吃绿豆面丸子。”郑州日报退休干部、堂弟魏柏年十分感慨地说:“其实,哥哥的生活十分俭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魏巍作为“文艺黑线人物”被揪了出来,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在一夜间变成了大毒草,猛然跌进政治深渊,魏巍心里痛苦至极。从枪林弹雨中跋涉过来、一直对党忠心耿耿,他实在想不出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了不让性情耿直的妻子担心,他强抑着心中的苦水。

  面对多次审查,面对多次批判,面对日益憔悴的丈夫,刘秋华也是强忍痛苦安慰丈夫。

  粉碎“四人帮”以后,魏老宝刀不老,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等著作相继问世,再一次焕发了无穷的青春活力。

  这时候,儿女们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小家,虽然不在二老膝前,但儿女们每逢节假日必回家团聚。两位老人说,儿女们虽然都有自己的事业,但即使他们飞到天涯海角,父母还是他们最可爱的家。

  大多时间,魏巍与妻子相依为伴,相扶相搀,他们操劳了大半辈子,品味着悠然清闲的幸福生活。夫妇俩还亲自动手,在自家小院空地上种上萝卜,栽上大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悠悠南风里,看看豆荚摇铃,丝瓜爬藤,都能让魏巍生出许多回忆和感慨。

  1991年,魏巍离休。曾拨动时代琴弦,唱响志愿军英雄赞歌的老人,离休后仍生活在军营里。北京西山的八大处是个美丽的地方,老两口就在山脚下的一所独栋小院里。

  老人的生活,基本上是随军营里的军号声作息。早晨起床后,到院内外散步、锻炼;午饭后午睡到两点半;晚饭后到户外活动。其余时间进行写作、练书法,魏巍对家乡戏很喜欢,有时还唱上几句。

  魏巍已很久没回过老家了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回过两次老家,在郑州呆了不到一个星期,当时去亲戚家看了看。郑州的亲戚还不少呢,庙张村姥姥家,禹庄村姐姐家。家里变化太大了,好多房子被拆掉。那一次回家,老百姓拉着魏巍的手说,等你下次再回来,可能好多老房子都看不到啦。时光真快,1937年魏巍离开家时,郑州是个小城市,道路不好,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后来都变了模样。

  魏巍75岁生日时,还写过一首《自题》诗,刻在黄河边上,那里有个石碑,这首诗写的是他离家参军的情形,内容如下:“黄河岸上一少年,不觉霜雪飞鬓边。烟飘青春从不悔,雾迷关山志更坚。鲁师遗训铭心底,痴牛永俯孺子前。胸中自有青松气,尽瘁不唱夕阳残。”

  2007年以来,魏巍身体欠佳,因患糖尿病住在北京军区医院恢复治疗。

  2007年11月,魏巍被确诊为肝癌,做完手术后一直住在医院里。毕竟是80多岁的人了,手术并没有让他的身体完全康复。后来,病情发展到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妻子刘秋华说,魏巍的心脏、肝都有问题,还有糖尿病,医院的护士很好,没让他受什么痛苦。

  然而,一位可爱的老人还是走了。2008年8月24日晚7时,魏巍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88岁,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魏巍走了,走得也很平静,前后病了一年多,临终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女儿魏平悲伤地说:“父亲离世时全家人都在他身边,虽然他不能说话,但从他平静的表情里可以感觉到那一刻他很从容、坦然。”

  得知哥哥去世的消息,在郑州的72岁堂弟魏柏年伤心不已。几个堂兄弟中,他和魏巍比较能谈得来。无论身在何处,两人交谈时,都是一口河南话。2008年初去北京看他,魏巍还说国庆节想回家乡转转,结果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竟成了他的遗愿。身体本来就不好的魏柏年,血压也马上升高,住进了医院。魏柏年痛心地说:“第一次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我掉泪了,觉得这文章写得太好了,但当时作者署名为红杨树,我还不知道作者就是哥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刘秋华 | 魏鸿杰 | 李杏阁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