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中国首家国家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挂牌。同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登场亮相。市场化机制正与法律、行政手段一道,成为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环交所:摸索中试水
“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是希望搭建节能减排、排污权益交易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国内、国际环境类权益的价值发现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表示。
作为一个特许经营实体,北京环交所将实行会员制,由各类专业会员为交易提供各种服务。其业务将分层次开展:一是节能减排与环保的技术交易,北京市政府已要求北京所有排污和节能减排交易都必须进入环交所,目前储备项目超过30宗;二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等污染物的交易,在这一领域,相关交易产品和交易规则已初步设计完成,不久的将来便可开始交易。
排污权交易主要包括二氧化硫减排、化学需氧量(COD)、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即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碳排放权交易)。“所谓环境权益就是企业减少排污、排放形成的权益。”熊焰解释:“不是说排污就可以交易,而是排污的减少作为一种企业权益是可以交易的。”
市场化:配置新机制
中国在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的进程中,市场化运作消息频出:天津即将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权交易市场,太湖流域启动污水排放交易试点,山西吕梁建立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服务中心,湖北正在酝酿通过电子竞价方式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权进行交易……
中国向世界作出了庄严承诺: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量化成标准煤就是6亿吨”,熊焰说:“这些节能指标配置到各省市或大企业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间的配额交易是有可能出现的。”
国际经验表明,与行政手段相比,引进排放排污权益交易机制可以降低环境管理成本,形成污染水平低而生产率高的工业布局。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北京环交所成立仪式上表示,要充分调动市场化力量,将环境交易所建设成为政府部门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有力工具和重要平台。
多举措:全面促环保
近年来,中国改善环境的相关举措力度不断加大。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中国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根据这部方案,到2010年,中国预计将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0亿吨。今年4月1日,《节约能源法》正式生效。8月1日,国务院又颁布《公共机构节能条例》,10月1日起将施行。
努力收到了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88%,经济增长的“绿色”含量进一步增加,产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中,市场手段的助力将发挥积极作用。新的探索还在继续:今年8月,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启动。
“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制,经济手段是平衡。”熊焰这样形容三者间的关系:“因为环境的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经济规律、靠市场机制来解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9月9日 第01版)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