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半岛网
从导盲犬险丧命看少数人的权益
残奥会开幕式上,一只导盲犬引导着平亚丽完成了火炬传递,面对数万观众的欢呼,小狗旁若无人,只在临上台阶时,细心的回望了主人一眼。但令人们想不到的是,这只导盲犬曾差点命丧打狗队,在它们荣耀的背后,是生存的尴尬和艰难。
相信残奥会开幕上,那只温顺的导盲犬会博得无数观众的好感。然而,这只导盲犬差点命丧打狗队的冰冷幽默,让人们感到的不仅仅是导盲犬生存的尴尬,还有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在维护多数人权益的各种地方政策面前,少数人的权益会否得到足够地尊重。
打狗队是近年来地方政策中曝光率较高的一个词汇。之所以各地频频组建打狗队,按照许多地方的解释是,居民违法养狗过多,疯狗伤人事件频现,同时也包括狗粪会给城市环境造成污染等种种弊端。虽然治理狗患的方式过于简单和血腥,但政策的总体思路还是照顾了多数人免受烈狗伤人的权益,狗伤人事件因此却实大幅减少。
我并不认为打狗令就是万恶不赦。在居民养狗观念还没有提高到足够的文明程度时,为了避免烈犬伤人,适当控制养狗规模,确实可以降低群众免受伤害的机率。作为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铁腕治理狗患并无不妥。但是,打狗决策事关许多人公共权益,公共决策理当有一个充分酝酿和听取群众意见的过程,否则,仅凭少数人的臆想,又如何能够难免政策出台之日,便是漏洞百出之始?
一个社会只有更加尊重少数人的权益,才能变得更加和谐与温馨。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这是我们一直灌输教育的集体观念,在许多时候这种观念并没有错。但一个社会只有对少数人的权益保持足够尊重姿态,才可能最大限度避免多数人的暴政,才可能令那些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少众群体,更大限度沐浴到政策的温情。
就眼下看来,在我们各地的许多决策中,除少数决策者为图简单方便,绝大多数领导在决策时,也想尽可能兼顾更多人的利益,更大程度体现出政策的温情。一项政策是否人性化,是否最大努力兼顾更多人的利益,既取决于决策者的个人智慧,更关乎群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力度,群众参与力度越大,决策的疏漏就可能越少。试想,就算导盲犬在我国的出现还不到四年时间,在绝大多数地方也还是新鲜事物,如果各地的打狗政策事前充分征询了民意,也许我们就可以避免像这只导盲犬差点命丧打狗队的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