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中)8月14日上午参观位于北京奥运会(搜狐联想2008奥运、联想官网)主新闻中心的新华社奥运前方报道团,图为罗格在浏览新华网奥运会专题报道页面,并愉快地在新华网用英文制作的专访页面上一一辨认自己熟识的各界老朋友。新华网记者 胡孝乾摄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 题:互联网——传播奥运的新航标
新华社记者袁震宇、霍小光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首次授权互联网站作为持权转播商以音视频等形式报道奥运会。这是奥运会与互联网的又一次密切握手。正是通过互联网这一跨越时空界限的巨大平台,奥运会以一种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首次实现了全球卫星直播,奥运会此后深入千家万户,其影响被成倍放大。与当年的电视卫星直播技术一样,今天的互联网正引领着奥运媒体传播的方向。
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出现网络报道,到悉尼奥运会网络文图报道大放异彩,再到雅典奥运会网络音视频报道大量涌现,直到今天的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奥运主力传播媒介和主要传播渠道之一。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仅中国互联网奥运受众规模就达2·44亿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参观新华网时说,通过网络媒体,“你们可以阅读最新新闻,可以看到最快的金牌消息,以及奥运会令人兴奋的一切。”
与传统电视直播相比,互联网为奥运传播带来了新的延伸:
——速度快。网站与奥运信息系统对接并实时同步、桌面软件即时弹出赛事信息等手段使得奥运信息可以更加快捷地抵达受众。有网站发布数据称,其奥运赛事系统的比赛信息更新与电视直播同步甚至更快。
——形式多。借助便携电脑、手机等途径,用户可通过文图页面浏览、视频直播回放和客户端应用软件等,随时随地获取奥运信息,不受空间的局限。
——个性化。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安排定制个性化的奥运信息服务,阅读奥运新闻,观看赛事直播,点播视频回放,不受电视转播时间和内容的局限。
——互动强。北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首次允许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发表博客,延伸了运动员与观众交流的平台;普通人更可通过论坛、博客、播客等新形式参与奥运、记录奥运,获得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
互联网为放大奥运效应提供了广阔天地,但也因其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真实准确、传播道德等方面存在问题、争议甚至弊端,使得网络环境中的奥运传播面临新的课题。如果未能很好地加以研究解决,将会制约甚至损害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我们在运用互联网为奥运服务的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传播规律,制定完善的管理规则,让这个航标永远指向正确的方向。
解放日报:与往届全家围着电视机略有不同,北京奥运会开始才几天,但网络视频直播、精彩剪辑、即时新闻更新,以无所不包的海量信息,插科打诨的体育八卦,隐隐对电视媒体构成了挑战。央视主持人也坦言,做节目前,都会去看网友言论,增加灵感。
今晚报:没有电视机的时候,奥运会通常只能为运动员和现场观众所享受。自从有了电视转播和直播,奥运会就成了更多普通人的盛大节日。人们在屏幕上观看奥运,享受奥运带来的欢乐。
但是电视无论是从黑白到彩色,还是从台式变平板,只能是在“观看”奥运比赛。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观看”,是被动式的,很难做到主动参与。但是网络的产生和普及,给了更多的人以更大限度的参与权。网络以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不仅能让人们“观看”奥运,也能即时参与对奥运的出谋划策、品头论足,即时传递出振奋和惋惜、激动与自豪。
上海证券报:十多天来,高潮迭起的北京奥运会吸引了全球大约45亿人的关注,这些关注当然是通过媒体渠道传达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受众才获得的。谁能提供更为便捷和优质的渠道,自然成为用户的首选,有了用户的眼球,商家奉送广告机会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奥运开赛以来,有媒体宣称腾讯日访问量十亿,创互联网历史之最;也有人以五大视频网站流量并无显著增加为依据,认为新媒体尝试以奥运“夺天下、定乾坤”的企图未免寄望过高。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