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人肉搜索”频现 网络表达如何远离“暴力”?

  近来,“网络暴力”频频见诸媒体,广受关注。这个新词语,描述的是近几年来在网络上愈演愈烈的、以“暴力”形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的现象,其特点是参与的网民数量众多,声势浩大,很容易给当事者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并带来心理创伤。


  在日前由本报教科文部与人民网联合举办的“让网络远离暴力”座谈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网络暴力”现象越过了道德和法律底线,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亟须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防治,让网络逐渐远离“暴力”。

  传播信息时夹杂着主观臆断

  “网络暴力”打破道德底线

  据专家介绍,“网络暴力”现象进入公众视野,源于2006年2月“高跟鞋虐猫”事件及当年4月的“铜须门”事件。这两个事件引起了网民公愤,在“网络通缉令”的强大攻势下,当事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被“人肉搜索”公开,其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刚开始,人们还在为网络时代“正义舆论力量”的强大欣喜不已。但是,随后“网上通缉令”越来越频繁,“人肉搜索”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私密。网上还发生了歪曲真相造成的“冤假错案”,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造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

  特别是发生在2007年底的“很黄很暴力”事件,让很多人开始反思“网络暴力”现象。仅仅因为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了一句“很黄很暴力”,北京一名13岁的中学生成为“人肉搜索”的受害者之一,她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家庭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被全部曝光,网上还出现了大量恶搞的视频、图片、漫画、帖子……尚未成年的孩子身心严重受伤,以至于她的父母发表文章,声泪俱下地谴责这种行为。

  “良好的动机一般情况下会引发正面的行为,但在一些情况下,动机和行为结果却会出现偏差甚至相悖的情况。”心理学专家应力教授说,一些参与者对事件本身并没有真实全面的了解,通常只是根据自己单一甚至片面的信息来源,夹杂着主观臆断,对信息进行复制、改变和传播。这种行为很可能会侵害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甚至健康权,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精神损害。

  “假如不遏制这种打破道德底线的"网络暴力"现象,也许有一天,可能诱发群体性恐慌,会使人减弱对网络的信任感,还可能导致价值观和道德的混乱。”应力说。

  “语言暴力”往往伴随着侵权行为

  健全法制保护公民权益

  2007年底沸沸扬扬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过后,死者的丈夫最终选择了起诉,把对其发难的网民和网站告上法庭。他说,这个事件毕竟是自己的家事,毫不相干的网友们到家门口来闹,甚至影响了小区内的居民,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

  律师钱列阳认为,网上舆论的重压或许能促成当事人反思其行为,让事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但网民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进行评论和实施行为,如果超越了法律界限,就容易越界为“网络暴力”。

  专家认为,“网络暴力”和社会暴力行为有很大不同。通常来说,“网络暴力”现象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网民对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和当事人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言论和行动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一些网络事件还未得到证实,网民就开始发表具有攻击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使当事人在来不及解释澄清真相之前,就被这些"语言暴力"打倒。”律师张雁峰说。

  在“网络暴力”现象中,伴随行为往往是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等被侵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显冬认为,要制止“网络暴力”现象,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现行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还需要健全法制,尽快出台保护公民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认为,保护公民隐私是互联网发展遇到的重大挑战,信用卡号、住址、电话等私人信息都在应该保护的范畴内。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及时出台相关法规,规范网上无节制的侵犯隐私权行为。

  让文明理性的声音成为主流

  净化网络环境需自律和规范

  “互联网虽然是虚拟化的平台,但是网民的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网民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力说,全社会要营造氛围,积极引导网民提高网络素养,进而净化网络环境。

  专家认为,如果网上总是充斥着“语言暴力”,理性的声音就会退场;反之,如果文明、理性的声音占据了网络言论的主流,那些惯于使用“语言暴力”谩骂攻击者也就会自觉退场或改变其行为方式。

  “面对网络这样的新生事物,特别需要青少年学会自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说,“网络暴力”大都产生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使用者当中。应该引导青少年学会自律,学会在网络上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很多业内专家表示,要遏制“网络暴力”,最终要靠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健全人格,提高素养。每个上网者都应认识到,任何攻击行为都可能走向暴力,攻击别人者也有可能被别人攻击。我们要保持对别人的真正尊重,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同时,网络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管理责任,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强化网站的监督和管理功能,避免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和商业利益而忽略社会责任,真正做到合法办网、文明办网。(记者赵亚辉赵永新)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