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香港市民和游客通过香港街头的大屏幕,关注神七航天员出舱行走。新华社记者周磊摄
浩瀚太空豁然在眼前拉开——
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之中。
北京时间9月27日16时34分,在发射升空43个小时后,神舟七号接到开舱指令,中国航天员开始了中国人第一次舱外活动。
此时,飞船正位于南大西洋的上空。
这一刻,全中国的目光都锁定在距地面343公里高度的神舟七号———通过架设在飞船船舱外的摄像机,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翟志刚迈入太空的这历史性一步。
16时35分12秒,舱门开启。神舟,开始对太空敞开了她的胸怀。
16时41分,翟志刚顺利出舱。
把红色的安全系绳挂钩挂在飞船舱外的出舱扶手上之后,翟志刚上半身露出飞船,并向摄像机挥手致意。
右臂上,红色的“飞天”2字清晰可见。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然后,他把两个安全系绳的挂钩全部改挂到右侧的扶手上,全身飘出了飞船———此时,飞船正处于祖国上空。
太空,中国人来了!
作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在人类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的次年出生的翟志刚,比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晚来了43年。
43年一瞬过。今天,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史性一大步———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具有防强光功能的航天服面窗上,映出的是一个蔚蓝色星球的美丽影像———地球。
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的屏幕上看,这个人类共有的家园,似乎就悬在翟志刚的头顶上,伸手可触。
在轨道舱内协助出舱的02号航天员刘伯明露出身来,递给翟志刚一面五星红旗。
翟志刚在太空中向着镜头挥舞五星红旗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掌声、欢呼声久久不绝。
“这是由各大系统上百名科技人员每人一针亲手绣制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说,正是成千上万航天人数十年不懈的努力,托举着翟志刚飞上太空,并第一次打开神舟飞船,进入太空。
属马的翟志刚,以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由此成为“走”得最快的中国人。
高纯净的真空,高达数百摄氏度的温差,以及迥异于地球的微重力环境,让人类最起码的生存变成绝无可能。
而翟志刚感受到的却是温暖如春、空气清新的环境。
翟志刚身着的这套航天服被命名为“飞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在翟志刚起飞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同一纬度的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敦煌石窟。敦煌壁画上蹁跹起舞的飞天,寄托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即使在飞天梦想成真之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依然浓烈。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奥运圣火正是以“飞天”的方式点燃。
与壁画上曼妙的飞天相比,身着“飞天”在太空中漫步的翟志刚无疑显得笨重许多。但在航天服研制者刘向阳的眼中,二者同样美妙。
“"飞天"就是一个微型飞船。”刘向阳说,这套中国研制的航天服不仅能够防止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对航天员的伤害,还能持续4个小时以上提供适宜的气体成分、温湿度和压力环境。
太空中的翟志刚,与其说是“行走”,不如说是在“飘移”———用两只手交替抓着飞船舱外的扶手,支持身体缓缓移动。
这就是与我们在地面上完全不同的太空行走。
翟志刚“游”到安装在飞船轨道舱壁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装置旁,取下装置,用右手交给轨道舱内等候的另一位航天员刘伯明。
似乎有些不太适应太空环境,翟志刚在传递时,身体明显向左歪倒———但他很快在刘伯明的帮助下调整了过来。
翟志刚和刘伯明同是黑龙江人,同为42岁,同一天当上飞行员,同时在飞行学校学习,同一天结婚,同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尽管他们能以无线、有线等多种方式实时通话,但更多时候,他们只需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可完成默契的配合。
完成取回试验材料这项最主要的任务后,翟志刚的左腿与白色电脐带发生了缠绕。从大屏幕上看,翟志刚冷静地调整双腿位置,缓缓摆脱了缠绕。
这一刻,太空变成了翟志刚的个人舞台。
转身、飘移、再转身、再飘移……这个舞场上的交谊舞高手,第一次开始了他的、也是中华民族在太空的浪漫舞步。
安装在飞船舱壁上的两个摄像头,从不同的角度将这一切收入“眼”里,并通过国内外的多个测控站和行驶在大洋上的各艘远望测量船,将这一美妙的画面传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厅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与科技人员一起凝目注视;
黑龙江、山西,3位航天员的家乡,父老乡亲们围在电视机前屏息牵心;
在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前,在亿万台网络终端前,无数华夏儿女的目光同时被翟志刚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而牵动……
蔚蓝色的地球缓缓旋转。此刻,翟志刚眼前的地球大陆,是他的祖国,一个最早产生了飞天梦想的土地,一个最早进行过飞天实践的民族,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现代化国度。
翟志刚,你可曾看到在祖国的大地上,金色的秋天正在由北向南延展?
5年前的金秋,中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舱内看到这一幕时说,“我爱我们美丽的家。”3年前的又一个金秋,第二批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说,“每次飞临祖国上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哪里有亲人,有我们的根。”
今天,当翟志刚面对这一切时,已没有了飞船船舱的阻隔,他只需张开臂膀,祖国就可以被拥进怀中……
祖国是这样的美!地球是这样的美!太空是这样的美!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轨道舱。”时间缓缓流淌,不知不觉,已到了翟志刚“回船”的时间了。
在刘伯明的帮助下,翟志刚脚先头后,缓缓进舱。
17时00分35秒,通向太空的舱门缓缓关闭。
透过飞船的太阳余晖,给地球套上了一圈炫目的光环,给神舟镀上了一层灿烂金色。
此时,飞船刚刚飞过她的起飞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上空。
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起飞过了9165公里。
在此后与地面的通话中,翟志刚说,“太空漫步的感觉很好,真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书写中国航天新一页
——北京飞控大厅目击“神七”航天员遨游太空
本报记者于忠宁 通讯员姜宁
9月27日15时,记者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大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紧张而凝重。记者在飞控大厅的大屏幕上看到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从座椅上起身,顺利进入了气闸舱,随即关闭了返回舱舱门。此前,他们已完成航天服检查和出舱训练。
准备活动陆续展开
一切按计划进行。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在报告准备进行太空行走后,先后将舱外航天服全部穿戴整齐,并对服装的气密性进行了细致检查。随后,两名航天员开始了出舱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吸氧。
由于舱外航天服内部气压较低,为避免航天员进入低压环境后,血液中溶解的氮气析出形成气栓,航天员要提前吸入大量纯氧,尽量排出血液中的氮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吸氧排氮。几十分钟后,轨道舱已完全泄压至真空状态。两名航天员已做好了出舱的各项准备。飞控大厅中的科技人员神情专注地注视着气闸舱内航天员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着出舱前的各项技术状态、生理参数确认。
时间一秒一秒的滑过。“神舟七号报告,01感觉良好,出舱准备完毕!”“02感觉良好,出舱准备完毕!”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洪亮的声音清晰地传到大厅内每一名科技人员的耳中。他们按照预定程序完成了出舱前的所有操作,等待着飞控中心发出的出舱指令。
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打开返回舱舱门,开始出舱!”16时34分,总调度常向峰向航天员发出了口令。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这一刻是如此的安静,安静得仿佛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决策席上、工作台前、终端机房里,每一个人的目光全神贯注,此刻所有跳动的心都在同一时刻纠结在数百公里之遥的太空。
飞控大厅的大屏幕上显示,身着“飞天”航天服的翟志刚,慢慢旋拧头顶上方的气闸舱舱门,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由于失重环境的影响,动作沉重而缓慢,舱门打开了一半,又闭了起来。大厅里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很多人不约而同的握紧拳头,为翟志刚加油鼓劲!终于,翟志刚推开舱门了!短暂而有力的掌声过后,大厅立刻又陷入了紧张的氛围中。
只见他将头部慢慢地伸出舱外,然后将半个身子探出,面向飞船推进舱上的摄像机,挥手致意!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的第一个精彩瞬间便定格在历史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雄壮征程里。
随后,他全身置身于蔚蓝色太空中,“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飞控大厅传来翟志刚坚定有力的声音,掌声再次在大厅内响起。随后,另一名航天员刘伯明缓缓也将头探出舱外,并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递给翟志刚,深黑色的太空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翟志刚的手中尽情挥舞。
“神舟七号已出舱,身体感觉良好,完毕。”大厅内又传来报告声。只见航天员翟志刚开始慢慢地挪动身体,抬头看去,看到了无法再清晰的地球表面,蓝色的星球是人类美丽的家园。
此时,在大屏幕上清晰地看到,第一次脱离人造环境并完全投入到宇宙中的翟志刚表现镇静,动作流畅。空旷的太空里,翟志刚开始适应了太空行走的感觉。而且他知道,在他的身上有两根被称为电脐带的系绳与飞船相连,这就保证了他不会与飞船脱离。航天员在舱外的各种生理参数正是通过这根系绳,不断传到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航天员和航天服的监视数据表明,航天员状态良好。
翟志刚沿着飞船外壁缓缓移动,一步一步向返回舱迈进,取下飞船舱外搭载的固体润滑材料以及太阳能电池基板试样,沿同样路线返回轨道舱舱门,将手中的试验物品交给航天员刘伯明。
深蓝色的宇宙点缀着繁星,仿佛在眨着美丽的大眼睛,欣赏中国使者的精彩表演。
顺利返回轨道舱
此时的时针指向9月27日17时00分35秒。在航天员刘伯明的帮助下,翟志刚首先将双腿进入舱内,然后,安全返回轨道舱并关闭轨道舱舱门。经地面对舱门关闭及检漏结果确认后,轨道舱复压至40千帕。根据航天员报告情况和对航天员生理数据判读表明,翟志刚、刘伯明身体状况良好。
“通报出舱活动完成情况及身体状况!”“神舟七号报告:01、02出舱活动完成情况正常,感觉良好,完毕。”这句铿锵有力的报告声在寥廓的宇宙,穿越了茫茫太空,传进飞控大厅每一个人的耳中,传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圆满成功!大厅里掌声雷动,一片沸腾,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人们为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成功欢呼,为中国航天实现新的跨越而欢呼,为中华民族挺进太空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欢呼……
这是历史性的一步。中国航天员首次走出飞船,漫步苍穹,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太空行走”。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壮丽跨越,也是中国人征服太空的又一伟大壮举。
通过飞控大厅左侧大屏幕,记者看到,已换上舱内航天服的航天员显得非常兴奋,平静地继续进行各项操作。神舟飞船在天鹅绒般的深邃宇宙中,仿佛化身为美丽的精灵,绕着蔚蓝色的地球,翩翩舞动,在闪烁的繁星映衬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迷人!(本报北京9月27日电)
祖国你好!
9月27日,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挥手致意(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华社记者查春明摄
“神七”将于今天傍晚返回地面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王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在2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神七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后,将继续执行科学试验任务,将于28日17时左右返回地面。
王兆耀说,航天员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后,27日19时24分45秒,神舟七号飞船成功释放了伴飞卫星,伴飞卫星对飞船进行了摄像和照像,这些图像和视频资料将传回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在地面测控网的支持下,伴飞卫星在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后,将伴随轨道舱飞行。
他说,后续飞行中,神舟七号还将进行卫星数据中继试验。安装在“神七”飞船推进舱的中继卫星终端,将通过我国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与地面接收站进行数据传输试验。
根据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安排,神七飞船将于28日17时左右返回地面。但具体时间还会根据运行情况做一些微调。返回是个风险比较高的时段,但他表示,依据多次成功经验,认真、谨慎地对待这项工作,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神舟七号顺利释放伴随卫星
本报北京9月27电(记者于忠宁 通讯员杨冰姜宁)19时24分,神舟七号飞船运行第31圈,飞船搭载的伴随卫星被成功释放。
伴随卫星被释放后,以缓慢速度逐渐离开飞船,并在距飞船1公里范围内对飞船进行摄像和照像,之后(约40分钟),存储图片将通过测控网传到北京飞行控制中心。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北京中心通过对星上下传数据进行分析运算,生成变轨参数后注入伴随卫星,控制其逐步接近轨道舱,并最终实现围绕轨道舱飞行。从卫星释放到实现伴飞,预计将在10天内完成。
据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飞管室主任刘俊泽介绍,伴随卫星安装在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前端,重约40公斤,具备光学成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导航(GPS)、统一S波段测控(USB)等多种功能。9月25日伴随卫星与飞船一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此后,北京中心对卫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严密监视和判断,通过发送遥控指令和注入数据,逐步实施了对星上部分设备加电、星上飞行程序设置和伴随卫星释放准备程序启动,为释放卫星做好了准备。
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试验任务的成功将为大型航天器的在轨故障诊断和安全保障奠定基础,同时对延伸和拓展航天器的功能和应用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