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郊区的民俗表演。民俗,已成为北京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 |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厨房 |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单淑芝和她的“农家乐” |
新农村新气象
从贫困的欠债村到知名的民俗经济村 怀柔官地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地点:虹鳟鱼一条沟 关键词:农村经济
曾经的怀柔雁栖镇官地村,是被视为交通闭塞、资源贫瘠的贫困山村。城里人不愿去,村里人出门难。如今,山区的劣势变成了优势,幽美的溪谷风光成为致富的新亮点——京郊民俗旅游。从1993年至今,经过15年的发展,曾经贫穷的欠债之村如今发展成了大名鼎鼎的“虹鳟鱼一条沟”,演变成了红红火火的“不夜谷”。
|
■1981年:
大队账面上“倒挂”20万元
1981年,从怀柔一个贫困山区嫁到位于雁栖镇官地村的单淑芝21岁,在婆家生活了一段之间后她发现这里并不比自己娘家的情况好多少。大队不仅没有钱,账面上还“倒挂”着20多万元,也是个欠债村。大队想给大家伙办点什么事都要个人集资,可是大队都没有钱,村民就更别提了。
勤劳聪明的单淑芝一心想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好,尽管这里依山傍水,长城就在村前村后的大山上,但风景好不能当饭吃,眼下连吃饱饭都是个难题。
官地村人均只能分到半亩地种口粮,粮食根本不够吃。即便上山开荒种点栗子,也很难换成现钱。
单淑芝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春节除夕夜买了1斤半猪肉,其中1斤还要还给邻居,全家5口人靠半斤肉过年。公公身体不好,常年需要看病吃药。
1982年生了大女儿,生活更加艰难起来,给孩子买件新衣服或者玩具都是奢望。孩子小的时候,一条裤子破了补个补丁,短了接个边,补了28块补丁的裤子还舍不得扔掉。
单淑芝和丈夫毛仲义决心创业闯一闯,到怀柔县城去尝试工作。经过几番托人找关系,1987年,终于如愿以偿到当时怀柔区粮食局康民食品厂上班。每日天还没亮就要骑着自行车走十多里山路,风雨无阻去上班,无暇照看孩子。两人第一次有了工资,每月能收入600元钱,当时在村里属于相当不错的家庭了。
一年冬天两个孩子在屋子里烧炭火,险些酿成煤气中毒的惨剧,促使单淑芝放弃了工作,回家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和老人。全家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又拮据起来。
■1993年:
北京农村首个吃“螃蟹”者
1993年,怀柔神堂峪旅游景区建成开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唤醒了这个沉寂了千百年的小山村。
那年的4月份,几位游客的一句话“大姐,有住宿的地方吗”,给了单淑芝灵感。“五一”前夕,单淑芝的家庭接待点开张了,当时一盘火炕和一张大床仅能接待9个人。
“由于没啥经验可学,就连菜单子还是我偷偷地从怀柔城里小饭馆抄来的。游客吃完、住完,问我多少钱,我说,你们估摸着给,有人给得多,有人给得少,一算账还不够成本。”单淑芝说,通过半年的摸索,终于入了门。
一到节假日都来很多游客,每天收入几十元。当年秋天和第二年春,单淑芝就赶紧借钱盖起了东、西厢房;1998年春又装修改造了正房和厕所;2003年11月,在镇党委、政府和村里的支持下,她家又新建起两排平房,其中4间高间,有空调、带卫生间,并改造厨房,新建厕所,总投资达20多万元,床位达到了53张。
棒粥、窝窝头、山野菜、土炕头……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喷香的农家饭让从城里专程驾车赶来的张先生一家大呼过瘾。一年春节7天长假,单淑芝共接待1180多人就餐,初六的流水宴摆到了夜里12点。
单淑芝的一个行动,使她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北京市旅游局授予“001”号民俗旅游接待户的标牌。
■2001年:
建民俗户聚集不夜谷人气
单淑芝自豪地说:“我是001号,现在我们这条沟可红火起来了,光吃虹鳟鱼就有80多处,民俗接待点也有上百个。”
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后,在官地村带动下,怀柔近几年持续加大投入,将原虹鳟鱼一条沟升级改造为雁栖“不夜谷”。这次升级改造,带动沟域内5个村进行新农村建设,784户农民受益,其中375户成为民俗接待户。
过去,农民在“一分田”里种粮食,怎么也富裕不起来。怀柔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根据山区特点,经过10年不懈努力,形成了板栗、西洋参、冷水鱼、肉鸡等四大富民主导产业。全区农业用地的亩产值10年间增幅达到486%。
除了“不夜谷”,怀柔区的凤山百果、四季花卉、神龙峪红梨、七彩樱桃、栗花沟、白桦谷等近10个农业主题公园,吸引了大批市民观光。
据统计,怀柔的民俗旅游接待户发展到320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万元村”达到110个。
■2006年:
村里集体存款达到百万元
2006年,官地村这个当年有20万元欠款的集体,有存款上百万元了。村民盖房子可获得补助,盖平房可获得6万元补助,盖二层楼房搞民俗接待可以另增加2万元奖励。2007年村民们平均年收入达到17600元,其中80%来自旅游业。
单淑芝家的两层楼合围的小院挂着红彤彤的灯笼透着喜庆。15年来,她家已经翻盖了6次房屋,一次比一次宽敞明亮。一层的火炕是通铺,二层则是带卫生间的标间……能同时接待80人入住,旁边的楼可同时接待100多人就餐。
与单淑芝家类似,官地村还有40多家民俗户,他们都说多亏了上级和村里的好政策,盖新房村里补助十多万元,挂牌营业后,镇长还亲自给介绍客源……“新农村,我感觉现在咱村就是新农村了。”
“感谢党的政策好!”单淑芝不止一次地表达她的心声。北京市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支农资金大幅增加。2004年11月,官地村被列为市级旧村改造试点单位,市、区、镇各级政府和官地村村委会共投入1000万元用于官地村旧村改造,请来建筑设计公司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出3套新户型和7套旧民居改造方案供村民选择;从村外通向村里的7.4公里柏油路重新铺油硬化;设置了24个垃圾收集点,配备垃圾清运车,统一收集处理垃圾;对村落河道两侧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兴建健身公园,安装健身器械,改造村级文化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等。2005年8月,作为北京市第一个完成旧村改造的村庄,官地村正式“开村”。
■2008年:
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走新路
3000棵油栗子树、500大枣树、500棵柿子树、500棵蟠桃;种些五谷杂粮;散养笨鸡……既可以采摘也可当作背景拍照片,游客将体验到更丰富有趣的经历。
单淑芝的脑海又有了发展的新思路:发挥规模优势民俗户共同成立北京不夜谷官地种养殖合作社把产业做大。2007年,单淑芝带领20多户民俗户成立了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后来改为北京不夜谷官地种养殖合作社,已在怀柔区工商局正式注册成功。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不夜谷、乡村艺术品大集市接待游客18.2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95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20.4%。一名德国游客看到民间布艺后,购买一套虎帽、肚兜、小虎鞋,还为他远方的朋友订购了一套。
据北京市农委介绍,目前京郊有近2.4万户农民从事民俗旅游接待,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7000多户,市级民俗旅游村110个,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农民超过5万人。周末和节假日到京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已成为市民的一种休闲方式,去年一年,京郊民俗旅游收入就达到10亿元。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蔺丽爽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