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传媒界两旗手聚首搜狐谈30年变迁与走势(图)

  改革开放后媒体的3个10年

  吴海民:看到了喻老师在“青年记者”上写的一篇文章,就是30年6件事6阶段,觉得很有启发。

如何把传媒过去30年历史的轨迹粗略地勾勒一下,划出它几个比较清晰的阶段,理清历史的脉络,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想科学地准确地划分出几个阶段以很难。前天,我参加新闻出版署的一个研讨会,也是讨论新闻出版业30年的历史轨迹。当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干脆把它分成3个10年。回过头来仔细看一看,3个10年确实具有3个不同的特征。

  第一个10年:1978年到1988年。这个阶段的中国传媒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传媒语言的开放,二是传媒规模的扩张。先说传媒语言的开放,经过“文革10年”的万马齐喑之后,传媒语言的开放具有一种爆发力。传媒敢说话了,敢说真话了。既有关于真理标准讨论这样的思想启蒙,也有“新闻散文化”带来的个性化表达。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都有洋溢着新鲜的空气,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同时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迎来了八面来风。那时的图书出版也是这样,在那个阶段出版大量的介绍国外各种思想和思潮书籍。

  喻国明:比如说“走向未来丛书”,是启蒙我们这一代人的国际学术的思维。

  吴海民:那10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传媒的迅速扩张,在这方面也具有一种爆发力。如报纸,1978年全国仅仅有186种,而10年之后达到1千多种,增长了10倍。图书出版1978年的时候大概只有几千种,而到了1988年几乎增长到10万种,也增长了十几倍。同时,期刊、电台等都迅速增长。经过那10年,中国传媒的布局基本完成,规模已经形成。

  第二个10年:1988年到1998年。这个阶段最典型的特征,在于传媒形态的变化。传媒形态的变化在于,传媒开始进入了一个商品化的过程,商品化改造,商业品包装。这是很有意义的一段时期。经过上一个10年急速的发展,传媒业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这一方面是由于传媒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时也由于经过急速的扩容之后,传媒业开始接受市场的挑战,并提出了经营效益的诉求。如果说第一个10年里传媒更多的是扮演着思想解放的先锋角色,那么这第二个10年里,传媒开始更多地考虑自身的效益。因此,当时最响亮的口号是:“走向市场!”对报纸来讲,当时也喊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口号:“走向地摊!”,甚至是,以是否能够“走向地摊”看作了成功与否的标志。

  喻国明:实际上有一个眼睛向下的过程,比如说那个时候广州珠江台曾经有过一个口号说“我们这个广播是要让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的听得懂、喜欢听的”,这个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潮流的呼声。

  吴海民:是的。这个商品化过程体现在传媒生产者各个链条上,如在内容上,开始注重“社会新闻”;在版式上,开始追求感官剌激;在发行上,开始打开零售市场。于是出现了风行一时的“周末版现象”,95年之后,在此基础上又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报纸品种,这就是后来风行市场的都市报。

  喻国明:实际上后来的都市报就是在所谓地摊报的周末版成长起来的,比如我们现在的《南方周末》,现在在湖北很有影响力的《楚天都市报》当时叫《楚天周末》,现在在北京很有影响力的《北京青年报》当时叫《青年周末》,都是那时候周末版的模式,后来逐渐扩张、逐渐丰富成长起来的。

  吴海民::从80年代末出现了周末版,90年代初周末版纷纷走上报摊,90年代中期出现都市报,90年代末期都市报成为报业市场主流产品,这个商品化的过程在10年当中体现的非常清楚。

  喻国明:这个市场化的过程对中国传媒业现实的面貌变化改变是非常大的。过去如果说91年、92年以前,基本上在中国的媒介市场上,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都是机关报占主流位置,而到90年代末中后期的时候新兴的城市报纸,尤其是传媒领域更为突出,新兴的城市报纸反而成为了市场份额、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而机关报相对来说就开始弱化化。

  吴海民:报纸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商品化的过程,期刊也是这样,图书也是这样。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图书装帧的新潮流,杂志装帧的新潮流,就是把它经过市场化的包装作为一种产品来做了。电台、电视台也是这样,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推出时间大概也是在93年,它就与过去的电视宣传不一样,是作为一个板块精心制作的,这种板块实际上是按照一种产品来设计的。所以说,那个10年里,传媒的商品化进程是非常清晰的。当然商品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困惑,最大的困惑在于当时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第3个10年:1998年到2008年。这个10年最典型的特征是媒体结构的变化,是传媒产业化过程的开始。尽管直到现在,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仍然没有传媒产业化这个词,但在事实上,传媒业作为一个产业已经形成,并在这十年里开始了其产业化的历史进程。以1988年广州日报集团挂牌为标志,标志着传媒产业开始以集团化的方式整合资源,到目前已经陆续出现37家报业集团,40多家出版集团,还有一大批广播电视集团。成都日报旗下的博瑞传播公司上市也是那个时候,它标志着中国媒体开始大胆地走向资本市场,随后在这十年中陆续出现了一批传媒上市公司,特别是在去年形成了一个新的上市高潮。以京华时报吸引社会资本创办京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传媒开始进行规范化的资本运作,一大批将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创办的合资公司纷纷涌现。这些都是传媒产业化的重要步骤,也反映着传媒业的结构性变化。当然,更重要的产业结构性变化还在于,这10年出现了互联网,认识了互联网,发展了互联网,互联网经过了冬天又迎来了春天和夏天,一大批新兴的数字化媒体迅速崛起,引起了一场传媒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传媒业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从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在大大推进传媒业的产业化进程。

  喻国明:这个实际上就是说,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变化其实有三个基本面的因素。一个是制度面,制度面对整个传媒业的游戏规则、彼此关联关系、构成成份等等,比如讲体制的话,中国传媒业的特点从两方面,一个是构成成份的单一化,都是党办国有的媒介,现在在互联网方面,基本上都是外资都可以很自由的进出了,在图书出版、报纸实验方面都开始实行上市、股份等混合经济,这就是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制度层面的变化。

  体制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所谓彼此之间的关系,游戏规则、边界。这30年,尤其是最近10年,它的边界也在不断的扩张,能够涉及到的,无论是用人、内容,以及市场运作,这方面边界现在越来越开阔,这是属于制度层面的变化导致传媒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产业面,产业面包括市场需求,产业本身的发展,尤其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化因素的引入对中国传媒业的重新改写,结束了结构的重组、资源此消彼涨形成的格局,洗牌。

  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面临正在应对的过程,就是技术面,技术本身是一种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力量,它在改变着游戏规则,改变着传媒生态,改变着传媒力量的对比。可以想像一下,过去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跟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不同的东西,他想把自己的意见、把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形象诉求于社会公众面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时候我们就把它叫做散见于社会各个地方的一种微内容、微力量,基本上人们是忽视他的存在的,基本上他的影响力是没有的。而现在无论是芙蓉姐姐也好,还是胡戈的恶搞也好,各种各样形态的亚文化、边缘形态的东西都很活跃,这种活跃本身是传媒进步的表现,虽然我们对某些东西可能不喜欢,但是它使我们的传媒业容纳了社会发展当中更多的东西,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力量能够更加自由无碍的参与整个社会过程,所以这是一个深刻转型的过程。

  所以这三个方面,制度面、产业面、技术面,实际上是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三支基本力量,而这三支基本力量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影响着中国传媒业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喻国明 | 吴海民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