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名富
距提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过去整整30年了,而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也艰难地前行了三十个春秋。
刚闭幕不久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定调了农村金融版图——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10月19日发布的《决定》全文把未来农村金融的版图描述为:建立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改造传统金融机构
“目前,中央的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和思路很清晰了,但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说,农村金融三驾马车——农业银行、农发行、农信社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完成了布局,中央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做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同时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最近几年,很多新型农村机构相继出现,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也开始进入农村。
农行股改在做“收官之战”,实现“三农”业务商业运作是启动此次农行股改的关键前提。去年10月,《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在8家分行启动试点,“三农”业务盈利难题正在实践中破解。农行行长项俊波表示,农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特色就在“三农”细分市场和城乡联动上,这是农行未来经营战略转型的主要方向。
农业发展银行从2004年至今,又开始回到支持整个农业发展的轨道上,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后,农发行按照打造现代银行的要求,全面深化内部改革,现代银行框架体系初步建立。近些年,农发行支农的积极性越来越大,支农的市场份额、商品率都增长非常快。
新成立的中国邮储银行是一家定位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是服务“三农”金融网络体系的一员。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组建后的邮储银行网络将成为沟通和连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最大金融网络,将对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土生土长于农村的农信社,在2003年启动第一轮改革之后,今年2月份,中国银监会又启动了农信社的第二轮改革,产权和管理体制将成为改革的核心和重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改革后的农信社不可能脱离农村,其服务对象依然是三农。
探索多种形式
杜晓山认为,“在农村,仅仅只有传统的金融机构还不够,竞争不够、供给不足、效率不高、覆盖率低,无法满足和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2005年之后,一系列新型金融机构试点政策相继推出。
央行与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联合出台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8年5月在全国扩大试点。
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末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金融机构。截至2007年末,3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9家,贷款公司4家,农民互助合作社8家。这些机构的股金共计3.06亿元,资产总额7.6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4.62亿元。200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村镇银行等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
杜晓山表示,监管机构在农村降低进入门槛,构筑三类新型金融机构,一个是商业银行,一个是贷款公司,一个是农村资金互助社,目标方向是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
在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建议上,多位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史建平认为,要发展多种农村金融机构,除了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正在建立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之外,应鼓励其他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资信评估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到农村去,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杜晓山表示,“搞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应该以市场化为主,让商业性金融机构来主导,同时辅以政策性和合作性的机构。”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副主任陆磊称,针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应该建立相对直接的融资市场,民间金融在农村地区一直没有消亡,它就有风险投资的性质。“据我观察,目前有些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它们依托农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解决农业合作社的融资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贫困与发展金融研究室主任吴国宝表示,应该适时扩大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