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揭牌 |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关钟楼 |
郭沫若任职咨文 |
“咚、咚、咚……”汕头海关钟楼沉寂了几十年的罗马式大钟又报时了,老汕头人“钟楼鸣、午炮响”的记忆又被唤醒!
昨天上午,见证汕头百年商埠历史的汕头海关钟楼修复后作为海关关史陈列馆正式开放,展出一批反映汕头海关历史及汕头开埠史的珍贵实物、文档和图片。
海关钟声重新敲响
汕头海关钟楼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号,1919年开工建设,1921年建成,由英国人兴建,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
许多“老汕头”都对海关钟楼怀着深深的感情。解放前中山公园九曲桥的炮山安置有土炮报时,中午12时海关钟楼声一响,公园即放午炮,因而旧时汕头有“钟楼鸣,午炮响”的说法。老一辈的汕头人都把海关钟楼的钟声视作“标准时间”。
如今,修复后的海关钟楼报时区间设定为:从每天早晨6:00开始,每整点报时一次,至晚上22:00结束。
五百万元修复钟楼
1994年,汕头海关钟楼被汕头市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汕头海关投资近500万元对钟楼进行修复,今年6月顺利完工。
钟楼外观修复遵循“容貌复原”原则,保留了原来欧式古典建筑风格。修复后的海关钟楼室开辟为“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分为“解放前的汕头海关”和“当代汕头海关”两个展区展示潮海关设立、收回海关主权的斗争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海关的发展史。
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目前采用团体预约的参观方式,今后将逐步向市民开放,发挥“资政、存史、教育”的作用。
藏有一批重要文献
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的规模,在省内的海关关史陈列馆中列居第二,仅次于设在广州的中国海关博物馆广州分馆。
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展出的潮海关妈屿关产房地契、潮海关购买办公楼的契约及图纸、海关监督马文车强行收回50里内常关历史文书等展品,是展示汕头海关关史的重要文献。
潮海关妈屿关产房地契等文书,佐证了汕头是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海关的口岸的历史。1685创设粤海关后,即在潮州府辖地设立庵埠海关正税口(后称总口)。1860年1月1日,汕头成立由英国人控制的潮海关,也称“洋关”,成为汕头海关前身。
郭沫若任关长七日
陈列馆展品中,马文车任职咨文与郭沫若任职咨文尤为引人注目。
据介绍,潮海关的关税征收等海关管理权被洋人掌管近90年。其间,中国人民为收回海关主权进行了长期斗争,直到解放后才真正收回主权,马文车与郭沫若正是这段斗争史中的重要人物。爱国人士马文车曾任潮海关监督兼交涉员,在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中,马文车于1926年1月19日强行将潮汕50里内的庵埠、梅溪、潮后、澄海、水井、海门、炮台等七处“常关”(负责国内贸易)分卡从洋人手里收回,开创了我国收回常关管理权的先河。1927年,共产党员郭沫若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145号和146号令,任潮海关监督。当时的海关监督相当于政府委派的关长,但海关具体业务仍由洋人负责。郭沫若任潮海关监督时间只有短短七日(后迫于革命形势撤离汕头),但留下的文书有四五件,包括郭沫若发给潮海关的“任职告知”,郭沫若拟拜访驻汕外国使节,要潮海关派一名翻译、一艘小艇的文件等。
本报记者 杨媛 通讯员 郑晓洁 陈岱芬 黄勇哲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