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传言有了更容易快速放大的空间。信息时代的信息公开,我们应选择一个“动态的准确”,否则只能被传言牵着鼻子走
信息公开,既是政府的法定义务,也应成为一个明智政府应对传言危机的首选
继四川“广元蛆柑”手机短信事件后,近日又一条关于“超级洪水预言”的短信在成都市民间流传。
据当地媒体报道,该短信称四川省将在短期内面临一场特大洪水。部分市民连连打电话向省气象台询问。省气象局紧急辟谣: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四川在10月不会出现致洪的暴雨天气过程。
及时的信息公开,让谣言失去生存空间。此前的“广元蛆柑”短信事件,快速信息公开也澄清了事实,避免恐慌扩大。
面对广为流传的“广元柑橘爆发蛆虫”短信,四川省农业厅10月21日及时召开“旺苍柑橘大实蝇防控情况通报会”,向公众澄清:柑橘大实蝇疫情仅限旺苍县,全省未发现新疫情点。该县蛆果已全摘除,落果全被深埋处理,疫情已得到很好控制。
信息时代,传言有了更容易快速放大的空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达6.08亿。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2.53亿,跃居世界第一。
信息时代的现实背景,给中国刚刚驶上法制轨道的政府信息公开,带来不可回避的压力,提出不可忽视的挑战。
一方面,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一些政府及其部门尚未习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更未学会娴熟地运用信息公开的法律手段来应对传言危机。另一方面,信息时代无疑为传言“插上翅膀”,其破坏力将被网络和手机放大成千上万倍。反差之下,政府信息公开如何才能跑在传言前面?
信息公开要打败传言,第一要快,第二要全,第三要细。快,可以最大程度挤压传言空间,让传言无谣可传;全,可以让传言失去继续发挥的机会;细,可以增强信息公开的可信度。其中,快仍是第一位的。因为传言会给人们带上“有色眼镜”,加大真实信息被人们接受的难度。
权威信息的公开,应当是准确的。而准确,往往需要以时间为代价。这与快速公开之间,似乎存在天然的冲突。信息时代的信息公开,我们应选择一个“动态的准确”,否则只能被传言牵着鼻子走——可以先告诉公众一些基本事实信息,防止不必要的恐慌;随着调查的推进,再及时公布新信息,更正旧信息。比如,“广元蛆柑”疫情,据悉是9月22日上报县农业局并很快确认的。疫情发生后,有关方面迅速采取销毁果实等应对措施;省、市联合调查组也于10月6日赶赴旺苍,核查疫情,督导防控。这些情况,如果在最初就陆续向外公布,是否还会有后来的“蛆柑”短信传言?
还是那句话,谣言止于公开。第一时间的信息公开,不但能迅速辟谣,而且能让谣言“难产”。信息公开,既是政府的法定义务,也应成为一个明智政府应对传言危机的首选。(吴兢)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