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简仁山作 |
饲料混入三聚氰胺罪魁祸首或在原料
广东企业出狠招堵截毒流源头
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饲料行业的强烈震荡。11月1日,农业部召开全国饲料整治工作会议,要求各地严厉打击饲料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违法行为,彻底净化饲料市场。
记者日前深入我省饲料行业调查了解到,动物饲料中三聚氰胺最大嫌疑来自原料环节。自香港检出部分鸡蛋三聚氰胺超标后,我省饲料企业进一步加强对原料质量的把关,力图避免这次危机的冲击。
饲料原料嫌疑最大
全国饲料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为97.6%,其中我省合格率达到98.5%。广东三聚氰胺检测不合格的饲料,其问题均出在买入的原料不合格
来自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的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抽样检测饲料2.27万批次,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为97.6%。
广东省农业厅日前的抽查显示,目前我省饲料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98.5%。据省农业厅副厅长陈福林透露,近期检出的8批共6.48吨不合格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都在几个到几十个ppm(mg/kg),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问题主要出自饲料的原料环节,但究竟是人为添加还是环境污染,尚无定论。
据了解,广东虽然是饲料生产大省,2007年饲料产值居全国第一,但所需豆粕、鱼粉、玉米等原料,基本依赖省外调入或进口。从今年几次检测来看,我省三聚氰胺检测不合格的饲料,其问题均是出在买入的原料不合格。
饲料混入三聚氰胺原因
包装、储运过程可能造成三聚氰胺迁移污染,这种情况混入的三聚氰胺一般是微量的;如果含量较高,就有可能是人为添加
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董事长郑石轩告诉记者,饲料中出现三聚氰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污染,比如,在饲料储存、运输过程中使用塑料包装物便可以造成三聚氰胺迁移污染,但是这种情况混入的三聚氰胺一般是微量的。另一种情况,如果含量较高就有可能是人为添加。
近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多位饲料行业人士,他们纷纷表示,饲料中出现三聚氰胺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饲料原料已经被添加或被污染,饲料生产企业人为故意添加三聚氰胺的动力不足,可能性不大。
郑石轩认为,三聚氰胺添加到饲料原料中,目的在于提高原料的虚假蛋白含量,饲料企业购买原料都是以蛋白含量的高低决定其价格,因此原料商存在着“作假获利”的利益动力。
“大的饲料企业不敢故意添加三聚氰胺”,郑表示,饲料厂直接面对养殖户,他们看重的不是饲料中的蛋白含量,而是饲养效果。三聚氰胺不会给饲料增加任何的营养价值,对动物的生长没有任何好处,只会降低饲料产品的质量,饲料企业很可能会因此失去用户市场。
饲料业内人士的这一观点得到了饲料监管部门的赞同。陈福林表示,饲料原料更容易被作假或污染,加工企业没必要添加三聚氰胺。
11月2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仍有个别饲料企业违法添加违禁药物和有害化学物质,一些饲料企业对进厂原料把关不严,饲料配方不合理、掺杂使假等问题仍然存在。
据了解,在饲料行业内,三聚氰胺问题其实是一场生产企业与不法原料供应商之间的不断博弈:几年前,饲料生产企业已经认识到三聚氰胺在原料中的存在,但是那时企业只把三聚氰胺当成一个掺假问题,并没有意识到三聚氰胺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所以,饲料生产企业多采取氨基酸检测的办法来应对人为添加三聚氰胺。
“200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个别饲料原料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宠物中毒死亡后,我们开始认识到三聚氰胺关系到饲料的质量安全,开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专门检测三聚氰胺的含量。”郑石轩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企业更是对三聚氰胺问题高度重视,对原料和产品进行了拉网式排查。
饲料企业严把源头关
除了加强对原料三聚氰胺的专项检测,还纷纷与原料供应商签订法律责任合同
三聚氰胺事件让饲料企业再次认识到产品质量和原料安全的重要性。据了解,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省饲料企业已经把三聚氰胺列入产品的重点检测项目。香港鸡蛋风波后,饲料生产企业纷纷采取措施,严把饲料源头质量关,原料成为检测的重点。
郑石轩介绍,粤海饲料集团自去年“美国宠物毒粮事件”后,已经对100多个批次的原料进行拉网式排查,在个别小宗原料中查出了少量的三聚氰胺污染。到目前为止,没有在水产品中检测出三聚氰胺。
他认为,要彻底避免三聚氰胺在饲料和食品中的危害,需要对其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建立严格的备案登记制度,立法从严追究在食品和饲料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违法犯罪分子。
省农业厅副厅长陈福林告诉记者,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农业厅便要求饲料生产企业要自检,省内各级饲料监管部门随时抽检,小企业没有实力购买检测设备的,要委托他厂检测或者送到检测机构检测。
郑石轩告诉记者,“很多饲料生产企业均与原料供应商签订了合同,写明:如果供应商在原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出了问题供应商必须承担全部责任。”陈福林透露,这对原料供应商有不小的震慑作用。
业内亟盼含量标准出台
对饲料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标准应该如何限定存在争议。有专家认为应该改变“标准严,执法乱”的做法,实事求是地制定标准
饲料中三聚氰胺多少含量算是人为添加?饲料行业人士均表示,国家尽快明确限定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最低限量标准非常必要。
据悉,饲料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三聚氰胺污染,包装、运输等多个环节都可能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如果没有最低限量值,一旦饲料中检出三聚氰胺,就无法确定是人为添加,还是环境污染。
11月1日,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否定了有媒体称“有关部门正在制定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标准”的消息,他表示,农业部在去年6月就发布了饲料三聚氰胺检测标准。
根据这份《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测定》的行业标准规定,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两种方法,可检出三聚氰胺的最低定量分别为2.0mg/kg和0.05mg/kg。
据了解,国际上对饲料中三聚氰胺的含量规定一般在几毫克到几十毫克之间,我国检测标准中2ppm(mg/kg)的最低定量在国际上也是比较严格的。
据了解,国内专家对饲料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标准应该如何限定存在争议。有专家表示,应该改变“标准严,执法乱”的做法,实事求是地制定标准,然后严格执法。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饲料原料中三聚氰胺含量只有达到1000ppm以上时,才能达到提高假蛋白含量的效果,作假者才有利可图。“事实上,即使每公斤饲料的三聚氰胺含量有30毫克,使用后,经过动物的排泄,残留在动物体内的已经非常少,不会影响到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一些专家如是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陈清浩
南方农村报记者赵威庹朝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