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林姓官员涉嫌猥亵11岁女童的事件已经延烧发酵。公众聚焦的往往是对林姓官员的道德声讨和对其滥用权力以势压人的愤慨。在这股汹涌的民意潮中,人们唯独忘记了对那位11岁女孩的关心。据悉,那位女孩至今还处于恐慌之中,不敢上学,对妈妈不时地呢喃着“害怕”。
一个天真烂漫的纯雅女孩,因为助人而遭受一生难以忘却的羞辱性恐惧,投射于心灵的阴影恐怕很难消弭。这种看似偶然而又意外的伤害,在红尘俗世中可能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警示家长和学校急切补上安全教育的这堂课,给每个纯真的心灵都装上一把抵御外来伤害的锁。
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家长们并非没有意识,但也只是只言片语的叮嘱,如不要和陌生人讲话,不要随便吃生人的食物等等。至于学校的安全教育,向来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只是在今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号召全国中小学生和家长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这是在汶川大地震后针对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缺失适时推出的应急之举,但其启蒙的重点是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的逃生和自救。
深圳女童的遭遇说明,孩子面临的伤害是多层面的,尤其是成人世界的性侵害也不能忽视。这虽是一个讳莫如深的禁忌话题,但却是一个现实的道德和法治问题。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性教育起步较早,在小学阶段就有系统的防性侵害指导,灌输防范成人性侵害的安全知识。这种教育的防火墙不仅隔绝了陌生人对孩童伤害的企图,甚至覆盖到家庭成员身上,让孩子从小就对成人世界可能的危险产生免疫和风险意识。
这样的教育是矫枉过正还是次优策略且不论他,但给孩子的纯真时代拉上一张安全健康的防侵害之网,终究是一件好事。
在我们国家,传统的道德教育是尊老爱幼,从孩提时代就给予其尊老的道德责任。而这,和助人为乐一样,都是评价教育成果的要素之一。而这种道德教育,无疑是将复杂的成人世界简单化理想化,忽略了人性之恶,使孩子们的善良直接曝露于善恶混杂的成人世界,增加了孩子们无端被侵害的危险性和风险性。深圳女孩对“怪叔叔”只有热情帮助而无防范之心的例子足以证明了传统教育的瑕疵。
从孩子抓起,不但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还要包括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如生命安全、身体防护、社会交往、性的保全等等方面。世故于成人阶段的“防人之心不可无”应该前移到中小学阶段,挹注到青少年的心海中去,使孩子们对于成人世界的风险多一些条件反射式的预警。
当然,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他们的防范能力毕竟孱弱。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还是成人世界对法治的敬畏和道德的自律。如果成人们都有“幼我幼以及人之幼”的普爱之心,如果成人们都能净化了心灵,驱走游荡于灵魂深处变态的心理幽灵,孩子们的世界才是无邪的童话。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