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孙晓胜、宗焕平)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内外都在关注北京会不会出现“奥运后低谷效应”,经济能否保持平稳。对此,部分专家学者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认为,由于发展所处的阶段,事先有系统的充分的战略安排,北京经济在奥运后不会出现大的起落,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由北京市发改委牵头、国内多位经济学家参与的“北京后奥运经济发展”课题的研究成果表明,从以往奥运会主办城市在奥运后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看,奥运后经济表现并没有必然、统一的规律。
从发展阶段看,奥运筹办前后北京正处在向人均GDP10000美元迈进的重要阶段,处在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加速发展过程中。历史实践表明,在这个阶段经济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过去这些年来北京市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中有奥运动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发展阶段因素,是内在需求拉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的结果。从城市化进程分析,北京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成为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后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从城市特点看,北京是一个常住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600万的特大型城市,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能力,目前每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在4000亿元以上,同时又是一个消费尚未饱和、发展尚未成熟定型的城市,加之首都市场在区域市场乃至全国和国际市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些因素使北京的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对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外部环境看,多年来全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北京所在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在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等因素推动下,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也为避免局部区域经济波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内部驱动看,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分别增长19.2%和16.6%,内在动力比较强劲。特别是近年来,北京的需求拉动更加协调,增长的动力更多地来源于消费结构升级和最终消费扩大,目前已达到50%以上。同时,经过多年的持续调整,首都经济已经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首都经济的稳定性。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北京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开忠等认为,国情、市情的不同,尤其是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决定了北京在奥运后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虽然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北京发展所处的阶段并没有改变,不会影响经济的基本走向和整体趋势。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张工表示,在申奥成功之初,北京就把充分利用奥运机遇,提高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造福市民作为整体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的发展目标。北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力求使奥运筹办举办的过程同时成为实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动发展成果共享的过程。北京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对20年城市空间发展进行战略安排;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奥运前后发展进行系统部署;坚持节俭办奥运,把落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把奥运相关建设同城市长远发展和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结合起来。
北京地方财政收入已连续1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已经接近1500亿元,每年的财政收支状况一直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且财政资金中直接用于奥运建设的十分有限,不可能因为奥运产生所谓的赤字问题。
从市场需求看,北京市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市民对文化体育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健康休闲消费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同时每年来京的国内外游客已经超过1亿人次,这些都为场馆赛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张工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今后的发展思路是,首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其次,实施城市发展战略重点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坚持基础设施优先,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黄芳)